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铁成 编辑/章蔓菁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外汇科技发展的历程,其先后经历了外汇管理信息化全覆盖、加强系统整合和数据整合、打造“安全外管”和“数字外管”三大阶段,始终紧紧围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不同时期的外汇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外汇管理科技部门将以“科技赋能”和“数据赋能”为动力,继续为外汇管理改革与发展任务贡献力量。
1986年,外汇局成立电脑部,启动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建设,外汇管理业务电子化实现了“零”的突破。1991年,经原国家人事部批准,外汇局增设信息中心等三家事业单位,外汇管理科技部门正式成立。在1994年建成的“中国外汇交易系统”为当年汇率并轨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往来和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外汇管理数据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依靠人工台账登记的外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亟需改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外汇管理科技部门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信息化建设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是主要外汇业务实现信息化。外汇业务系统基本涵盖了当时主要的业务管理范围,系统用户涉及外汇局、银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主体,实现了业务办理全流程的网络化、电子化和多主体联网操作,极大地减轻了外汇局、金融机构、企业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监管效率;同时,数据实现集中采集后,减少了系统部署的层次,运行管理更加简单,数据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01年,外汇局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初步构建了总局、省分局、地(市)中心支局和县支局的星树型分级网络。外联网已经延伸到各商业银行、海关等外部门。2002年,完成与部分商业银行总部的高速联网,以适应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处理的趋势。网络系统的建设发展为加快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完成了数据总中心新主机机房的建设、设备购置和安装工作,并投入生产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外汇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的运行基础,保障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了数据总中心的信息处理能力。数据总中心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3倍,数据存储能力提高了12倍。
三是电子政务建设起航发展。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外汇局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先后建立了网上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2005年起,企业和银行可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查询、数据报送、业务办理等,显著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网上服务的推出,有效地促进了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提高了自身工作效率,为实现外汇管理从现场管理向非现场管理、从过程管理向事后管理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外汇管理科技工作的重心是加快推进业务系统开发建设和系统整合,着力探索建立统一高效的跨境资金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为外汇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系统整合,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水平。2010年以来,外汇管理科技部门不断加大系统整合力度,打破了“一个业务,一个系统”的局面,开展应用门户整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外汇监管信息平台”“外汇业务数据采集平台”“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历史性的重大转折,确保了重点领域外汇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业务创新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应用门户整合的成功实施,为银行、企业和个人等涉汇主体提供了“一门户入网、一站式办事”的便利化渠道,大大简化了涉汇主体的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办事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外汇管理与服务水平,得到银行、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是实施数据整合,构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平台。2012年,外汇局搭建外汇管理数据仓库,实现各类外汇业务存量数据和流量数据的共享和整合。2014年,基于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系统,实现了监测分析系统应用、服务贸易外汇监测分析应用以及外汇检查分析应用,为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数据和系统支持,切实提高了对外汇收支形势的监测分析效率,提升了外汇管理监测预警能力,有助于推行主体监测,便于定位违规线索,实施精准打击。
三是初步探索跨部门数据交换和共享。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外汇管理科技部门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外部委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积极探索与不同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和对接,完善数据采集渠道和数据交换机制。
2018年以来,外汇管理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外汇管理改革与发展任务,主动适应外汇管理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外管、安全外管”的科技工作目标,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新思路、新应用、新模式,助力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同时,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监管监测能力、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探索科技创新应用、推进安全保障建设、发挥科技治理效能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科学、高效、稳定、安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较全面地实现了信息化外汇管理,为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有效防范并化解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和高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安全外管”的坚实防线。经过多年努力,2018年,“两地三中心”(总局生产中心、北京同城备份中心、上海异地灾备中心)基本建成,现有的15个重要业务系统在生产中心与同城中心双轨运行,在上海灾备中心异地备份和灾难恢复,为外汇局生产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逐步构建了“安全外管”的技术支撑体系、制度体系、一体化运维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基本实现了对生产资源、运维行为统一管理和应急全覆盖。2019年,通过拓展运维服务方式和渠道,在原有电话呼叫中心的基础上,上线了“数字外管”微信服务号,方便用户自助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自微信服务号上线以来,累计关注用户数超过10万人,各类咨询服务日均超150多人次。另外,不断提高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和处置能力,提升技术防范措施和手段,加强对重要数据与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了对市场主体各项服务的正常运行。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高水平“数字外管”。为适应新形势下外汇管理对信息科技的要求,2018年以来,围绕“数字外管”搭建了“数字外管”服务平台、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微观监管和宏观监测平台、大数据共享平台等一批新的技术平台和应用场景。这些平台的建成,对外提高了业务便利化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内提升了货物贸易监管效率、加强了对异常行为的甄别能力,助力资本项目“放得开、管得住”,进一步填补了宏观监测分析的盲区,促进外汇管理改革与风险监管更加完善。
三是落实国家部署要求,推动外汇政务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外汇管理科技部门始终把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要务,深入落实国家政务信息化战略,着力提升外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2019年,建成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系统,上线“政务服务旗舰店”,使企业和银行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提高了行政许可办理效率;建成“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了对19大类监管事项的信息化管理,监管事项覆盖率达到10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外汇管理科技部门将以“科技赋能”和“数据赋能”为动力,在外汇管理信息化“十三五”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根据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外汇管理科技部门将围绕外汇管理改革与发展任务,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坚持开放融合共享、坚持自主可控策略”的发展原则,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业务创新,助力业务办理更加便利、业务监测更加智能、业务监管趋于协同、业务数据充分可视。二是加快科技供给侧改革,立足快速响应,推进业务应用高效供给,深挖数据智能,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三是守住安全底线,扎实推进基础软硬件环境自主可控转型,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和网络安全能力,筑牢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运营并重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四是加快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主动适应外汇管理改革,不断优化完善科技工作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