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良 张春雷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是指由政府、社会或市场以篮球活动为载体,通过身体锻炼或专业训练将不同的群体组织在一起的社会团体[1]。根据其类型和性质,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属于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经济性等特点,呈现出群体性、组织性、专业性的发展特征,属于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青少年篮球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健康素养等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其发展速度之快,更体现了青少年对篮球运动项目的现实需求。随着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的持续“脱钩”“放管服”不断推进,特别是中国篮协的实体化改革,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据报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由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呈显著增长的趋势[2]。在国家的大力发展下,地方省市地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也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笔者调研发现,从事体育俱乐部工作的投融资者,90%以上有意向投资篮球项目领域,涉及群体既有成年人,也有中学生和小学生,甚至部分投资者表示,未来将加大对幼儿篮球培训的投入,主要是基于国家全面二孩政策以及国家对体育校外培训的政策支持。
市场是追逐利益的,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契机,即拥有庞大的青少年篮球爱好者,造成体育市场在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项目选择时,更倾向于篮球、足球等需求量大的项目。调查显示,父母对支持子女加入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意向普遍偏高,其中父母对男孩加入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支持率达到70%以上,对女孩加入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支持率也达到了40%以上,排在了舞蹈项目之后,位居所有项目第二位。可见,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参与人数的增加不仅体现在男性青少年群体上,女性青少年也是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吸纳的潜在群体。
教练员人数不仅体现了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发展的质量,同时也体现了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建设的专业化程度。笔者调研发现,长春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年收入在200万以上的,均配置了专职的篮球教练员,而且随着年收入的增加,专职教练员人数也随之增加。专职教练员中80%以上拥有大学本科学历,50%以上的教练员在本科期间从事篮球运动训练。在兼职的教练员队伍中,大部分教练员来自高校教师,由于目前国家教育部门严禁中小学教师到校外补课,所以,兼职教练员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笔者还发现,在专职教练员队伍建设中,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基本都已形成了完善的培训制度和晋升制度,如组织教练员考取国家级体育社会指导员,到国内外知名俱乐部学习教学管理理论等。
市场准入制度是我国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建设的关键因素,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由于在社会组织性质上属于体育社团,具有明显的官办背景,在申请登记和注册时必须要挂靠在相应的政府部门下,尽管国家始终强调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脱钩,但在依法登记时还是必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3]。虽然,部分省市地区体育部门出台了体育社团依法直接登记的政策法规,但在落实过程中即使通过了体育主管部门的审核,在公安、消防、工商等管理部门的审核依然阻力较大,在准入门槛上没有单独的体育类别,更多的是将体育划分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而且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遵循的是“垂直型”管理形式,导致体育部门缺少与教育、卫生、文化部门的合作,在市场准入门槛上难以达成共识。
正如前文所述,市场是追逐利益的。在利益的考量下,我国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在学员招收、教练员招聘时都依靠基本成本的优势进行考虑。其中,有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对青少年学员的培养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忽略了青少年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始终强调技术的学习,因为只有家长看到孩子在技术上的进步,才能促使家长继续将孩子留在俱乐部中学习[4];第二个问题就是对教练员的考核强调学员数量,由于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导致俱乐部将这种考核压力转移到教练员身上,教练员的绩效不以教学质量为参考,而是与学员数量直接“挂钩”。这些问题导致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思考难免会“力不从心”,更多的还是去思考如何增加学员数量。
家—校—社联动始终是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议题,上到国家,下到学校,都从不同的层面致力于打造一种理想的联动模式。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社会与学校之间的“缝隙”依然较大,并没有朝着理想的状态进行“无缝对接”,相反,各司其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在基层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但在落实过程中就变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负责社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教育部则主要负责学校体育的工作。在联系合作社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学校体育时,总是以各种理由相互推诿[5],如学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影响学校教育工作、家长不支持等理由。在青少年篮球俱乐部中亦是如此。
市场准入制度是最直接影响我国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建设的因素,对此建议:一,进一步深入推进体育行政部门“放管服”改革的进程,加快体育行政部门服务性政府建设,做好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市场准入的服务;二,通过政策引导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积极建设,可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建设工作;三,地方政府部门应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由体育行政部门联合教育、卫生、交通、公安等行政部门制定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建立初期由于在人员配置、工作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导致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呈现出明显的“逐利”现象,进一步造成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对此建议:一是按照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要求,省市地方尽快建立体育产业基金,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成立提供启动资金支持;二是围绕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发展质量,提升其管理层、教练层以及销售服务层的服务能力,为其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培养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三是强化政府对青少年篮球俱乐部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省市地方尽快完善体育及篮球相关领域的投招标制度,细分体育运动项目领域,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参与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提供现实依据。
体教融合是发展青少年体育的重要方向与途径,落实在篮球项目领域中,青少年篮球俱乐部与学校体育之间还缺少联动,制约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对此建议:一是尽快落实国务院成立的全民健身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其落实在市县层面,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与学校体育的联动提供制度依据;二是由体育部门主动与教育部门进行联合,通过签订合作协议[6],将体育与教育部门联系起来,为青少年篮球俱乐部与学校体育的联动机制提供法律依据。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是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但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建立体育与教育的联动机制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