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

2021-11-21 20:20:46李佳川湛雄思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习惯

李佳川,湛雄思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目前,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仍然存在,学校及家长高度关注青少年的考试分数、升学率,青少年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且长期缺乏系统的体育锻炼,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关专家以“软弱、僵硬、笨拙”等词汇来形容青少年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而导致的肌力下降和比例失调等不良现象。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体质健康水平仍以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势必十分危险。基于此,本文在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及其健康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水平。

1 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长期反复练习和巩固以形成个人所需的自觉行为,是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地将体育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自然形成的需求和活动倾向。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特点是:从对体育运动的片面认识转变为意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从体育锻炼中获益,拥有良好的运动伙伴,有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行为。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由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2方面构成,生理机制的重点是从肌肉动作的角度来解释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例如,身体中的肌肉运动会形成肌肉群连锁反应模式,即稳定的生理反应模式,在特定情况下,身体受到特定的刺激,会产生一系列的肌肉群活动模式。从心理机制来看,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将特定的主观经验带给主体的过程。习惯性的体育锻炼会使人感到舒适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这种行为模式被打破,人们会感到不舒服并产生负面的情感体验。

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障碍因素

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正逐步踏入社会,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一员,社会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社会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些社会影响因素中,网络和媒体的宣传是青少年获取体育健身知识和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所生活的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配置情况、体育社团的建立、健身指导教练员的配备、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等都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于19世纪提出人们对儿童健康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斯宾塞指出,儿童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吃不饱、穿太少”,而是“运动不充分、用脑过度”。根据斯宾塞的观点可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因为其吃太多、穿太多、用脑太多以及运动不够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学校、家长评价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仍是青少年的升学率,注重的仍是青少年的考试成绩。因此,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忙于参加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和特长班,这大大减少了其体育锻炼时间,难以形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

2.2 家庭方面的影响

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周边人群与环境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家庭影响尤为重要。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以及对体育健身的认知程度,与青少年是否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紧密的联系。有关调查显示,并非所有家长都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没有任何益处,相反,其认为参加锻炼只会耗费青少年的精力,更有家长认为体育锻炼会增加青少年的“野性”,导致青少年出现不守纪律的行为,给青少年之后的学习生活增添麻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家长的思想与体育健身认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大多数家长支配着青少年的课余时间,为青少年安排各种补习班,在业余时间请家教,强迫青少年在节假日学习文化知识。大多数家长认为服从家长安排、听取家长意见并考取优异文化成绩就是优秀的青少年,而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则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青少年,甚至有些家长误认为服用营养品和保健类药物可以使青少年获得健康。诸如此类认识,都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2.3 学校方面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青少年指的是12~18岁人群,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多年来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规定青少年每日需要进行一定量的体育锻炼,但现实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将精力集中在中、高考上。即使学校体育课按时进行,大部分体育教师也是以“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教师仍把精力重点放在文化课上,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敷衍了事。许多专家认为,体育成绩考核没有列入高考考核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青少年缺乏系统的体育锻炼,甚至体育也具有应试教育的色彩。例如,在中考时,体育分数占一定比例。因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围绕考试项目进行的。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考试结束后,很多青少年又回到以前不参与体育运动的状态。

同时,学校落后的体育教学设施以及单一的体育器材,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我国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校园体育设施十分短缺,体育器材通常只有篮球和跳绳。在教学设施与器材不足的情况下,青少年只能进行较单一的体育锻炼活动,导致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也随之减少。

2.4 个体兴趣、态度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兴趣是由心而生的一种认知倾向,是由于获取某种知识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引起情感上的满足。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知对其参与体育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影响。青少年之所以能坚持体育锻炼,是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健康素质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特定的行为需求和兴趣爱好,促使青少年养成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兴趣与爱好需要后天培养,并且会受到周围环境、经济条件的影响。体育锻炼环境将直接影响青少年能否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并养成习惯。在日常活动中,人的每一个行为举止和思维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活动,人进行某一个活动时,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驱动力。青少年的体育需求、兴趣、动机和态度与体育锻炼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假如青少年没有正确的认知,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也将不能得到正确的认可,体育锻炼习惯就难以养成。

现如今,娱乐产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舒适和愉悦,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项对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喜欢线上聊天、玩电子游戏、听音乐、看娱乐影视等活动,而只有不足30%的青少年喜欢进行户外体育运动。长时间的久坐或躺卧不利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会使青少年产生抑郁,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和人体的代谢环境,进而导致青少年出现视力下降、肥胖等问题,直接导致青少年体育锻炼热情与兴趣大幅下降。

3 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思路

3.1 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长期重复和巩固运动行为形成一种体育锻炼行为的形式,随着运动行为的不断强化,青少年的运动习惯也会逐渐养成。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带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还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健身观念,并强化其健身意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要尽可能利用闲暇带领青少年参加社区、俱乐部等群体体育文化活动,丰富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激发青少年热爱体育运动,并使其主动投入体育锻炼中。

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降低的责任矛头指向学校,这是不公平的。这是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由某一方面的因素所致。如果全民行动起来、全社会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作为社会成员的青少年也会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中。良好运动氛围的社会和具有良好的运动和健身意识的家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提升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2 重视体育课程建设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程处境较尴尬,将体育列入中、高考项目并加大体育在升学考试中的分数比重,已成为增强学校和家长对体育课程关注度的重要方法。例如,通过测试青少年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身体素质等内容,加大体育成绩在中、高考总分中所占的比重,能够敦促学校真正地重视体育课程建设,使学校、家长认识到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通过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文化学习,重视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青少年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加深。随着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对周围的人产生更大的影响,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误解和偏见。

3.3 完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

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举行体育文化活动的频率,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学校不能单纯依靠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促使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唯一途径,而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机会。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全力为青少年搭建体育活动平台。例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可以改为每学期1次;同时,在竞赛项目上也可下足功夫,以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欲望为起点,增加一些集体体育项目,扩大参赛人数,如各种体育游戏、拔河比赛、集体跳绳比赛等团体趣味运动会。

改进体育考评体系,完善体育考核机制。学校体育不缺乏评估制度,而是缺乏完整的评估体制机制。因此,学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要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修正、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更新、丰富考核内容和方式,激励青少年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3.4 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

健全和多样化的健身设施和场所,是确保青少年能安全快乐地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加大校园体育健身设施与健身场馆的建设力度,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和农村地区。完善的体育活动设施,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运动方式和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青少年能根据个人特点和喜好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持续坚持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还应加强对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宣传,深入推进全民健身系统工程建设,动员群众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扩大体育活动人口,形成全民参与、人人锻炼的氛围,从而带动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

3.5 利用互联网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青少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体育锻炼知识,运用专业的运动App,及时掌握自身体育锻炼状况,制订专业和系统的体育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并进行科学系统的锻炼,提高体育运动参与中获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互联网通过精准传授运动专业技能及安全注意事项,并通过全方位的信息掌控,使青少年在参加体育锻炼中的危险系数大幅下降,有效地提高了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可见,安全、全面、系统地指导和帮助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坚持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习惯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上课好习惯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体育运动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