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突出问题及优化治理研究

2021-11-21 15:09付成君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小镇特色

付成君

(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产物,也是实现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尝试和新探索,是对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继承的深度发掘,并与“产业逻辑”形成共生组织关系,从而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产业链条演化的价值增值[1]。2016年,三部委发布《关于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强调提高小镇建设水平,注重小镇发展质量,探索小镇特色健康发展之路。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认真总结了运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取消了3个小镇项目试点资格,警示并要求整改30个项目,各地体育小镇发展逐渐回归“理性”,进入“反思”与“修正”的新阶段。2019年,针对下一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从体制与机制、政策与环境、需求与供给、研究与规划4方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需要文化传承、自然禀赋和与之适用的体育项目、赛事推动、创新管理等作为驱动机制[3],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发展质量是其保持生命力的基础,特色发掘与培育是小镇质量的灵魂。因此,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首先要厘清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梳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正确认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治理之路径。

1 突出问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之牵绊

1.1 生产与消费、就业与生活的一体化程度低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带来了交通拥堵、产业同质、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诸多城市病,大城市开始寻求更为理想化的发展模式,为特色小镇孕育成型奠定基础。逆城市化人口流动主要流向城郊附近小镇,小镇生活成为新兴城市生活方式,并以此带动了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形成了新型区域产业体,其功能已超出传统行政区域概念,且具备介入高端价值链环节能力[2]。西方特色小镇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为我国特色小镇创建提供了一定借鉴,但目前我国特色小镇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基础和培育环境上亦存在诸多区别。受城市化进程、户籍改革、生活资源分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逆流农村的人口流向仅限于休闲旅游的短暂居住,也就是特色小镇常住人口和从业人员多为地区原始居民,这也注定运动休闲小镇规划建设趋向成为依托自然资源和运动项目的主题公园化旅游景点,当地民众成为小镇服务从业员工,城市人口目前依然是我国体育休闲消费群体的主力军。从人口流动角度来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没有真正形成“逆城市化”人流就业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生产与消费、就业与生活的一体化程度低下[2]。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以运动休闲为纽带建立的城乡共同生活空间,应具备一般社区的基本特性,产业振兴需要人才流入和客源流入,这要求规划创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享受运动休闲的生活空间。

1.2 功能与消费需求存在脱节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为体育产业基地和全民健身平台,具有休闲、旅游、运动、健康、赛事、疗养、教育、训练、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是运动休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的融合体,具有特殊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4],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创建兼有满足人民群众运动休闲与健康需求、城镇一体化、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特殊时代任务,但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镇建设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符合市场需求。调查发现,目前小镇规划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存在脱离市场需求脱节现象,造成了土地、人力、财力、生态环境等资源浪费,诸如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利用政府政策将小镇建设“地产化”发展等,存在只重短期成效不顾长远发展的失范创建误区。人们必须在政策导引下冷静思考其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有小镇无消费或低消费都是产业维度的创建失败。这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运动休闲与健康促进需求进行多维度分析,对潜在消费者的人口规模、消费基础、消费需求、消费提升空间等评估不足是造成产业脱节的重要原因。小镇创建决策中政府功绩行为过多,同时过度强调小镇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而忽视市场需求,造成了产业逻辑混乱和市场供需脱节,必然造成资源浪费。

1.3 产业特色不足与产业群落凋敝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需要形成以体育为特质的“核心产业”,同时以“核心产业”为源头链条式向外层拓展,与外层的“支撑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组建形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丛”。首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产业同质化情况严重,很多特色小镇并未形成特色品牌效应,这与小镇建设同期化带来的发展思路局限,以及区域地理资源环境相似性有着很大关系;其次,产业群主导产业集中于旅游业、康养产业等,体育研发高新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赛事、竞训服务等产业占比不高,运动休闲体育产业链条并未在区域产业特色主导下形成有效闭环,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实力不足;最后,小镇产业群落的产业架构较为简单,且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低、聚集度差,很难形成一体化的联动发展[5,7]。以上因素导致小镇产业群多而不名、特而不强、融而不合,加之政府在小镇发展整体规划中对主导产业引导扶持力度不够,最终导致部分小镇产业群落凋敝。

1.4 人文内涵缺失,文化与产业契合度低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运动休闲资源的“产、城、人、文”在区域内实现高度聚集的共同体,文化认同和文化扩散作为生存延续的桥梁,产业交融和产业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小镇作为新兴特色区域,创建中存在对于文化内涵发掘与承继不足的现象,文化特色元素不够鲜明,不足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由于对文化内涵重视不够,甚至原生态文化元素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5]。当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文化内涵缺失问题突出,特色小镇的构建要与“文化源”相契合、与“产业丛”相呼应[6],实现“文化源”和“产业丛”的耦合共生。但对小镇个体而言,产业特色与文化基因具有不可复制性,形成不了产业特色的原因并不是缺乏文化基因,而是缺乏产业发展与文化基因高度融合与创新。目前,有些地区在政策和政绩推动下,特色小镇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成为资本和市场掀起的新的造城运动,加之创建中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拆建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生态资源和地域特有文化,大量“短平快”投入的结果却是制造了一个低居住、少游客的“鬼镇”。缺乏支柱产业,就业人口和后期资本很难进入,已有资源逐渐逃离,产业凋敝在所难免。

2 优化治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之动力

2.1 小镇社区功能建设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聚合多种资源和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小镇发展需要当地居民和“流入性人口”共同完成,这既需要强化产业功能,更需要完备的社区功能,打造具备城市生活方式又优于城市环境的“田园城市”。创建宜居、宜业的小镇要求必须将生产生活在空间与时间上深度融合协同,这要求在小镇既要有早期预见规划,又要逐步实现发展进程,此类规划主要是基于小镇人口生产和生活实际需求。首先,创建宜居、宜业、社区功能完备的小镇才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才能以体育产业为中心快速形成产业人口聚集,小镇应重视考虑配套便利的居住、医疗、教育、消费、娱乐、交通等基本区域从业生活需求;其次,创建宜居、宜业、功能完备是小镇规划发展整体要求,具备完善的生产生活体系是小镇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小镇建设应预见未来城市人口逆流带来的新的人口迁徙趋向,提前布局接纳逆流人口的规划和准备;最后,创建宜居、宜业、功能完备的小镇才是国家建设特色小镇的目标,既能振兴乡村经济,富民兴业,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又能促进民众文化生存与交流,并提供更加美好的生存生活体验,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

2.2 文化继承与重塑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具有鲜明的体育、运动、休闲特色,是以地域体育资源为核心打造的“产、城、人、文”高度聚集的融合体,文化扩散作为存续纽带,产业交融是其重要发展动力[1]。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不仅是当今社会发达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体育文化和历史传承的精神文明层面的交融与升华[8]。历史文化基因与产业特质的深度耦合模式是小镇第一生命力,这需要对固有文化要素进行产业维度的提炼升华,并在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中与“产业丛”相呼应,实现“文化”“产业”并举耦合的发展模式。“文化源”应被视为小镇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文化继承与重塑是破解小镇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出路。其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定位于区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载体,其独特的体育文化元素是小镇的专有标签,与地理环境资源的进一步融合,通过建筑、场馆、器材、赛事、制造、旅游、产品等创新形式,重新构建能积极进行体育产业转化的赋性因素。其二,充分挖掘文化源中对于体育产业能产生推动作用和体育消费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塑造小镇具有产业生命力特色品牌,带动与此关联的“同核同源”小镇产业丛。其三,小镇建设中应注重文化源核心品牌的符号性和隐喻性,从公共空间、建筑街道、生活方式、交通出行等全方位渗透文化印记,以城市化标准打造生产经营、休闲生活和自然生态的精致空间。

2.3 打造体育产业生态链条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兴区域体育产业经济的结构点,也是体育文化和生产力要素的聚集地。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体育需求随之高涨且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体育市场资源供给相对不足背景下的体育产业发展需大胆尝试与探索,并在聚合多重经济元素基础上形成全产业链体育产业升级转型平台[9]。生态问题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日趋突出,如环境治理、土地开发、资源配置、资本流通、人才流动、企业风险等问题。基于生态优先原则,打造优质的生态产业链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生命线和发展治理的关键所在[7]。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重点产业链条包括:第一,竞技赛事型产业链条,包括以经典赛事为核心、产业为主线,以及附属产业的线上和线下产业集群,例如教育培训、餐饮住宿、竞训服务、休闲旅游、产品展销、大型商演、信息传媒等;第二,休闲健康型产业链条,包括以运动促进健康为核心、产业为主线,以及附属产业的线上和线下产业集群,例如全民健身、体质监测、休闲疗养、运动医疗、运动康复、慢病干预、教育培训、老年康养、营养膳食等;第三,研发制造型产业链条,垂直供需链包括原材料制作与初级产品、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非市场与行业应用,横向协作链基于产业端建立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等环节建立的协作共生网络,自然生态链角度的生产者产业(产品制造、技术引进、产品研发等)、消费者产业(消费体验、内容分发等将技术和产品的实际应用)和分解者产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产生的资源废弃物处理)。

3 结语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其发展需要在探索与创新中获得突破,但人们必须正视其目前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以及预见未来可能影响发展质量的诸多因素,如其作为生产与消费、就业与生活的一体化程度低下,作为发展重要支撑的文化内涵存在缺失,产业特色不足与产业群落凋敝,以及功能与消费需求存在脱节等问题,并采取以下优化措施:通过及时规划调整其作为产业地域同时应该具备的生产生活的社区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功能完备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深度挖掘和继承地域文化基础之上,结合现代消费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重塑其文化特性,树立特色品牌;根据小镇不同产业类型打造生态产业链条,促进多重经济元素聚合,形成全产业链体育产业升级转型平台。目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满足民众生活需求和促进体育产业崛起的价值明显,但要做到“好事做好”,仍需要广大实践者勇于在多视域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和创新。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小镇特色
甘肃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推进路径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CK小镇”的美好
小镇(外一篇)
体育产业之篮球
小镇小镇真热闹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