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导 激发灵感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21-11-21 19:48连宏宏
小学生 2021年8期
关键词:植物思维语文

连宏宏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语言又是学生得以交流和发展的主要手段,由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关键阶段,重视作文教学,并且运用有效的方式在写作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此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素养。

一、善导引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学科以文字为载体,归根结底是引领学生必须理解文字,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运用文字。但对于7至12岁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仍处于起始阶段,如此,要想使学生更好地产生写作兴趣,并逐步形成对文字的理解,就需要教师做好善导引思的工作,切勿操之过急,必须要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引发学生勤加思考,这样才能逐步地让学生在思考之中产生写作兴趣。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内容“猜猜他是谁”时,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借助爆炸游戏为主线,让学生用几句话概括让其印象最深刻的人,并且加以描绘,以此引导学生逐步从人的外貌、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质、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来介绍一个印象深刻的人。其次,由于这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的内容,意味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写作之前要先进行引导,先引导学生说,再引导学生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学生喜爱的动漫人物图片,让学生猜这些图片分别是谁,或者代表怎样的内容,随后再引领学生分享自己是如何猜出来的,从而让学生在分享过程当中逐步知道描述人物时须抓住特点,以此凭借简单的形象就可勾勒出一个独特的人物,这无疑为学生写奠定了基础,同样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之中习得了写作要领。

二、预留空间,灵活学生写作思维

教师要借助空间拉动学生思维马达,让学生在各种教学问题的引领之下展开想象,并且灵活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拥有灵活的写作思维。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不同方向的话题,让学生从各个方向进行写作,以此使学生产生主动思考,并且获得写作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以此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化。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内容“我的植物朋友”时,在上课之时教师可以带来三种植物,即栀子花、仙人球、蒲公英,以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多角度观察植物并且提出自己观察后的感想,以此通过激情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好奇心。其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自己分享自己最喜爱的植物,并说明喜爱原因,如此教师就可对比学生的喜爱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喜爱植物,但不知原因,根本不了解植物,有的学生喜欢植物,把它的名称、气味、形状都做了记录,以此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怎样对植物才是把植物当朋友。随后,教师就可呈现多种植物图片,引领学生与植物交朋友,再次为学生呈现问题:如何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进而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见解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拓展。

三、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多元思维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更要把握住课堂讨论,以营造和谐环境,引发学生开始动笔写作,并且激励学生创新写作角度、创新写作立意。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之中相互碰撞,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多元化。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以此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经历之下学会从多个角度展开写作。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内容“推荐一个好地方”时,本文以景物为依托,旨在引领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地方,并且说明推荐理由。为了使学生的写作思维更加多元,教师在教学之时首先可以呈现不同地方的美景,可以有草原、海滨、江河、城市、农村等,以此让学生围绕最喜欢的地方并向老师和同学分享它与其他地方的不同。最开始大部分学生只会用几句话概括自己喜欢的地方,并简单地阐明理由,如此教师就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让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都用不同的介绍方式,如此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喜爱之地,这无疑使得大部分同学在听完更优质、更动人的表达后能够再次优化自己推荐的理由,这不仅实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更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产生了火花,从而也使得写作课堂更加趣味化。

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写作之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通过引导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并且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中勇于探索、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推动学生写作思维灵活化、多元化,进而使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同时,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猜你喜欢
植物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