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协同合作。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体育部门追求竞技卓越,教育部门则更加注重普及与发展,二者理念和培养目标不同[1],导致高校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遇到诸多阻碍。以普通高校为例,虽然我国的一些优秀大学能够依靠自身“品牌效应”吸引水平较高的优秀运动员,但大多数高校体育软硬件资源配置匮乏,师资力量、经费投入、训练条件等方面无法满足日常训练的实际需求,导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大多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因此要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高校办学理念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要培养掌握基础教学、能够胜任体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在教学、训练课程的设置上很大程度上侧重于该目标的实现。在该种办学理念下,训练方面更加注重基础教学,而缺乏训练的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苗子选的好,选的准,可以缩短培养人才的时间,加快培养事业的接班人[2]。但在该理念的影响下,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时限不但没有缩短,反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竞技水平不能提升,诸多队员的训练欲望也不能得到满足,限制后备人才的发展。
只有设施得到完善以后,才能保证最基本的训练。场馆设施是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发展的硬件基础,与人才的培养直接相关联。但高校仍面临着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不合理等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经费来源问题及高校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场地设施、设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相关部门或政府的补贴,来源比较单一,并且当今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加之高校对于体育的认知功能主要是健康的功能,因此,导致高校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训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处理不好将会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训练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常常因为学习和训练的冲突,无法保证正常训练或学习,导致人才培养的半途而废。在人才的输送路径上,由于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两个系统结合得不融洽,不能更好地协同配合培养后备人才,导致“分道扬镳”现象严重[3]。例如优秀的运动员要么被输送到专业队或体育运动学校继续训练,要么离开运动队升入普通学校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很多优异的羽毛球后备人才在体育系统的精心训练与培育下成了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与训的矛盾,不想放弃学业,最后走上了求学之路。这种情况也受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就业方向多方面决定。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在我国高校中,即使是高水平训练队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也略显薄弱,无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同时也难以真正地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在大学阶段,一些高水平且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所占的比重特别小,而专业的体能教练、队医等基本训练团队更难以得到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喜忧参半,体教融合的提出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需要协同配合,应该在体教融合理念下上下而求索,从而突破体教融合面临的现实瓶颈,如政策支持弱化;资源配置匮乏,软硬条件滞后;学训矛盾凸显,标本难以兼治等。体育学界更需建言献策,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制度设计。
当前,在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双重动力驱动下,我国高等院校承载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要将国家体育、教育等领域的重大战略融入办学理念中[4]。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院校应凭借其庞大的办学规模和完整的体育科学体系,将融合相关学科、建立自身特色、创新培训方式作为突破其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学校相关领导应意识到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体育文件的解读与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这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场地设施的短缺问题制约着后备人才的培养,究其原因,该情况的出现受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如今高等院校纷纷落实国家政策,不断扩招学生,在师资的引进、教学设备的购置上的投入更多,各种校内外活动也耗费了较大的资金,因此,在运动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的投资相对匮乏。单一的经费渠道不可能完全满足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而需要扩展捐款、体育基金等方式来丰富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渠道[5]。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增加对该方面经费的支持。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新时代体育事业改革的理念,我们要紧抓这个发展的契机,以整体氛围环境为着力点,对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从而带动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应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发展契机,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彰显高等院校的责任和职能。
应大力培养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体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6]。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体教融合过程中,为了达到学校体育改革的预期目标,高校拥有足够的高水平体育师资是必要的前提条件[7]。当前很多研究显示,高校的专项教师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的了解等方面仍有严重的不足和欠缺。基于以上现状,高校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的在职培养,探索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体育教师新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革。
2.4.1 提供在职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据有关数据表明,大部分高校对教师在任职期间的培养力度明显不够,甚至存在根本没有进修提升机会的状况,这种情况会限制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使教师的教学思维得到扩充,导致教学落后。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教师的知识库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因此,高校有必要拿出一定的经费,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有机会与教育名家、学者、专业领域的运动员、教练员学习经验,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有一个逐步提高。
2.4.2 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实施动态调整制度
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8]。高校应采用学生评价和系统评价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结果,对教师的岗位进行调整。这种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动态调整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对学生培养更有积极性,这对于推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体系应进行一个全面完善的制订,细化到每一个小点,对评价成绩为优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多次评价不及格的教师进行谈话,这样会形成一个优良的评价体系,对运动员的后备培养也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羽毛球运动的发展,高校也要招聘新的羽毛球专项教师,为教师群体增添新兴力量,给予学校体育后备人才新鲜的血液。
体教融合理念的出台开启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时代。这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协同起来,不断拓展和创新体教融合的路径与方式,通过对政策的解读,进一步对体教融合进行创新性探索,为我国建成体育强国、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培养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新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