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下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究

2021-11-21 17:40李月媛刘丽彬
当代旅游 2021年33期
关键词:柳青美学生态

李月媛 刘丽彬

陕西开放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

引言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王曲镇南堡寨村,是在古村落修复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出乡村旅游综合体、农业双创园、田园综合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园区,西北首家中国农业公园共建单位。从地理位置上看,唐村坐落于长安城和秦岭山脉终南山之间,这里水系林带纵横,自古就有“终南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不仅拥有秦岭山麓富饶的自然生态景观,还有古老悠久的人文历史。此区域中已考古发现的古代遗址可上溯新石器、商周时期。汉代在此建有皇家离宫御宿苑,唐代的韦杜世家、诗人名士常常于此唱和雅集、郊游宴饮,宋代大儒张载也曾在此著书讲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作家柳青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四载,以此为原型写下了巨著《创业史》。

这里虽然有关中地区少有的山、水、林多重生态系统,拥有盛唐田园诗中所描绘的终南秀美景色,但因塬高坡陡,房屋老旧,人们生产生活十分不便。2003年前后,村庄整体搬迁至塬下,老村被废弃,曾经的村小学成了养牛场,村里的千年皂角树也无人养护,断壁残垣,破败不堪。柳青在《创业史》中曾经描绘的“十里蛤蟆滩连片的稻田”也因上游石砭峪水库,区域内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池塘水田面积不断缩减而逐渐消失。在“两山”理念的倡导指引下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唐村项目正式落地,通过引进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开始了山林和水域生态治理、古村落修复、滈河综合治理、唐村湖湿地景观打造、沙河水系疏通治理、东风水库修复、稻田生态种养及地下泉水保护等系统工程,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实践,打造出了以终南山、滈河为主体的“一山一河”国际级全域乡村旅游区、“一河、四湖、万亩水田”生态系统取得了成功。

作为西安市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样板,可以说唐村实践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正确指引,也归于有意识地引入生态美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与东方智慧,用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与故园情怀。

一 “天人合一”“生生为易”的发展理念

生态美学诞生于生态问题、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新世纪,就研究对象而言,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就哲学基础而言,生态美学摒弃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和西方传统美学中“主客二分”的弊端,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它的发展一方面借鉴了西方美学、哲学的思想,又融合彰显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生生为易”的理念[1]。这一理念与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方向指南,相互契合又相互印证。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更应在这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做出系统规划与积极探索。

生态保护的主体是乡村,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生态宜居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共美与共同发展。曾有歌谣盛赞“大雁飞过神禾原,错把王曲当江南”,说的就是种满水稻的村寨就像诗画里的江南。其出产的“桂花球米”更是粒粒醇香,一直都是西安人餐桌上的佳品。因村庄搬迁及大量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加之“桂花球米”一年一季,周期长、种植成本高,大量水田被荒废。唐村农业公园项目启动后,聘请了相关行业专家,以山林和水域生态修复为重点,通过调节水源分配及供给问题,对基本农田实行实施保护性开发,对滈河生态实施修复治理,做好水景水系设施建设。项目区域内实施水稻种植生态循环农业,将南堡寨村塬下荒废的80亩水田打造成“鳖稻虾”农业示范基地,并聘请当地村民参与种植养殖。通过构建“大田种植+特色果蔬+特色花卉+特色养殖”四大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一村一品”乡土特色产业,相继推出长安桂花球米、花欲燃黄酒、鳖稻虾、百年老油坊、千年皂角树等特色农产品和文创衍生品,走出了绿色、特色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长安“小江南”回来了,特产“复活”了,百余亩水田展开一幅幅田园生活画卷,鳖稻虾共生,引来大群的白鹭,再现了唐诗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终南水乡胜景。园区内建设的百亩梅园、万亩麦田等生态景观,每逢春季,50余亩的梅花谷3000余棵梅树争相吐蕊,花香扑鼻,吸引四邻八方的游客集聚于此,赏花、拍照,游玩,杜甫笔下那“山青花欲燃”的惊艳画面呈现眼前。可以说在唐村农业公园开发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整体规划,保护绿水青山,注重对当地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将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融入规划建设中。

二 旧乡愁与新乡土结合的游憩之所

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是唐村旅游的重要文化支撑。生态美学认为生态危机也是人的精神危机,而拯救精神危机的途径必要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只有形成平衡、协调的精神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真正和解与和谐相处。鲁枢元先生指出:“解救地球的生态困境,就必须首先从人类自身的救治开始”[2],而自身的救治就要“修补精神圈,矫正精神圈的偏执和扭曲。”怎样在浮躁喧嚣,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静下来?“归乡”就是回望来路,审视反思,叩问灵魂。通过亲近自然、感悟自然,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对待自然万物态度,在其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万物互联、共生依存的生命状态[3]。从而回归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初状态,消除内心因追求物质欲望带来的焦虑恐惧与不安,在人与自然相与为一的原乡中休憩安顿灵魂,完满精神生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对长安唐村最恰当的评价。唐村项目所在的南堡寨村有千年历史,但随着城镇化的全面推进,曾经千年的村落逐渐荒芜。为了留住乡愁和赓续农耕村落的人文礼制,长安唐村对南堡古寨进行了修复。在修缮、改造过程中,坚持“保护和恢复”的主调,村中99%的树木被保留了下来,破旧的老屋被修葺加固,村内的道路也基本保持原貌,一段老墙的修复,一扇扇老窗的样式,唐村从南堡古寨的颓垣中获得新生。同时为了将南堡寨老村子的乡愁记忆和人文传承留住,让农耕中国传统村落里的乡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长安唐村建造了“乡愁记忆馆”。馆中陈列着石磨、书箱、马灯、纺线车、织布机等与农耕文明、乡村劳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其中大部分是当地村民自发捐赠的。当地乡贤张新亮花费数年时间,细致梳理了村落规制、人文礼仪、农业生产、农耕信仰等等,编辑刊印了村史《堡寨物华忆长安—南堡寨史话》。同时在充分尊重古村落原有肌理和建筑风貌基础上,将古寨文化与艺术风格有机结合,修建了一批融合乡村记忆与新时代田园生活美学的度假民宿,吸引着游客远离闹市,藏身山野间,感受岁月静好的简单安逸。每年打谷场上举办的插秧艺术节等亲子农事体验活动,让久居都市的大人孩子在农事体验中体验劳动美,感受农耕文明。

在这里有20世纪关中地区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乡村生活中日常生产劳作、节庆仪式等场景,以及独具特色的陕派美食,都是一个个意象的世界,包含了地域的历史意蕴与文化记忆,彰显了朴素的生活世界与本真状态,可以说是典型的生活美学,延续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记忆,唤醒了现代人浓浓的乡愁[4]。长安唐村乡村风景所蕴含的美学景致与生态意蕴,展现了乡民生活与乡村自然风景结合所生成的纯朴、畅然和自由的乡土形象,既是唐时乡村原貌复刻,也是现代的田园诗歌。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为长期居于城市的人提供了丰富的乡村生活体验,将人们从功利化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享受自由的、无目的、无功利的审美与游憩。正如生态美学所倡导的—以一种超越实用和功利的审美态度回归自然、归隐田园,在精神上进入一种自由的境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三 诗意盛唐与《创业史》的文化单元

乡村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千百年来文化积淀深厚。而文化是乡村文旅发展的灵魂基础,与其说“乡村复兴”,不如说是“乡村文化复兴”,文化为乡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能量[5]。在唐村,无论是盛唐田园诗意还是柳青文学,用文化和文学“反哺”脚下这片土地。

长安唐村所在区域紧邻御宿川、樊川,这里曾是唐代贤达名士的诗酒田园之地,唐代杜牧、韩愈、崔护、岑参、韦应物等诗人在此郊游雅集,激扬出千余首唐诗,涵养了盛唐从容淡定、洒脱自如的诗意田园精神。在原南堡古寨村落房屋的基础上修建了古寨区、唐田园生活艺术民宿区、唐村市集区、唐道艺术中心、濛溪书局、诗意田园体验区等不同主题功能区域,以诗、酒、花、茶的艺术氛围重现诗意盛唐的文化雅趣;当地小学校长将诞生于此的800多首山水田园诗收录进《唐诗里的长安唐村》,用诗歌诗意激活千年古村落,在山水田园之间产生新的意境[6]。

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将文旅品牌与诗唐文化有机结合。文创领域“长安唐村”主品牌之下已初步形成了由“柳子说”“唐小牧”“诗唐雅集”等子品牌组成的文创矩阵,涵盖农产品品牌运营、非遗赋能、民宿品牌塑造、文创产品研发及经营等内容。其中“诗唐雅集”是唐村联合知名品牌,以此打造了一系列原创跨界、富有东方美学体现我国人文精神的文创产品。以“唐小豆”命名的乡村图书馆中墨香沁人,身处“诗唐·花朝艺术民宿”可以体验诗意唐风与现代精致相结合的居住环境,“花欲燃”“染山房”“开元风雅”“濛溪书局”带你一同穿越时光,体会古今田园乡野之趣。既有北张村古法楮皮纸,也有以终南山水入曲的黄酒。开窗即可赏山水田园,复原了的唐诗“郊游·旅居·雅集”生活场景。建在千年的皂角树下的乡村大讲堂、打谷场,戏台也成为了游客纷纷换上汉服唐装进行旅拍的网红打卡处。这些创意互动让文化与传统不是停留在博物馆里,打破了生活与文化的隔阂,让文化回到生活,在生活中体验传统。

人民作家柳青扎根于此14年,他指导农民种植水稻、发展养殖,探索兴办“胜利农业社”,以此为原型写下了《创业史》。“柳青精神”也是长安唐村需要传承的文化内涵,赋予了唐村更加深厚的意义,成为唐村建设的重要启示。长安唐村一直将“柳青精神”看作是灵魂力量,不仅打造了柳青在皇甫的陈列室,收集了柳青的生平事迹、作品物件等,也修复了柳青先生的故居,建设了柳青文学纪念馆、柳青公园、柳青剧院,发起柳青文化节。通过展示柳青在长安、柳青文学作品、柳青故事、各界对柳青的评价等丰富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让大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柳青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如今柳青纪念馆已经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一批又一批的党员通过了解感受柳青,走近“柳青精神”,重温《创业史》,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与群众血脉相连。

四 结语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当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渐成风尚,有关生态文明、生态美学的表述,已经逐渐超越了自然生态观,寻求和维系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产业发展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从而实现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共襄盛举。四年来,长安唐村在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中,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以农业为基、旅游为形、文化为魂,已形成了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盛唐郊野文化与乡村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全新旅游形式,通过以盛唐农耕田园文化为灵魂,以本地古村落修复为载体,在传承并创新本地优秀人文基因、乡风文明的同时,串联起整个区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了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和谐共生,探索出一条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这里土地和乡村的价值与美被再度挖掘、呈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生活的关系更加亲密,更加和谐,诗意梦想、身体灵魂在这里休憩与安放,在唐村这个“温暖的故乡”迎来身心的回归。

猜你喜欢
柳青美学生态
盘中的意式美学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外婆的美学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