王慧玲 杨景元
西藏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西藏 拉萨 850000
藏式摔跤在藏语中称“北嘎”,也就是古代说的“角力”的意思。很早时期藏式摔跤就在西藏地区就产生了,古老的北嘎运动是双方互抱腰身,以臂力、腰力相搏,以摔倒对手为胜,不得用勾、绊等脚上动作,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藏区深受男女老幼的喜爱。由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低压等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居寒露之野,物产寡薄”,[1]再加上动物繁多、猛兽成群,“阿里三围为麋鹿野兽区,中部四茹为虎豹猛兽区,下部六岗为飞禽鸟类区”。[2]藏族先民们在与生存环境搏斗、以及与部族之间的征战中认识到,为了更好地长久生存和生活,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这就促成了藏民族重视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张扬个性、抒发感情的目的。所以历经千百年来,藏区的藏式摔跤不仅在祭祀、节庆日、丰收庆祝活动中必有,而且在平日的田间地头也经常看到。北嘎的开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可以举行,不仅在男人中流行普及,连在女性中也有开展,许多儿童更是都当做儿时游戏,所以北嘎在藏区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运动。
藏式摔跤是一项古老的运动项目,在藏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成长于古代藏区人们的生存生活之中,并且很早时期就已经普及。在原始生产方式条件下,灵敏的身手、强健的体魄,不仅是藏民族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挑战的需要,也更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据记载隋朝时期藏区选拔贡给朝廷一个叫大壮的人,在京城北门相扑,没有人能胜过他,隋文帝杨坚感觉很没面子,说道:“大隋国无健者”?后来找到法通才赢了大壮。[2]吐蕃时期十分重视军事训练,据史料载朗日伦赞时期,与周围邻邦就有体育交流,其中就包括北嘎项目,松赞干布时期,摔跤运动被广泛运用到军事训练之中,[2]元朝时期角力术(摔跤)成为藏族男子的四条标准之一。现实的需要使人们认识到体能和技能锻炼的重要性,所以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从此以后藏式摔跤在西藏地区更加普及。
藏式摔跤是古代西藏地区人们近身相搏的一种技术,源自于与猛兽的搏斗,发展于战争中军事训练,并普及于民间生活,是高原藏族人们生存、生活的必备技能。同时是在战争中,不仅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战胜敌方的一种方式,是比较和平的一种武力较量。在《格萨尔》史诗中,英勇的格萨尔王就是通过射箭和摔跤比赛,让五头妖秦恩输得心服口服,从而把他降服的。[3]在农牧区,北嘎不仅是男子们喜爱的项目,在女子中也很受欢迎,其项目有女子对摔,两女摔一男,一女一男对摔等。如果男女对摔,并且年龄相仿,女子赢了男子,男子就会受到观众的嘲笑,所以北嘎运动具有十分质朴的特点。同时北嘎技术与现代摔跤技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多都是古代原始的动作,可以更直观的展示古代藏民族的“尚武”习俗。
藏式摔跤在技术上的鲜明特点就是技术简洁,没有多余动作,这与藏区人民注重实用性有关。在比试时,双方扎系不同颜色的腰带,其腰带类似于舞狮的厚实腰带,结实但是又不容易勒伤双方。传统的摔跤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固定式,双方抓住对方腰带或搂抱腰部以上位置,用转摔、推拉、抱摔、提掀等动作,但不得使用脚踢和勾绊动作,以对方背部着地为获胜;第二种是自由式,在固定式的基础上或者双方抓住对方的肩膀,用脚下动作将对方踢倒或者勾绊倒获胜;第三种是背抵背式,双方背对背与对方双手相挽,同时用力,比赛者将对方背起至双脚离开地面为获胜。所以藏式摔跤不仅具有强悍、强硬、勇猛的特点,在藏式摔跤中非常讲究借力打力、声东击西、攻守转换,内涵深厚,独具特色,反映了藏族人民注重实战、简洁,以技巧和智慧取胜的特点。
藏式摔跤是一项有着高原特色的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自于藏族先民生存生活中与自然界中的猛兽搏斗以及自卫功能,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就必须不断练习技能、增进健康,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娱乐功能和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西藏地区虽然地理偏僻,但并不封闭,在旧石器时代就与黄河流域有着显著地相同文化因素,[4]藏式摔跤的发展是伴随着西藏历史发展而进行的,在不断与周围各民族的交流中,逐渐固定下来并普及开来。藏式摔跤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和技术上的运动,还浸润着强烈的人文色彩。在古代就成为藏族男子必备的技艺之一,并且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老幼,有着浓厚的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全球化文化大发展与融合的今天,面对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吞噬,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本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对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展现。
随着青少年体质的不断下降,以及韩流、国产偶像剧的宣传,审美观点的误导,导致生活中青少年以瘦为美,女性化状态明显,尤其是男生明显存在着力量不够、阳刚之气不足的情况。另外再加上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网络游戏等迅猛发展,“王者荣耀”、“吃鸡”游戏侵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导致许多青年学生的锻炼时间都被大大压缩、侵占,甚至消耗了休息睡眠时间,这对青少年身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极好手段。藏式摔跤是一项集力量、耐力、灵敏、抗击打能力,以及智力等相结合的对抗性传统体育项目,在进行北嘎运动的学习中,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增强人的体能、发展人的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同时在对练中,可以提高个人的准确、协调和敏捷的身手,通过成功、失败以及疼痛等身体感受,可以体会到运动的真实性,感受到强有力的意志磨炼。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也能增进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大学时期是比较开放、自由的时期,大学生群体除了课堂学习时间,还有着丰富的闲暇生活,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式摔跤是一项比较灵活、有趣的体育项目,除了在课堂上的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协会或者俱乐部,吸引大学生在丰富的课外生活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同时藏式摔跤有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表演性,可以组织北嘎表演,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体会雪域高原的传统体育之美。北嘎社团可以根据自己社团的情况,组织校内各学院、系的比赛,让大家感受到藏式摔跤激烈的对抗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展示出藏式摔跤的力量性和精妙的灵活技艺。同时,北嘎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这对于60分万岁的大学生活来说,无异于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进取的生命力,以及训练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理性精神。因此藏式摔跤的竞技性和表演性,也是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
摔跤在古代藏地属于徒手搏斗行为,吐蕃时期在民间和军队就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并有了比赛,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处的壁画中也有很多描绘摔跤的壁画。[5]藏式摔跤在西藏传统体育普及面最广而又历史久远,[6]不论是在节庆日还是在平时,不论性别、不论年龄,不论地点,在藏区是一项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着重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情感愿望的满足,既可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7]许多藏族人民都是从小就会北嘎技能,从而塑造了强壮的体魄、灵敏的身手、机灵的头脑和坚韧的意志。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人们的经济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藏式摔跤更加普及,尤其是在农牧区更是休闲娱乐不可缺少的内容。在田间地头、草原牧场等地方,经常有成人、孩子们在进行北嘎运动。在众多的节庆日和丰收的日子,北嘎更是不可缺少的节目,是人们表达喜悦,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
高校大学生一般都在18-24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是人生的高峰时期,在正确的引导下,他们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建立起体育锻炼意识,为塑造强健的体魄和形成锻炼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藏式摔跤是一项有着浓厚趣味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生活气息浓厚、娱乐色彩浓郁的传统运动。寓教于乐是中国对体育娱乐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态度,也是中国某些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组成部分之一。[8]固定式、自由式以及背对背式都充满着强烈的斗智斗勇的竞赛性和娱乐性,在运动中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学习藏式摔跤时,新动作的掌握,绝招的运用,以及相互间的对练、比赛切磋,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9]从而促使大学生积极参加运动的欲望,引发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以及对体育课堂的热爱度。
体育是一种最易沟通人们思想,促进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10]藏式摔跤是一项集对抗、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在技能学习、身体锻炼过程中,各民族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高原文化与众不同的特色。在对练过程中,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寻找自身以及队友的长处与不足,共同努力,共同改进,从而在技艺交流中形成深厚的有友谊。可以消除民族间因地理环境封闭和文化传统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成为大学生情感交流和文化交往的良好媒介,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并能主动吸收各种运动信息,自觉参与到体育交流中来,主动模仿、主动学习运动技能。另外在组织校际、校内等藏式摔跤比赛中,竞赛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队友之间、与对手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从而磨练出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精神。
北嘎是一项优秀的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技术特点上非常具有高原文化特色,比较讲究实用性和简洁性,在西藏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藏式摔跤引入西藏高校体育课堂,有着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是对优秀藏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能增加西藏高校高原特色体育文化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另外也是对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藏式摔跤在校园的开展,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大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与交流,有助于形成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因此藏式摔跤引入西藏高校体育课堂是有着充分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