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新佳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在竞技健美操、有氧舞蹈、街舞、爵士舞乃至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难美项群中,音乐是各项目的灵魂,音乐包含节奏、旋律、主题与内涵等诸多要素。在诸多要素当中,对于教学点训练最常用到,最容易感受到,也是最容易被教练员和队员忽略的要素便是节奏。利用节奏变化增强运动员动作完成与适应能力,在教学训练实践领域已经广泛采用,但尚未进行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事实上,在教学训练过程中,除了要求队员能够按照伴奏音乐节奏快慢精准完成动作,而且,高水平教练员还能积极指导队员积极改变动作结构,通过两拍之内完成三个动作、一拍之内完成两个动作等形式“变化节奏”,使动作更加能够形成视觉冲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此外,教练员还可以通过积极改变伴奏音乐节奏快慢,在26-32拍每十秒内,做最慢节、中等节奏和最快节奏的变化,有效刺激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提升节奏适应能力和反应速度,同时提升动作完成与控制能力,进而提升训练效果。为此,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系统有效解决运动员进入状态缓慢、思想转换比较被动等方面的问题,从整体上有效提升训练效果,为有效丰富竞技健美操训练理论奠定基础,也为有效指导竞技健美操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在健美操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过程中,教练员往往会根据运动员的训练基础和综合素质确立最终比赛伴奏音乐的节奏快慢。比赛中如果节奏太快超出运动员的控制能力,队员会表现出着急、恐慌和偷抹动作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导致艺术分下降;如果节奏太慢,运动员做动作的张力不能完全体现出来,甚至产生压抑情绪,裁判员也会因为审美疲劳而对节目内容做出看似过于简单的评价,导致完成分直线下降。因此,速度适中的节奏是竞技健美操运动队不同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先决条件与重要保障。在训练实践中,在确立适中节奏后,通过加快和减慢节奏刺激运动员有效完成动作,根本目的也在于推动和促进运动员有效提升在适中节奏下完成成套的综合能力。并且,以适中节奏为参照,节奏快慢本身对于不同项目的价值承载有着明显的区分。
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在对新事物抱着好奇、欣赏、渴望与追求态度的同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恐慌与不安。对于竞技健美操新动作的学习和训练,无论是新开发的难度动作,还是新编排设计的操化动作、操化组合、过度连接或者托举,运动员都会表现出渴望完成却又担心跟不上音乐等方面的顾虑。此时,如果能够减缓音乐节奏,使运动员既体会动作跟上音乐的快感,充分领略有效完成动作的心理满足感,将会使新动作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利用这种心理获得感和满足感形成有效的正迁移,逐渐加快音乐节奏直至始终的比赛节奏或者更快,将直接有效地提升训练效果,有效消除运动员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慢节奏对于新动作的有效学习和新型技能的动力定型具有十分重要的辅佐和促进作用。
竞技健美操比赛包含艺术、完成和难度三个维度。在先天禀赋、训练条件、要素和基础大致接近的现实状态下,运动员的难度配备和组合加分基本一致,出现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音乐驾驭能力、动作完成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差别。并且,对于音乐驾驭能力,既是艺术表现的重要考察形式,又是体现运动员套路和节目内容整体完成能力的重要指标。适度的节奏,既能充分体现教练员的创编智慧,又能充分彰显运动员的生机与活力,使其专项能力素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比赛过程中最合适的节奏,是各运动队教练员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合适节奏的来源,不应该以教练员的感情偏好与审美情结为主导,而应当通过对于运动员能力素质的综合测评以及训练潜能的充分发掘科学确立。并且,对于一支训练有素的运动队而言,其音乐节奏是动态加快的。在能够完美完成难度动作和节目内容的前提下,音乐节奏越快,给裁判员和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就会更加广泛,就能获得更高的艺术分和完成分,就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比赛成绩。因此,对于不同队伍教练员而言,想方设法确立适中的比赛节奏以及有效提升运动员快节奏下完美完成套路具有等同的效应。
在竞技健美操教学训练过程中,不经意的节奏加快,能够给运动员带来新鲜刺激的感觉变化,形成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心理满足感。随着现代网络和传媒技术的增强,手机自带播放功能能够提供1-3倍的区间播放速度,教练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区间内任意一个速度进行播放,刺激和提升运动员快速有效完成套路的能力。诚然,在快节奏下运动员完成动作会表现出种种不足,如控制不到位、抹去一些动作等问题,但是利用快节奏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升运动员的思维敏捷能力,只要运动员在积极转换思维,随时对错误动作做出修正与调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运动员思维转换与适应能力的进步。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无限制地提升音乐节奏运动员都能完美完成动作,超出运动员训练基础和综合能力素质范围的音乐节奏,就只能作为有效提升运动员思维转换和适应能力的辅助训练手段,并且这种训练手段不能长时间或者多频次采用,过多采用容易导致运动员自信心下降、附加动作产生和抹动作习惯的形成等负面效应的产生。
在竞技健美操教学训练过程中,我们将运动队最终参加比赛和音乐节奏或者最适合运动队完成套路的节奏称之为中间节奏,以中间节奏为核心,可以通过由快到慢或者由慢到快的方式转换节奏,促进不同训练效果的实现与目标的达成。
在竞技健美操教学训练实践中,所有快慢变化,必须以中间节奏为参照,中间节奏是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表演的最终节奏,节奏变换刺激运动员的最终目的是使其在中间节奏完美完成动作的能力更加显著。在某种程度上,教练员确定节奏的能力,决定了其执教的整体能力与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在教学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当通过交流、学习等方式有效提升自己的节奏把控能力,拓展业务水平,完善专业结构,以节奏为媒介,对队伍、对套路编排具有较强的统筹和规划能力,能够使队员信服,潜移默化地增强训练效果。
在人类认知领域,慢节奏似乎与“容易、简单”等名词画等号。然而,在竞技健美操教学训练实践中并非如此。音乐节奏越慢,意味着动作切入点、起跳角度、动作轨迹、路线与方向的变化等均一览无余地在裁判和观众面前呈现,因此,通过减慢音乐节奏,能够有效增强队员对于这些要素的专注度,进而有效提升队员在套路完成过程中的自我暗示、调节与控制能力。此外,经历了快节奏,节奏突然转慢,在这个过程中,队员能否有效控制动作速率,与节奏相适应,相一致,本身也是对队员节奏感整体能力和心理稳定能力的有效检测,对于训练过程本身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竞技健美操教学训练过程中,对于节奏快慢而言,快是相对的,慢是绝对的,只要对审美构不成刺激,压抑运动员的能力素质,就可以理解为音乐节奏太慢,没有激情,没有活力。而对于节奏加快,是逐渐适应的过程。并且,各运动队由于训练水平与能力不一致,对于快节奏的鉴定与适应也不尽相同,能力越强,适应快节奏的意愿也愈发强烈。就人类自身而言,对于不同的事务,乃至生活习惯,日常的饮食起居,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惰性或自制力下降,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敦促其不断前行。同样,对于健美操教学训练而言,队员对于项目的内容和走向存在莫名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音乐节奏稍微加快,他们便会表现出巨大的新奇与恐慌,由于人性的弱点与怯弱,丧失了教练的引领,运动员对于快节奏的挑战与适应便仿佛是刚学会游泳的小孩对于深水区的憧憬与不安一般,既渴望,又自我怀疑,最终往往以停滞不前而告终。因此,对于快节奏的辅助作用,更加需要教练员的引领与鼓励,充分号召队员,发动队员,让他们相信自己,即使在实践中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运动员的不足与缺点暴露得越来越多,也不应过分指责与训斥队员,因为节奏的加快始终只是方法与手段,不是目的,更加不是评价标准。
竞技健美操是现代竞技体育最为欢快最为活跃的跳动音符。竞技健美操教学训练水平的提升,对于丰富现代体育训练内容与方法体系,尤其是难美项群的训练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节奏又是竞技健美操的灵魂,是竞技健美操教学训练最重要的考察量度。因此,对于运动员节奏能力的提升,以及通过节奏变化增强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与竞赛能力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于此课题的研究,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从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而后通过细致有效的理论探索,促进该领域认知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