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医融合干预老年人慢性病的实现路径*

2021-11-21 19:27:09梁芝栋陈荟宇梁佳芝王朋成姜海丹
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医管理机构慢性病

梁芝栋 陈荟宇 梁佳芝 王朋成 姜海丹 王 笛

(1.郑州工商学院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3000;2.河南省职工医院神经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2)

研究表明慢性病的防治仅仅靠医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体育锻炼在预防、控制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14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随后在一系列的国家文件中不断提出要通过“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要求。目前的体医融合只是国家层面上提出的宏观上的顶层设计,至于如何落实还需要广大医疗和体育工作者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研究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体的诸多器官和系统的机能均有良好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后期的康复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体医融合中的体育在实践效果上具有一定的前期预防性和后期纠偏性的特点。医疗里面的医疗体育虽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由于它缺乏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对患者来说具有不可控性和难操作性的弊端,因此体育和医疗在一定程度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需要体育和医疗的深度融合。本研究旨在探索体医如何融合来防治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路径,以便为我国医疗体育卫生事业的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是以我国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逻辑联系、研究现状、发展现实以及实现路径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对本领域内8 名专家进行访谈来了解我国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发展现实和存在的问题。

2 我国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现实

科学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先导作用。目前我国在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方面,其理论或思想研究不断从社会需求中汲取营养,并促使其创新性发展,从而对社会实践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其研究现状与发展现实总体上呈现出“两头探索,对接模糊”的特点。“两头”指的是“体医融合”和“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有关这两个领域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存在着磅礴的发展趋势,但是两者的衔接,也就是运用体医融合手段防治老年人慢性病方面的研究仍然不明确,仍处于一个较为模糊的地带。

2.1 我国体医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现实

我国体医融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现实具有鲜明的政策引向性。早在2014 年9 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提出要“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2016年8 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提出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入融合”。随后有关体医融合的研究就蓬勃发展起来了。截止2019 年12 月30 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体医融合”为主题词共搜索到文献共计164 篇。其年发文量的情况如下:2016 年发表为1 篇,2017年为16 篇,2018 年为49 篇,2019 年发文为92 篇。最近4年来有关体医融合的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说明有关体医融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梳理近四年来有关体医融合的文献发现,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较多,但也不乏实证探索。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到如下领域:(1)有关体医融合的认识及其重要价值,其中郭建军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的研究[1]指出“体医融合已成为国家意志,促成体医融合迫在眉睫”,体医融合推动健康革命,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新手段。王波等[2]研究认为体医融合是针对体育及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存在不足,将体育的健身精髓与医疗技术有机结合,以提升健康服务的质量,完美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目标。诸如此类的研究通过对体育融合思考,深化了学界对体育融合的认识程度;(2)体医融合模式的探索研究。由于体医融合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所以有关体医融合模式的理论探究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研究,也有角度新颖的具体研究。在宏观研究方面,张鲲等[3]提出体医融合要从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和话语权融合这个三方面来着手,进而探索体医融合的发展模式。随后李璟圆等[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体医融合的实施路径为理念、技术、业务和产业的融合,建议把运动处方门诊作为开展体医融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具体抓手,形成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的一种体医融合模式,让体医融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从具体某一方面研究体医融合模式,比如学校或社会如何推动体医融合模式,在社会领域中的某个地区如何发展体医融合。在学校领域开展体医融合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比如向宇宏等[5]提出学校体育应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医疗与体育部门的合作,共同完善科学合理地体育健康课程体系。胡尧等[6]提出在医学院校里面开展有医学特色的公体课程来开展体医融合。还有刘宇飞[7]针对在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化的建议。在社会领域主要是要加强体育和医疗等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以上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融合道路的开展。

目前我国的体医融合不仅形成了丰富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具有一定发展现实。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走在了体医融合道路的前列,其实施过程已经初步形成实效。比如以北京郡王府阳光康曼俱乐部为代表的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以北太平庄医院附属的体质健康监测指导中心为代表的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以上海徐家汇康健社区为代表的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等。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的海淀区体育局,国家卫计委牵头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内科联合研究,开展针对患者的康复锻炼指导,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还有陕西省体育局和陕西省卫生厅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研究院,除此之外,江西赣州、山东济南、重庆、海南三亚、黑龙江哈尔滨的政府部门和高校也已主动开始联动,逐步建立一批高校体医融合试点。与此同时合肥庐阳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对庐阳区社区市民进行体质监测、运动处方干预及线上线下的科学健身指导。还有国家体育总局体医融合创新促进中心在福建省三明市建立体医融合示范区,这都为我国体医融合道路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2 我国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现实

目前有关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精准研究不多,但是现有的研究也在不自觉地采用体医融合的方式对老年性慢性病防治进行探究。早在2016 年罗曦娟等[8]提出在我国实施大范围糖尿病预防项目,特别是以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注意事项,形成我国自己的应用模式并扩展到其他慢性疾病预防领域。随后在西安举办的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和在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产生了一系列体医融合防治慢性病的研究成果,比如丁省伟等[9]提出了建立体医综合组织管理体系、健康管理信息体系、指导服务平台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监督评价网络体系和资源保障服务体系,这八大体系来为体医融合的开张提供保障,并以慢性疾病处方与健身指南编制作为实施目标,进而来完善我国现有的慢性病防治体系。还比如陈远莉[10]通过对糖尿病人群实施了3 个月体医融合运动干预,结果发现体医融合干预管理有利于深化诊疗内容,提高IGR 患者血糖转阴率,也有利于体医数据对接,发挥融合共享优势,更有利于培养患病人群的健康运动生活方式,以上的研究为我国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据不完全调查,我国在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合肥庐阳区的“体育部门+卫生部门+运营企业”三方协作模式对于慢性病干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还有上海嘉定所推行“1+1+2”的社区团队模式(1 名社区医生、1 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2 名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对Ⅱ型糖尿病的实施干预,其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再比如北京广安门医院呼吸科采用“医生+健身专家”模式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约60%的医疗费用。虽然以上的实践的开展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在一定程度为我国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3 体医融合干预治疗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实现路径

本研究通过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发展现实的调查,发现要实现体医融合和老年人慢性病的精准对接,必须要弄清楚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的需求,针对需求侧有的放矢地做好体育融合的供给侧的工作。具体实现路径如下所述。

3.1 更新健康观念,普及老年人慢性病的体育健康知识

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的重点不在治疗,而在于预防,广大医疗或体育卫生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预防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灌输体育健康知识,让患者逐渐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只有更新了老年人的健康观念,体医融合的防治手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丰富了慢性病老年人的体育健康知识,才能够真正提高需求侧参与的积极性。

3.2 明确责任主体,构建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机构

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对于减轻我国财政压力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压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是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一定明确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价值,积极牵头开展体医的深度融合。要建立省级、市级、县(区)级和乡镇(街道)级的专门的体医融合管理结构。省级体医融合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政策的发布和对下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领导监督。市级除了建立体医融合管理机构外,还要成立体育融合治疗老年人慢性病的技术机构,该机构要在省级体医融合管理机构的领导下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研发适合本地区老年人慢性病的运动处方、对乡镇(街道)级体医融合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对特殊病例进行会诊,制定体医融合干预方案等。县(区)级的只成立体医融合管理机构,来执行上级管理机构的工作安排以及对下级管理机构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乡镇(街道)级的体医融合管理机构执行县(区)级管理机构的工作安排,同时对乡镇(街道)级的体医融合技术治疗机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领导和监督。因为工作落实的重点在在乡镇(街道)级体医融合技术治疗机构,因此该机构的体医融合技术治疗人才队伍非常大,政府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省属高校要加强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供给力度。政府还要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撑和制度保证,以便让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

3.3 采用自查和第三方机构抽查进行量化考核,以便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

县(区)级的体医融合管理机构要每3 个月对辖区内的体医融合干预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形成本辖区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监测季度报告,逐级上报到省级体医融合管理机构,形成省级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监测季度报告,省级体医融合管理机构根据报告制定或调整下一季度的工作,要根据呈报的量化结果,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惩戒。省级体医融合管理机构要采用第三方机构(以体检为主要业务的卫生服务机构)对县级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监测季度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抽检,对于弄虚作假的县(区)进行严格的惩戒,并追究县级管理机构负责人的责任。通过老年人慢性病季度监测报告和第三方机构的量化考核,以便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论

体医融合干预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存在着严密地逻辑联系,解决老年人慢性病问题需要体育和医疗的深度融合。我国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现实呈现出“两头探索,对接模糊”的特点。本研究提出了一条体医融合干预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实现路径,具体如下:更新健康观念,普及老年人慢性病的体育健康知识;明确责任主体,构建体医融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机构;采用自查和第三方机构抽查进行量化考核,以便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本研究能够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体医管理机构慢性病
体医融合冷与热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08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来了
中国民政(2019年12期)2020-01-02 09:12:02
癌症只是慢性病
加拿大自然资源管理机构及职能
历代大曲管理机构考
戏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26
PBC模式 养护管理机构与承包商的“双赢”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5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