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长江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太极拳承载着“中庸、和谐、仁爱”的儒家处世哲学,“崇下、无为、不争”的道家内涵思想,“养身、养神、养气”的中医养生文化,“无欲、无求、清净”的佛教生活观念,“动静、诡计、规整”的军事作战要求。立足于高校教育平台,寻找文化传承和有效方式和科学路径,是弘扬、继承、创新和保护太极拳文化和推动大学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意义的角度看,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中继承和发展,首先要对教育环境背景进行调查,其次是对太极拳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是对传承和保护策略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完整的、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特点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方法。
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出版了“简化太极拳”课程和一大批长拳类、器械类武术套路,标志着当代武术项目经济标准正式形成。在党的决策部署中,高校体育是践行“人才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渠道,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践行武术学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范围内开展太极拳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能够适应高校人才发展的要求,具有人才保障、政策保障和技术保障,具有一定的文化继承和保护优势。
太极拳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标志着对太极拳文化保护的政策落地成型,各项工作开始部署和展开。另外,在我国经济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太极拳文化作为国民精神生活的需求,能够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因此,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能够获得国民的支持。
在2017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中,对武术的竞赛组织、活动安排、场馆设施、专业技术、安保措施、医疗服务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对民间武术家的行为进行法律约束。在高校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高校能够对社会文化支持力量进行整合,发挥出社会组织的文化教育功能,促进文化在高校学生范围内传承,丰富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内容,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太极拳文化融合了传统的中医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军事文化,包含搏击技术、养生技术、精神训练技术等,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形象、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体育文化中的具体呈现。太极拳融合着生活哲学和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对传承和保护太极拳文化,其重点是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承和保护。高校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才会富有持久的生命力,并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
太极拳文化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对文化内容的学习过程,也是继承“周身中正、不偏不倚、不丢不顶、点到为止”的高尚品质的过程,因此具备德育功能。太极拳文化作为一种道教文化,表现出“上善若水、柔弱处下、阴阳通达、重视自然”的精神内涵,具有修身养性的行为特点,因此具备养生功能。太极拳本身作为一种武术文化演变,其最主要的是展现出武术技术,在人与人的搏斗中的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因此具有一定的搏击功能。因此,只有发挥出太极拳的搏击功能、养生功能和育人功能,才能使文化价值快速转化为教育结果。
太极拳文化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形象,并成为一种体育文化品牌,有效地适应了西方文化市场的文化需求,补充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体育的文化短板,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力。太极拳文化形象体现着中华文化形象,更体现着高校文化形象,彰显出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力。中国民族武术是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形象表现,通过对太极拳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高校塑造起教育形象,学生的生活形象,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水平提升。
太极拳特征包含了文化特征、资源特征和市场特征,即:太极拳的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并依据市场需求进行,开发出多层次、多类型、多内涵的文化产品。太极拳领域内的各种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的融合,是促进太极拳文化开发的重要过程。高校在太极拳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对资本和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适应市场的同时,保持太极拳的基本文化特征,这一过程即是时代大环境的现实反映,也是当代文化传播的客观诉求。因此,在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高校也要对太极拳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和保护。
太极拳文化在国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文化组织,如民间武术爱好者俱乐部,成为太极拳文化传播的坚实力量。构建稳定的文化传播渠道,首先要对社会文化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由高校联合周边具备太极拳文化学习和教育的组织,构建太极拳文化教育渠道;其次要高校和社会范围内寻找和发掘太极拳文化的爱好者,并对爱好者进行人群特点的划分,由高校出具有效的教育方法、内容和计划,组织和监督计划的落实;最后,出具相关的政策,以巩固和稳定教育形式。通过上述方法,构建起稳定的文化传播渠道,能够丰富太极拳文化内容,继而促进太极拳文化在传承中持续发展。
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工作开展的困难主要在于教学的场地、时间和设备的缺失,而社会支持力量和资本的周期入驻,使得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间歇性特征,严重影响了文化传承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建设开放的线上文化学习平台,能够快速发挥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学生空余的学习时间,使文化内容在生活中有效渗透,弥补文化传承工作的不足。教育平台建设可以采取网页的形式进行,将太极拳文化整编为太极拳慕课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同时,线上学习平台也可以对高校外部开放,促进文化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传播,以解决文化传承人才不足的现实问题。
太极拳文化的科学研究,一直作为高校教师学习的重要课题,且长期存在于文化传承工作部署之中。为保证太极拳文化传承的科学性,高校教师和学者必须重视对文化的深入研究,重视太极拳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科学的文化理论体系、教育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体系,以支持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促进形成良好的太极拳文化学术研究氛围,调动高校和社会范围内的一切文化资源,满足校园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学术研究成果在进行科学审定以后,可直接作用于高校的教学大纲之中,促进研究结果的良好转化,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形成良性和闭合的发展循环。
开发文化衍生的目的,是为提升太极拳文化在高校和社会中的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保持健身功能完全发挥的同时,让学习者感受到文化学习的价值。在社会范围内的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需要联合周边文化企业或文化行业,开发具有太极拳文化形象特征的衍生项目,拓宽文化市场。例如,联合社会文化企业进行文化资源开发,形成太极拳漫画和影视作品,从而打通文化市场,扩展文化传播渠道。另外,在高校范围内的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拓宽文化发展空间,例如,教师可以从太极拳文化的特征角度出发,与当代舞蹈、健身操等体育学科相融合,使太极拳文化形象与现代舞蹈元素相结合,形成更具有文化学习价值的新文化形态。
只有提升学生和大众的普遍的文化保护意识,才能使文化保护工程快速落地实施,才能促进文化保护工作的长久持续开展。高校肩负着传统文化解读、传承和发展的使命,因此,在弘扬太极拳民族体育文化时,应该站在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高度上,开展上层文化保护工作、提高下层文化保护意识。另外,在开展文化保护意识教育和文化内容传播的一系列教育工作过程中,应该制定出系统的工作计划和保护政策,重点对教育工作落实和开展的工作人员进行政策支持,对支持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学生社团给予鼓励,从而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继而使教育结果快速转化和呈现出来。
总结来说,太极拳文化的文化包容性较强,包括传统的中医学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军事文化,只有对其文化内容进行充分解读,才能保持内容的完整传承。高校开展太极拳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首先要构建起稳定的文化传播渠道,发掘更多的文化传承者和爱好者;其次要建设文化交流和学习平台,促进太极拳文化在高校和社会范围内的传播,扩展文化信息交流的范围和渠道;再次要重视太极拳文化的学术科学研究,在保持高校太极拳文化教学的时代性特征的同时,构建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内容,以支持实践工作开展;另外,高校要重点开发太极拳的衍生项目,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拓宽太极拳文化的生存空间;最后,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传承者的保护意识的提高,帮助其树立起高度发展意识,保持文化特征、内容、形象、功能的完整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