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车集煤矿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通过强化生产管理、地质勘察等环节,实际能回采的煤炭较少。再加上各类因素的干扰约束,难以实现完全开采,势必会产生一定量的煤炭损失。现如今,借助多项举措及考核指标,使得回收率得以优化,还间接提升了煤炭的回采率。即便如此,煤炭的损失量依旧存在。
一方面,开采区域布置。部分设计单位人员为控制开采初期的成本投入,并加快确定首采区域,将巷道建设在煤层中,需要具备一定深度的立井并采取斜井的处理方式。该种设计布局虽会减少初期开采难度,经过长期开采,对斜井维护处理的任务量相比立井更重,煤柱尺寸逐渐扩大,使得煤炭回收率下降。此外,部分设计中,开采位置距离较近,造成下层作业面深度加大的过程中,留设空间随之变大。在保安煤柱中,部分煤矿企业缺少对煤矿硬度、岩层垮落方向、支护工艺等多项因素的综合分析,仅仅应用以往的处理经验,为提高矿内作业安全系数,盲目增加煤柱的尺寸。部分煤矿甚至出现作业面设计不合理,产生大量的边角煤。另一方面,开采技术。因为煤矿所在区域不同,煤层开采条件不一,企业现有能力有限,导致开采手段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开采手段的机械化水平高,回收率便会有所保障。
一是煤层厚度,此项因素判断某煤层是否具备开采条件,更是决定开采技术的关键参考。若煤层出现厚度增加、厚度变小等情况,会干扰作业设计部署,继而影响回收率。二是水文特点,部分矿井的水文情况较为复杂,极易引发透水问题,使得开采作业过程的安全系数不高,防水处理的难度偏高。而为规避此类问题,不仅需做到全面预报,有异常及时查看,还应实施防堵等治理手段。三是井下瓦斯,该物质可燃且易爆炸,容易影响人的正常呼吸。矿井内的瓦斯涌出量不同,为避免因此引发安全事故,需要事先抽出瓦斯,由此控制煤层内的瓦斯比例。四是煤炭质量,此项因素会影响煤矿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关乎经营主体的生产成本、煤炭市价,乃至其长期发展形势。矿井下结构、硫元素等,都会影响到质量。而部分企业为保障煤质,会增加前期投入,选购洗选装置,去除煤炭中的其他元素。但部分煤矿公司,不具备高效洗选的能力,导致其不得不放弃煤质不佳的作业面。五是地质结构,矿井地层可能会出现断层、节理等情况,这是由于岩浆、井下冲水及瓦斯等物质的影响,此类地质构造会干扰开采进度及质量。一般体现在:不规则结构分布情况、井田设置、开采范围、开采面等,此外还涉及开采手段选用、井内掘进规划等,上述设计均需综合考量地质构造情况,必要时还需大幅调整开采方案,以绕开不适宜开采的区域。常规生产活动中,一旦遇到断层情况,为保证基本的安全性,会在对应位置加设煤柱,因此势必会减少煤炭的回收率。六是类似于上部山体之中、地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煤炭消耗量增加,提高开采成本。
该种分析方式是将较为复杂的经济情况,分解成多个构成因素,以此了解因素本身变化会引发经济何种波动的一项统计分析方式。其不仅可以综合统计所有因素产生的影响程度,又能针对具体某项因素,衡量其经济现象的干扰。
连环替代分析方式可以实现把所有能有效计量的因素划分出来,并提取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某一因素变化会带动其他有关部分的变动及抵消、叠加。实际分析处理中,会结合多个分解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用实际值进行计算。具体开展过程为:其一,明确分析对象和因素的关联性,综合运用财务数据实施进一步分解及扩展,由此获取具体的关系等式;其二,结合对应的报告期数值以及基期数据,分出多个等式,继而提取研究对象;其三,用基期的数据指标进行计算,并根据既定顺序将所有涉及的因素实施替换运算,完成替代的数据需要完整记录;其四,对比不同因素的替代情况,基于此判断其影响系数;其五,判断替代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此,需要把所有得出代表影响程度的数据加在一起,此时,数据之和需与分析指标因素相同。
差额分析的研究对象包括某因素的绝对量和基期对应数据之间的差额,由此判断该因素自身的波动会导致总量的变化程度。差额分析可以说是上一种分析方法的简易模式,借助多个因素之间的差额,衡量其影响程度。例如,公司的经营利润包括营业、投资以及营业外收支三项指标。在判断本年度与上一年的利润波动情况时,需要分别计算出两年的利润总额波动和三项指标各自的变动差额,继而判断出三项指标对利润总额波动影响的占比[1]。
Y煤矿公司的成本核算内容包括开采、掘进、设备、运输及后勤五项,由此细化分解出报酬、材料、薪酬附加指出、用电、制造支出,财会人员记账时会根据上述划分内容核算生产成本。在此种核算管理方式下,成本核算分析过程为:其一,提取成本总额的节超内容,并分解成多个构成因素;其二,基于煤矿的生产工序步骤针对各因素加以统计分析;其三,提取影响成本波动偏大的因素,实施细化分析,继而实现由外及内,逐步深化,探究出提高成本的关键因素。此种成本涉及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以及和同期成本的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差异在于分析技术。
1.总成本节超中产量与单位成本
总成本节超有:一方面,实际和计划之间的产量变化,使得责任和计划总成本金额有所差异,此时因为产量因素而引发的成本变动;另一方面,单位实际和计划的成本变化,同样也会导致实际金额和责任量的差别,此时是因为单价因素导致的成本波动。在计算前者时,通常以相对数进行数据统计,而计算后者时,则通过核算本期绝对数的情况。例如,煤炭在报告期内的产量是2万吨,而前期计划产量是1.9万吨,该阶段的实际成本投入是每吨125元,计划支出是每吨120元。由此核算结果为:责任金额:120×20000=2400000元;计划金额:120×19000=2280000元;实际金额:125×20000=2500000元;超支金额:2500000-2280000=220000元。基于此得出产量对于生产总成本变化的影响量是12万元,单位成本的影响量是10万元。
2.生产工序开展过程的影响分析
煤矿回采期间,产生成本的因素有三项,即煤炭总产量变化、各类煤炭产量占比波动;单位成本支出变化。例如,产量结构方面,普通煤层的实际产量可以达到1.2万吨,而前期预计产量是1.045万吨;矿山内煤层较薄且坚硬的情况下,现实煤炭产量达到0.8万吨,而预计产量略高0.055万吨。普通煤层的开采成本投入是每吨40元,预计是每吨35元,在特殊煤层中, 现实投入资本为每吨60元,预计投入量是每吨65元。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计算,煤矿回采投入超支金额达到3.85万元;由于产量变化而引起的总成本波动金额是4.85万元;产量结构因素造成的投入波动值是-3万元;单位成本因素的影响值是2万元。井下掘进环节中,导致成本波动的因素指标有产量、作业深度以及作业单价。具体的成本核算方式是将产量、每吨煤的作业率、单位成本相乘。而在作业设备、运输以及后期步骤中,煤炭的开采量对成本的影响并不明显,产生费用支出的“主力军”是人工。因此,此类环节的影响因素是产量、人工量以及人工成本,与上文相同,总成本是三个因素指标相乘。总之,在生产工序开展过程中的成本影响因素,大致可分成三类,即各环节的重要变量以及变量的单位费用支出成本、产量。
3.基于开采项目过程成本节超
综合上文叙述的分析过程,提取对资本投入影响成本偏大的因素,对此开展再次分析。比如,掘进过程中,实际的资金投入量超出预计5万元,节超金额结构为人工报酬占40%,材料成本占50%,其余超支占10%。根据各因素的权重,不难看出,人工报酬与材料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工报酬的超额是用现报酬成本减去预计成本。
以B煤矿适用性为例。在洗煤环节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均能基于原煤量增减因素进行核算,总成本中固定成本会被该因素影响,换言之,若原煤量提高,则单位成本随之减少。具体计算方式为:去年洗煤投入的固定成本除以对应的原煤量,而后用去年的原煤量减去本年总量,两个结果相乘后的数值为原煤量对洗煤环节成本的影响程度。原煤的成本支出金额根据其价格波动而进行同向增减。
总之,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单位成本波动和对应的回收率指标,均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包括案例一中提到的单位变量支出以及案例二中的洗煤单位成本。通过核算单位成本,核算相应的回收率,继而开展更为全面的成本核算[2]。
综上所述,导致回收率不高的因素较多,不仅包含客观存在的地质条件,还受到相关管理者、作业工艺、规划决策等方面的影响。对此衍生出多种处理方式,有本文提到的成本核算因素分析,以及延长开采矿井的服务时长等。但就煤矿领域的发展走向而言,推进机械化、集约化应当是减少资源浪费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