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绪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不仅要求专业知识能力过硬,对各方面综合素质也作出了许多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应该早早开始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于早期教育资源匮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体育二字的认知都存在偏差,认为这仅仅是一门不重要的“副课”,体育课程教学仅仅是让学生绕着操场跑两圈。久而久之,师生双方对体育教学都产生了片面印象。因此,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例如,教师在教授《短跑》小节时,首先要全面了解跑步运动的专业知识,明确跑步的正确姿势,进而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正确树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认知层面,要使学生初步理解短跑的动作方法;在技能层面,要使学生学会短跑的正确姿势;在情感层面,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学生在学习短跑时,首先接触到的是短跑的理论知识,在建立了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再进行短跑的实际锻炼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升华自身对短跑的正确理解,做到知行合一。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体育认知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简单却也是最基础的,须使学生在一开始接触体育运动时就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现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时多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基本均为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动作,学生锻炼,教师检查,这种形式单一且枯燥,不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小学生本就对世界充满好奇,教师可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事热点,创新体育教学情景引入方式,设计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学校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有必要地配合教师配备相关教学资源,使学校的体育素质教育展现出焕然一新的样貌。
例如,教师在教授广播体操这一内容时,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课程开始时便向学生介绍广播体操比赛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广播体操动作时采用游戏化的形式,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个小组进行PK,从动作的标准性、美观性、整齐性等多个维度对两个小组的广播体操表演过程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评判打分与教师打分共同作为最终的评判结果。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改正。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提高,上课时的专注程度高度上涨,对学习过程具有极高的印象体验。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采取类似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体育教学不再死气沉沉。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小学体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采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规范体育动作、掌握体育本领。数字时代的小学生从出生开始就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按照以往的体育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必须与时俱进。小学体育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现有信息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推进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
例如,在学习体操动作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们会按照队列站好,照着教师的示范摆出正确的动作。如果整节课都维持这一队列不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导致站在后面的学生看不见教师的示范动作,也有可能听不到教师的讲解声音,从而掌握不到标准的体操动作。在体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可采用大屏幕实时转播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讲解示范,同时采用扬声器或小音箱的形式使每个学生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解声音,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传播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录制并上传各类动作讲解小视频,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从而极大程度上方便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知识,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想观念认知错误,二是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枯燥,三是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学校应从根本层面重视小学体育教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体育教学能力,正视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手段,帮助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正确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