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炀 王 杰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健康作为人们的根本需要,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同时,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进一步明确了健康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国传统武术养生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受到了道、佛、儒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天人合一”,兼具强身健体、舒经活络、祛病延年等功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体育养生体系。如流传数千年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和气功等,经过不断的发展总结,这些传统运动疗法目前已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在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也已得到有效证实,对现代运动健康促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极具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运动健康促进方式。[3]
武术养生是指依据中国养生理论, 融合武术技法、功法等练习手段, 对身体进行自然改造, 以达到强健身体机能、提高技击水平为目的的活动。武术作为一种原始的技击术,在当时仅被用来攻击与防身,与养生本无关系,只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渐开始与养生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健康的身心是进行武术技击的基本条件,也是武术能够接纳养生的必要前提,因此,武术与养生的融合也是历史必然。融合了中国养生思想的武术, 在功法练习上形成了以静为主, 融入导引、吐纳、呼吸的练习理念;在套路练习中重视“动静结合”,凸显“精、气、神”的内外兼修特征。传统武术养生思想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形与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用技”的着眼点是生存策略的选择和活动技巧的展开,是生命能量的应对经营,其功能跟西方的“卫生防疫”原则上相通,但活动范围却大大地扩展,由此可纳入广义养生范畴。[4]而用技又体现在对身体的保护和生命的保存上,借助于肢体技术来保存和维系生命活动是武术养生的前提。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武,止戈为武。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与野兽进行斗争,在战斗中发展了徒手或手持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这种技能也成为了当时原始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因素。武术自诞生之起,其根本目的就是进行技击战斗,以保存生命。虽然近年来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在不断加速,但技击动作作为武术技术的主要内容始终没有改变。
“身”是生命的载体,“修身”是对生命的保养。通过武术的修身来保养生命是武术养生的重点。中华武术的发展受到了《黄帝内经》的重要影响,《内经》首次在“道”与人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中华武术从健身、养生、训练和技击的实践方面,提供了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解剖学以及相关的运动医学基础理论指导思想。尤其是受其重要影响而产生的内家拳,如众所周知的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以五行为理论基础:劈拳似斧属金练肺,崩拳似箭属木练肝,钻拳似闪属水练肾,炮拳似炮属火炼金,横拳似弹属土练脾。“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不但揭示了武术与哲学、中医的特殊关系,也从侧面说明了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础。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与沉淀,武术养生已经形成了包括诸如易筋经、导引养生功、站桩等武术功法,太极拳、木兰拳等武术拳种以及武术伤科等在内的完整体系,足以胜任全民健身的实际需求。[5]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科技时代的来临,脑力劳动逐渐代替了体力劳动,在方便人类生活的同时,由于运动的缺乏带来了频繁的疾病困扰。现代人由于长时间的办公室工作或学习,不少年轻人都患有颈椎、肩周、尾骨等部位的病痛,也都是长期缺乏运动所致。学习传统武术,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可以改变一些生活中原有的陋习,使人精神焕发,自信自立。并且,传统武术既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与哲学、中医、养生等息息相通,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条蹊径,可以说,传统武术是有益于大多数人的一种健身方式。
“养性”的着眼点是生命意义的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是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武术养生在保存生命和保养生命的基础上所追求的是对生命的体认和感悟。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的体悟文化,不仅要练拳,更要悟人生。很多拳家都是通过桩功来内观自己的身体变化,通过“外静内动”的过程来体会生命的律动,调节身心平衡,提升自己的修炼境界,通过对一招一式的不断揣摩、感悟,内视自己的心灵,达到“心无其心,身无其身”的忘我境界,这同时也是一个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过程,通过肢体的磨练,净化心灵、感悟人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6]西方文化通过逻辑推理来解码世界,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用心感悟来认知世界,其用心表现在注重心物交融,直观体悟,知情意相贯通,用心所获得的许多知识和技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用心的思维方式表现在传统武术中也是如此,如传统武术中所追求的“悟性”“体悟”“顿悟”等。传统武术的传习方式一直是以“口传心授”进行,口口相传的形式将传统武术进行着历史的延传,而“心授”才真正构成传统武术传授的内核。传统武术对于习武者而言,绝非是一种简单的健身防卫术,而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体文化,更是其通过用心“体悟”来提高武术修为与个人境界的特殊手段,这就需要习武者通过常年累月的训练去感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发展健康文化,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普及知识、提升素养,自主自律,健康生活,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而传统武术本身作为一种健康的锻炼方法,不断汲取了中医学、养生学等思想观念和理念,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积极的作用。武术的长期修炼会改变练习者体质,渐渐会改变某些生活习惯和体质的变化,或者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中国武术将中医的精气神学说完全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从而使得“内外兼修”成为中国武术几乎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如《少林拳术·秘诀》云:“少林五拳,各有其妙用。龙拳练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拳意内练·神运经》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和谐是武术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思维方式之体现,我国传统的健身气功就很分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它要求练习者在空旷、安静的场所,通过调身、调息、调心,把精神意念、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与自然和谐的融合一起,“行气于身以通经络,运气于腠理以护身”,[7]诠释着中国人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中医学上主要体现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并特别强调“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传统武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健康中国理念不谋而合。气功、太极拳等传统武术运动融入了中医经络理论,通过轻柔缓慢的肢体运动抻筋拔骨,舒经活络,强调身心息“三调合一”,调节脏腑功能,推动气血运行,有很好的强身祛病功效,正如《太极十三式歌诀》中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并且此类运动强度小、节奏慢、时间长,属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作为健身运动的首要选择。另一方面,武术养生的“治已病”功能也逐渐在凸显。如武术桩功内外兼修的整体锻炼原则刚好和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和出发点相契合,在锻炼过程中外调“引体令柔”,内调“导气令和”,从整体上调整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促使人体机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能通过扶植正气,而祛除邪气,因而使其具有了能够“调人治病”的可能。作为中国武术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在不断地融入养生思想后,不论在技术还是理论方面都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其养生价值也不断地被更多拳家、民众所认识。[8]而对于太极拳健身祛病之功效,董英杰在其《太极拳释义》中谈到:“太极拳运动顺自然,合生理,最宜于养身;每日练三套太极拳,所有失眠、胃病、腰病、贫血等,一扫而空,全身无偏,各得其养,身体康泰矣。”其养生价值可见一斑。各类传统武术养生功法通过意念调节,呼吸变化,经络疏通,既可防治疾病,实现治未病目的,又能增强正气,贯穿于生命周期的全程。
在健康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当今精神道德遗失似乎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惯例现象,而由此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时至今日,武术促进体质健康的外显功能已经有目共睹,而其精神健康教育的内在价值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擢升国民心理健康质量,具体表现为典型东方思维特征的武德教育和尚武精神,对于建构国民心理健康独具民族特色。[9]
我国的精神文明发展至今,一直讲求仁义道德,而武德中所讲的“德”是儒家思想全面修养最高道德标准,在武德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中尤其重“德”、讲“义”、识“礼”,倡导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尚武精神不同于“尚武”,“尚武”为技,而“尚武精神”更加侧重于精神品质或民族气节。[10]如今尚武精神已经内化为强国强种的国家意志,不仅强身健体,更能提振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与民族气节。同时尚武精神所蕴藏的内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