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恒 刘 楠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全民建设计划(2016—2020 年)》中长期建设规划及健康中国2030 等政策及战略的推进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设施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规划是战略规划落实提供了重要依据,资金、人员、布局调整有助于全民健身与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空间布局调整能够有效维护城市公民的体育需求与体育权益[1]。社会学家吉登斯对城市空间专项展开了大量研究,他认为社会生活的改变使得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民众的自我意识同步变化,将个性化、碎片化和陌生化的现代城市调整和重构能够形成全新社会网络,进而为城市健康发展与规划调整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此次研究以苏锡常作为典型代表,分析研判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结构特征,把握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托规划法、地理经济学、体育理论对休闲体育空间格局生成与供给展开全面优化,探索休闲体育空间功能的全面实现,真正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使用需求,使得休闲生活的体育化成为常态,合理规划建设城市休闲体育生活圈,充分保障广大公民的体育需求与生活需求,建立起经济高效、资源均衡、全面覆盖的休闲体育空间,实现国家战略规划目标并有效提升居民体质,为群众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2]。
此次研究围绕苏锡常地区的城市休闲体育运动场馆和开放空间分布情况展开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空间公平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地区之间与城市内部均存在分布公平性问题。苏州市与无锡市的体育空间公平性由于常州市、苏州市内姑苏区与虎丘区的休闲体育空间公平性最高,苏州市辖区的钟楼区与天宁区休闲体育空间公平性最高。通过这些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能够发现,当前苏锡常地区城区范围内休闲体育空间公平性较高,而城市边缘地区及周边区域的公平性则偏低。苏州、无锡、常州的城市中心区域休闲体育等公共设施配置较为完善,区域内居民均能够较为快捷地获取并使用这些资源,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中心区域,广大民众的体育资源使用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布置主要受到人口密度因素影响,人口密度越高则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越多分布越密集。苏锡常地区的中心城市人口数量众多且密度很高,休闲体育运动需求明显高于周边区域,政府与市场为了有效满足居民需求则加大了建设地区[3]。另外苏锡常的中心城区建设开发较早,社会经济与城建水平明显高于城市边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公共休闲体育资源的配置。不同区域休闲体育空间公平性的明显差异导致城市边缘与县区居民要获得同等公共休闲体育资源需要花费更多成本,逐步提升周边区域城市休闲体育空间配置并逐渐向中心区域靠拢需要一定时间。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依据功能可以分为休闲体育活动区域及底面,前者主要满足居民的某种体育运动需求,后者则主要是指城市休闲空间的场地。苏锡常地区的休闲体育空间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民众的运动需求,例如苏州市区内公园及体育场馆能够提供健身器械、球类设施、田径场地、棋牌桌等设施,公众可以在空间内参与健身、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网球、象棋、围棋、桥牌等运动。底面主要是指运动爱好者在体育空间内参与体育运动能够涉及到的地面、水域、空域等,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苏锡常地区的休闲体育场地在场地地面布置方面主要以橡胶、木质、水泥、花岗岩为主,少部分场地布置了专门的橡胶跑道;拥有水域的公园则主要用于观赏,仅有少部分地区设立了垂钓项目;在空域使用方面,由于城市内部高层建筑及设施分布非常密集,因此只有少部分非常宽阔的休闲体育空间及周边地区体育空间能够满足放风筝、无人机等运动需求[4]。通过深入调查与进一步分析能够发现,苏锡常地区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布局设计与利用依然很不完善,在常规运动项目方面能够满足居民需求,但是近年来兴起的攀岩、城市越野、高尔夫等运动场地设施减少,水域与空域的空间利用度不高,无法充分满足民众的多样化运动需求。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内如果缺少引导者则会导致运动参与者处于各自圈地状态,每一个人都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参与活动,例如苏州虎丘区休闲公园内部分运动者会在园内跳广场舞或学习广场舞,将自身携带的视频与音频播放器固定放置后开始学习舞蹈,周围人群会主动进行避让,为广场舞锻炼者提供较为宽敞的空间,而其它的太极拳、太极剑等等运动者同样会跟随运用,进而导致休闲空间被逐渐压缩[5]。类似现象在社区和街区的休闲体育空间内较为常见,运动爱好者分散部分在各个运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这不仅仅影响到其他运动者的体育活动,同时也导致体育空间被不断压缩。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往往会出现同年龄层群体聚集现象,某个年龄层运动者集中在固定区域锻炼则其他年龄层群体不会在此区域聚集。例如老年群体聚集在棋牌区域打牌时,周边则很少有其他人通过,这使得空间利用率进一步降低。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周边,以围棋、象棋、太极、广场舞等运动为主,这就导致区域内出现了空间真空,其他人和其它休闲体育项目较少在周边展开。
城市休闲空间的构建要坚持社会性、舒适性、公平性、安全性、多样性、生态性原则,以此作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判定标准能够更好地实现布局规则与资源的全面整合。苏锡常地区休闲体育空间公平性差异导致城市边缘及周边区县民众的运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在休闲体育空间建设过程中要根据选址周边民众聚集情况及体育运动需求确定设施类型与数量,确保设施服务半径内的运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罗尔斯提出了差异化原则,即政府在休闲体育空间供给的机会平等条件下要充分保证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平衡补齐策略能够有效满足“最小最大原则”价值要求。苏锡常地区可以结合当地远期发展规划制定资源优化配置战略,同时发挥私人性质的休闲体育空间作用,进一步填补当前政府体育空间供给不足的情况[6]。供给公平的实现能够带给更多民众体育参与机会,打破分布不平衡与资源配给偏差导致的供需矛盾,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受众的资源配给要求,使得当地民众能够广泛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
城市空间开发与供给的主要阻碍是高昂的地价,苏锡常抵触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总体地价较高,特别是城市中心的商业开发程度很高,休闲体育空间等公共场所建设面临着矛盾和挑战。在苏锡常有限的城市空间范畴内展开立体开发和多向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资源紧缺的现象,立体空间开发需要对周边参与者情况及具体需求展开深度分析,围绕待开发区域周边居民的休闲体育需求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不同项目需求及市场发展前景,参与者数量众多的项目预留大空间,参与者数量较少的项目则预留小空间。社会文化分析能够有效推动当地传统优秀的休闲体育项目持续性发展,苏锡常地区具有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在项目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挖掘和保护参与人数较少的传统项目,在休闲体育空间内设置专门的推广参与设施。围绕空间使用需求可以判断空间需求大小,原有空间是否能够满足使用需求,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发空间,将地下空间开发及水上空间开发纳入考量范畴。当政府明确了使用者情况及使用者需求后可以考虑引入商业元素,企业与政府共同投入资金能够有效减轻政府负担,空间建设的资金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进一步满足居民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使用需求。
休闲体育空间设计要围绕居民休闲体育行为与心理需求方面,有效协调不同体育区域及绿化商业的关系,避免休闲体育空间内部出现冲突,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运动休闲需求。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商业设置、多样的休闲体育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优势与影响,使得居民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充分享受休闲体育带来的各种乐趣,进而推动休闲体育空间建设的持续优化。长期以来,苏锡常地区的城市设计者与建设者将布局重点集中于经济适用和简单易行,这虽然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民众开始广泛追求精神与心理需求,休闲体育空间的实用性最为重要,而多样性与人文性同等重要,因此在休闲体育空间布局过程中要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关注体育运动参与者的感受与需求,践行人性化设计理念,例如交融空间要考虑到儿童、老年人及残障人士需求。苏锡常地区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休闲体育健康发展,将优质资源全面整合,借助当地体育院校的优势开展分层体育培训,例如当地高校及大专院校可以组织体育志愿者深入休闲体育空间展开项目推广与培训,使得大众休闲体育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发挥体育空间的作用。
苏锡常地区拥有非常优秀的历史及体育人才资源优势,高校体育艺术类人才能够在城市休闲体育空间重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休闲体育项目的深度开发和传播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共同参与,同时将具有悠久历史的本土资源融入其中,带给民众更加多元化的体验。例如公园休闲体育空间可以开展板鞋、蹴鞠、珍珠球等等运动项目,平整场地上画好两个圆圈就可以进行蹴鞠运动,蹴鞠运动起源于我国江南地区,这些项目在当地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详细的比赛规则,依托安全易行的原则推进这些项目能够带给民众更加丰富的体验。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起密切关联,依托多种渠道展开交流沟通,使得专业知识能够实现生活化转变,带给居民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体验。苏锡常地区休闲体育空间的生态效应能够逐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得休闲体育空间成为城市生态区域的重要构成,带给居民更加亲切的自然气息,有效减少体育建筑及相关设施对自然环境影响,实现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居民带来健康愉悦和舒适安全的休闲体育空间。苏锡常地区的休闲体育空间布局要坚持环保科学,满足多重运动功能,坚持以体育活动和休闲健身为主,满足不同层次服务对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