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1-11-21 18:50王雪飞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3期
关键词:冷敷部位关节

王雪飞

(泰国格乐大学 泰国曼谷 10700)

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项目中常见的损伤问题,运动损伤的产生,会在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的同时,影响体育课程及运动训练计划。只有掌握运动损伤的原因,制订出详细的预防方案,才能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从而发挥运动项目的开展优势,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1 运动损伤相关定义

运动损伤是人在进行体育锻炼、参加运动项目期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身体所出现的损伤问题。在球类运动项目中约有35%的人伴有运动损伤情况,健美操类运动损伤率为12%,武术类项目运动损伤率为16%。而在所有运动损伤案例中,关节扭伤占比为38.15%,擦伤占比为25%,挫伤占比为18%。

这些运动损伤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不利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包括肘关节、肩胛骨、小腿、手臂等。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在紧急处理时,需采用对应的治理方式,避免对人体造成更大损伤[1]。运动损伤在生活中较为多见,基于相关研究,按照发病时的轻重缓急对其分类,可将运动损伤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陈旧伤3种。

在高强度运动项目中,急性损伤尤为常见,且损伤一般会在瞬间暴力作用下产生,损伤症状出现时间较长,具体特点为症状产生快、发病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橄榄球、足球中的运动损伤多为急性损伤,参与运动的人会在冲撞、奔跑中出现扭伤、撞伤。此外,对于急性损伤,若不及时处理会诱发滑囊炎、脱位等。

慢性损伤一般为手臂、腿部等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时,软组织因承受力超限而出现运动损伤。热爱运动的人及专业运动员是慢性运动损伤的高危人群,此种运动损伤具有发病慢、症状产生时间长的特点。

运动损伤产生后,及时处理非常关键。急性运动损伤,若治理不及时、治疗效果不佳,则会演变为陈旧伤,使得伤患病程变长[2]。

2 常见运动损伤

2.1 擦伤及扭伤

擦伤是伤害程度较浅的损伤,多为表皮擦伤。处理时仅需基本的药水即可,若擦伤表皮渗血、创面有脏污,需先将创口清理干净,随后涂抹药水。扭伤是在运动过程中,关节部位因突然扭转而出现的损伤。在这类运动损伤中,腰部扭伤、关节扭伤较为多见,其中关节扭伤包括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的扭伤。

2.2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同样属于常见运动损伤,具体指肌肉纤维因各类外力原因撕裂后而出现的损伤。肌肉拉伤后,伤患可根据拉伤处的疼痛程度判断运动损伤的严重程度,若疼痛感较强,则需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对局部拉伤处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冷敷、按摩、热敷是处理肌肉拉伤的主要方式,但对于部分慢性肌肉拉伤患者,其在早期处理后,还应利用机体本身的恢复力修复肌肉处的损伤。

2.3 脱臼及骨折

脱臼与骨折是出现率较高的运动损伤,在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常见运动项目中,都有诱发脱臼或骨折的风险。脱臼后,往往不可随意移动患者,需在固定脱臼部位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3]。而对于骨折这类损伤,患者症状不同,其骨折类型差异较为明显,具体可分为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的伤者,皮肤一般无破裂情况,且无伤口,骨折处与外界尚未相通;开放性骨折患者则可能会存在骨头刺穿皮肤的情况,且伤口会直接接触外部环境。

2.4 挫伤

运动损伤中的挫伤指受外力打击后的组织损伤。损伤后,对于轻度挫伤,一般无需处理,24h后可缓慢恢复;较重的挫伤,则应使用药酒、对应的膏药包扎处理,并配合一定的物理治疗。据调查,篮球、排球中,挫伤非常多见,而接球动作不标准、排球击打动作不规范是引起这类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3 运动损伤的病因分析

3.1 运动损伤预防意识不足

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中非常多见,若运动损伤预防意识不足,则会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准备不充分、忽视运动损伤知识等情况。一方面,参加运动的人因自身防范意识薄弱,未能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所以在运动过程中,没有按照运动要求,规范且标准地参与运动项目,使得运动损伤风险增大。另一方面,运动损伤预防意识薄弱,同样会使参与者忽略运动前的准备工作。运动员、学生若无法通过热身、准备动作充分调动神经系统,其肌肉延展能力、动作协调性便会受到限制,继而在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问题。此外,心理状态同样会引起运动损伤问题[4]。比如,运动过程中,参与者盲目自信,则会忽视对运动量、运动行为的控制,继而产生运动损伤风险。

3.2 运动量过大

运动量过大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运动过程中,若受力长期集中在某一部位,则会导致该部位局部受力增加、负担较大,从而引起运动损伤。在专项运动项目以及院校体育课程中,运动量控制不到位,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则会因身体疲劳、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运动损伤。例如,在体育课程中,将铅球、单杠、排球等运动项目集中安排,学生手臂重复运动,身体上肢的运动量超出可承受范围,易出现手臂骨折、上肢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

3.3 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不高

通常情况下,运动项目中战术、体能、专项技术训练水平不高,都会导致运动损伤。体能训练不到位的人,其肌肉弹性、基础力量较差,运动过程中反应慢,身体关节部位灵活性不足,所以在运动时,会由于身体本身的原因而出现运动损伤。此外,运动行为、身体动作不规范,同样会因身体局部劳损、意外受力而造成运动损伤。

4 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4.1 预防原则

为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相关人员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主动学习、了解运动损伤知识,掌握运动损伤原因、基本防范方法,同时加强自身防止运动损伤的思想意识,避免因自身的盲目自信而造成运动损伤[5]。其次,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科学筛选运动项目、体育锻炼内容,合理控制运动负荷。对于膝关节、肩关节、腰部等运动损伤高发部位,需通过提高该部位功能的方式,预防运动损伤。最后,在预防运动损伤的过程中,还应防范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力过大而造成的细微损伤,这类损伤不断积累后会变为慢性劳损,整体治疗难度增加。此外,在参与运动项目时,应选择安全、可靠的场所,并在运动期间重视医务监督,科学制订锻炼计划,若身体、心理状态存在问题,需及时调整或停止运动。

4.2 预防措施

4.2.1 掌握合理的训练方法

只有采用正确、合理的训练方法,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因此,相关人员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确保自身训练方式的合理性,科学调整运动方案。具体来说,依据年龄、自身体能、健康程度、性别的不同,其训练方案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体育运动期间应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年龄较小的人参与运动项目时,应以全身训练为主;在安排运动项目时,综合考虑运动人员的生理特点、身体素质。整体运动训练方法应坚持密度小、运动强度低的原则,且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对于院校而言,在预防运动损伤方面,应进一步改进体育课程中的训练方案。如教师可根据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要求,应用基础性体育技术,使学生掌握投掷、跑、跳跃的训练要领,并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密度。参与运动过程中,教师、专业训练人员应正确示范体育动作,坚持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运动过程中,引导相关人员从分解动作、完整的运动方法入手,系统地学习某一运动技巧,确保其较好地掌握运动方法[6]。

4.2.2 做好运动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不充分、运动损伤防范意识不足是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运动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据了解,合理的准备活动能够活跃神经系统,克服身体的生理惰性,为后续的运动打好基础。不仅如此,准备活动中的前期运动能够唤醒肌肉,增加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开放量,使肌肉更灵活、具有弹性,甚至可拉伸韧带,使身体各个关节腔体内滑液变多,从而有效预防关节、肌肉处的运动损伤。

一方面,应重点活跃身体躯干、肢体上的关节盂周围肌肉,并通过拉伸的方式,使肌肉、关节保持良好状态。另一方面,应根据个体差异,安排相应的活动。年龄小、身体素质差的人,可适当减少运动前的准备工作,降低运动准备强度,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即可开始活动;而本身体能较强、身体素质好的专业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的训练项目,制订准备方案,且准备活动强度可适当增加。运动前期准备过程中,应使身体肌肉、关节都得到充分活动。必要时,可通过慢跑等有氧运动作为热身活动,但准备时间应避免超过10min,否则体力损耗会过大。

4.2.3 重视运动中的自我保护

运动过程中留有放松时间。每组练习结束后,应适当放松身体,以此缓解肌肉疲劳,避免局部负担持续加重。比如,运动员在每组训练完成后,会通过放松跑的方式消除身体疲劳感,避免连续训练后引起运动损伤。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运动项目,其间隔放松方式差异较大,具体放松方法应与运动项目有关。若运动项目主要锻炼上肢,放松时可选择慢跑这种主要使用下肢的运动项目,也可通过仰卧、倒立的方式适当放松,使身体内的血液快速回流,抑制神经系统的疲劳感。

避免身体局部受力过重。运动量大、运动持续集中在同一部位易引起运动损伤,所以在运动期间,可通过防范局部负担过重的方式加强自我保护[7]。例如,半蹲、青蛙跳等动作容易引起膝关节受损,需避免长时间进行上述动作。

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运动时,自我保护非常重要。儿童、青少年自身判断能力与肌肉力量弱,需成人在旁保护。而成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时刻警惕,加强自我保护。如在足球、橄榄球运动中,若身体失去平衡,可通过向前跨步的方式避免摔倒;无法控制身体平衡时,可顺势翻滚、低头、屈肘部,将身体损伤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此外,运动期间的保护也包括改善运动环境,即在运动过程中仔细检查体育器材,清理运动场所的危险物品,避免因环境因素造成运动损伤。

4.2.4 加强早期预防意识

早期预防是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具体预防方法是,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前期,分析该运动项目的风险。如提前评估篮球、足球等运动对肌肉力量、肌肉弹性、心肺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依据自身的技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据了解,在运动前期进行运动评估,可进一步控制由盲目选择运动项目、盲目锻炼引起的运动损伤。通过科学评估后,相关人员可以感知自身身体素质,客观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而在参与运动时进行合理选择,并掌握不同运动项目中预防损伤的技巧。如100m、50m 高速跑,在急停时不能直接停顿,而应减缓速度,缓慢停下脚步,以免踝关节、膝关节、腰关节等部位出现损伤。

4.3 治理措施

4.3.1 早期处理

运动损伤后的48h内,若损伤部位伴有红肿、出血、身体功能受损情况,表示伤者为急性运动损伤。处理方法包括冷敷、加压包扎、固定损伤部位。首先,用冰块、冷毛巾、冰袋等冷敷损伤部位,随后服用或外敷消炎、止痛的药物。若缺少上述冷敷物品,无出血情况的损伤患处可用冷水冲洗。其次,冷敷后,将医用棉花、干净的海绵放置在创口处,缠绕布条、绷带后适当加压,加压后包扎。包扎后,应在8h内松开布条或绷带。最后,可在肢体下方放置垫用的物品,抬高伤肢。

4.3.2 中期处理

运动损伤48h 后,待创伤部位的炎症、出血情况好转,可通过物理、药物治疗的方式处理损伤处。热敷时需注意避免烫伤,可直接使用热水袋外敷患处,热敷后轻轻按摩肿胀部位。

4.3.3 后期处理

运动损伤后期处理时,创口处于修复阶段,所以在治疗时多以物理治疗、康复训练为主。

4.3.4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踝关节扭伤。出现这类运动损伤后,伤者需注意休息,不能再次用脚使力。之后,可用冰袋、冷毛巾冷敷脚踝,每次15min 左右,重复3~5 次后停止冷敷。冷敷过程中避免用力按压创口,以免造成踝关节血液供应不足。冷敷后,若短期内踝关节没有明显的恢复趋势,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严重的踝关节损伤患者,可遵照医嘱用石膏固定伤口。若有踝关节韧带断裂的情况,石膏固定时间应保持在6 周左右,并在拆除石膏后,配合理疗、药物等方式,促进踝关节恢复。

肌肉拉伤。处理肌肉拉伤时,同样需采用冰敷方式,目的是控制血流速度,以此避免拉伤处炎症加重。拉伤24h后,放置冰敷物品时可垫一条薄毛巾,防止冻伤,冰敷时长为15~20min,可间隔10min再次冷敷。

关节韧带拉伤。处理这类损伤时,应及时固定韧带断裂部位,固定工具可为木头、专业的医用夹板,固定48h后用药物外敷,3天后通过物理治疗方式处理拉伤处,并按照医生叮嘱,及时进行功能训练。需注意的是,关节韧带直接断裂的伤者,应通过手术缝合韧带。

腿抽筋。运动过量、身体过于疲劳都会引起腿抽筋,可通过以下方式来缓解肌肉抽筋造成的疼痛感。一是抽筋后,立即用手拉住抽筋部位同侧的脚,抓住脚掌心,向身体部位拉拽,之后缓慢将脚伸直,用力蹬腿,使腿部抽筋逐渐恢复。紧急情况下,还可用力按摩抽筋部位,一般情况下可快速见效。二是身体靠墙,脚后跟着地,将身体的重量集中在抽筋的腿部,使抽筋部位慢慢恢复。三是坐在床上、椅子上,腰背挺直,双脚与肩部同宽,左右手交叠,轻放在腹部,双眼直视前方,调整呼吸,放松身体,静坐2min。

5 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损伤不仅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还会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在院校体育课程、专项体育训练中,相关人员都应通过必要的教育指导,引导运动员、学生重视运动损伤的方法,懂得依据运动损伤的诱因,规避身体运动损伤风险,同时,能够充分认识运动损伤,了解有效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以此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使得体育课程实践、专项运动训练工作有序完成,为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冷敷部位关节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膝盖经常咔咔响,小心“关节鼠”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何时热敷何时冷敷
关节才是关键
鼻舒朗冷敷凝露
冷敷热敷,各有奇效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喜欢什么
合理应用冷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