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211156)
新时代给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民办高校教学环境、规章制度、治学理念上存在一定滞后性,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道路受阻,进入职业倦怠期[1]。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一直存在着男女比重失衡、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专业背景相差较大等问题,这成为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据最新数据统计,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男女比例失衡,女性辅导员的数量比重高达70%。
作为辅导员既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事务难题,但在这种不合理的男女比重分配中,辅导员工作机制不能高效运转,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要担负起党建、团委、后勤、工会、就业、征兵等各项工作,男女比例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的自身发展。
从年龄上来看,辅导员活跃在学生工作的一线,更需要年轻教师融入学生工作中,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跟上学生的思想变化,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年龄差异问题进一步暴露了辅导员队伍学历背景、专业能力上的差异。民办高校辅导员一般本科留校居多,工作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易出现工作浮于表面等问题。
作为合格的辅导员,必须要具备大局意识,不仅要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深入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提高业务能力。民办高校辅导员事无巨细地帮学生处理各种事务。有些任课老师、行政老师相互之间推诿扯皮,把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推给辅导员,无形之间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职业环境很容易滋生职业倦怠感,重复性的数据收集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让辅导员没有精力去定位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一方面,民办高校存在着考核制度不完善、薪酬低、补贴少、晋升道路难的问题,这让很多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情怀逐渐丧失,工作变动频繁无法对学生实施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对于辅导员角色并未产生足够的重视,更加剧了辅导员公信力的缺失,让学生无法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在这种大环境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很容易陷入混沌迷茫的状态,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去好好谋划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
民办高校的学生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给民办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相对于公办大学,民办大学的学生成绩较差、思想觉悟较低、竞争意识不强、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和心理抗压能力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比如,大一刚进校就无故旷课,不参加早晚自习;辅导员发布在班群里的通知消息有些同学从来不看。如果辅导员自身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时会觉得异常棘手。而部分民办高校有时只是一味地让辅导员帮学生解决问题,而忽略了辅导员队伍本身的职业培养与发展。平时开设的专题讲座、辅导员培训大会、辅导员职业发展培训课程少之又少,甚至还有名额限制[2]。这种工作模式束缚了辅导员的思想进步与个人发展,最终出现部分辅导员理念与时代脱轨,无法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民办高校教学环境的稳定离不开每一位辅导员的努力。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活跃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灵,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来解决学生问题,用积极正确的三观引领学生价值建设。回归辅导员的职业定义与要求本身,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掘与创新现代化、科学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各部门的良性运转,寻找新的工作模式。
第一,高校应建立网格化工作思维,实现基础办公智能化。平时,辅导员疲于汇总各类数据,此类工作重复性高、效率低下,建议后勤应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医院、心理中心、住宿、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实现智能化管理体系,方便辅导员或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实现“一键操作”,以此提升工作效率。
第二,摒弃传统工作方式,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是任课教师、党政、行政干部不容推卸的责任。学校网站应主动建立大学生网络思想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在线教育,开启线上学习课程;任课老师也需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把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为一体,让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头脑”。只有这样,全校教师才能“拧成一股绳”,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高校应健全与完善辅导员工作规章制度,为辅导员职业发展保驾护航。部分民办高校没有在辅导员各制度方面的明确区分,导致辅导员工作分工不明确,职业定位不清晰。因此,如何制定合理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是保障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重大前提[3]。
第一,明确任课教师、行政、辅导员、后勤等岗位的工作要求,使其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辅导员本身是思政教师,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主动配合各部门的工作,但岗位之外的工作内容应由职责范围内的人负责。
第二,去繁从简,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尊重辅导员意见。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工作规章制度,在制定或者修改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征集辅导员意见,使制度从顶层设计到落实每个环节,维护辅导员自身权益,使其更具有“人情味”。高校应合理制定每个年级辅导员的工作细则,明确责任目标,让辅导员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规范考核标准和健全奖励机制。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资金的不稳定,辅导员工资普遍低、待遇差。学校应注重考核目标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创新薪酬体系。比如在指导学生获奖、申请课题立项、科研竞赛、参加实践活动等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奖励,只有这样才能聚拢人心,让辅导员专注于职业发展,才能形成凝聚力高、合作意识强、职业发展明确的辅导员团队[4]。
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日常工作量较大,缺乏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理论研究基础薄弱,晋升困难。民办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供多渠道的培训平台,保证每位辅导员都拥有公平的选拔机会。民办高校应定期组织讲座、宣讲会、主题培训等普及辅导员专业知识、相关政策法规,举办辅导员交流大会、辅导员答辩会、公开课等。进一步完善考评的细则和要求,让辅导员积极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跟进大学生思想潮流。
第二,“养用结合”发掘辅导员的自身优势与特色。每位辅导员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同,民办高校应主动搭建辅导员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比如艺术专业的辅导员可以兼职做分院团委的工作,马克思主义专业的辅导员可以负责分院党建工作等。让辅导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获得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5]。
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综合业务能力。辅导员晋升道路上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个人教师品德的建立。高校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工作,注重感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作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应始终确立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关乎着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如何帮助辅导员走出职业发展困境,朝着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前进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应主动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认同感,真正培养出一批有理想道德、爱国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更好地为民办高校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