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推进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的战略研究课题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论述,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要区域。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京津都市连绵带,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
大都市连绵带具有以市场为基础的扁平化结构,呈现五个特征:一是呈多核心结构,核心地区人口高度集聚,人口密度远远高出其他地区。二是由大都市区组合而成,各个大都市区在城市连绵带内承担不同的功能。三是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文化、金融、贸易、通讯、信息的汇集和辐射核心。四是空间结构大多沿交通轴线呈带状发展。五是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要素的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对于优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提供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产业集群理论主要为梯度推移、增长极和地域生产综合体三个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首先出现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影响。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认为,由核心类、主体类、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基础设施构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聚集经济效果,企业在生产上的相互补充可以获得垂直一体化利润。当前,京津冀已初步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形态,具备推动都市连绵带建设的基础。
世界级都市连绵带的核心城市是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高端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门户。东京拥有全日本1/3的研究和文化机构,以及全日本PCT 专利产出的50%和世界PCT 专利产出的10%;纽约集聚了美国1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0%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集聚了英国1/3 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高校毕业生占全国的40%。
1922 年,纽约成立区域规划协会,1929 年、1948 年和1966 年编制了三份地区发展规划,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37 年,为了解决伦敦人口过度集聚问题,英国政府成立“巴罗委员会”,并根据该委员会提交的报告编制首轮大伦敦规划,奠定了伦敦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够加强都市连绵带内各城市联系,世界级都市连绵带具备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完善的城际基础设施、发达的航运功能,并逐渐向腹地延伸。东京和伦敦从交通发展方面提供了最优质的基础保障,两个城市群的轨道交通建设和运维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区域间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定位是保障区域间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华盛顿—波士顿大都市连绵带中,纽约是服务业中心和整个地区的枢纽,华盛顿是行政和服务业中心,费城、巴尔的摩以及波士顿地区主要发展制造业。
北美的若干都市连绵带不仅拥有数个大的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是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一般具有完整的城市规模等级,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合理的金字塔结构比例关系,城市的职能作用能够通过城市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中。
都市连绵带在空间上一般存在多个核心,多中心结构的发展促使单个大都市区在空间上不断扩展,边缘地区不再仅仅是功能单一的卧城或者工业卫星城,而是获得大量的产业和人口,形成功能完备的次中心。
1.经济实力全国领先,城区人口密度超过国际大都市
一是京津两市GDP 总量占全国的5.86%,两地综合人均GDP 为11.66 万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2.17 倍,人均GDP 已达到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二是京津两地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3%,却承载了全国2.7%的常住人口,两地平均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密度的9.15 倍,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远超国际大都市水平。
2.“串珠状”多中心结构初具规模
京津发展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主轴之一,在轴带上间隔分布的北京主城区、天津主城区以及滨海新区基础雄厚,优势明显,“串珠状” 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已具雏形。北京创新资源丰富,总部经济发达。天津主城区集聚了大量的金融、商贸及科研资源,是天津的行政文化中心和商贸服务中心。滨海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利用国际资本最多的地区之一。
3.京津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分工趋势日益明显
北京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近年来京津两市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差异化,两地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错位发展形态初步体现。北京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方面、天津在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方面更具有区域分工优势,北京在高端生产服务业领域、天津在本地化服务领域具有优势。
4.京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
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7》,京津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北京位列第三,天津位列第七。其中,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京津以85.36 和80.55 的高分分列一、三位,具体在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和高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中位于全国前两位。
5.京津综合交通发达,城际铁路畅通便捷
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和畅通便捷的城际铁路为京津都市连绵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和高速公路枢纽,天津以海港优势为主,是沟通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津城际铁路畅通便捷,北京南站至天津站列车运行时间仅30分钟,为两市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京津之间尚存区域发展洼地。过去京津两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上背道而驰,导致交接地带出现经济洼地。位于天津中心城区西北方向、更加靠近北京的武清、北辰等地尚存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城市规模呈哑铃状分布。京津两地城区的规模分布呈发散增长,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人口密度存在断崖式落差。三是跨区域通勤交通网络有待优化,经济联系亟待加强。京津城际铁路的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跨区域通勤人群的需求。京津两市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影响“双城”联动功能的有效发挥。四是技术创新合作与产业协同能力不足。北京流向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远超流向津冀地区,天津对北京技术创新的吸纳能力不足。五是承接项目质量和数量还有较大差距。天津承接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1+16”承接平台存在同质化竞争。
1.发展机遇
一是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都亲自把脉定向、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中央文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三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天津面临建设自由贸易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 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实施。
2.面临挑战
一是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限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内,如果未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将存在贻误窗口期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二是北京作为超级大都市,市场作用下的集聚效应仍然十分强大。连绵带建设既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强有力的执行保障,连绵带沿线的城市或地区还须提高自身承接能力。三是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长期存在,与要素流动面临显性和隐形壁垒、区域发展的统筹机制欠缺等密切相关,解决难度大。四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承接优势明显,是许多北京迁出企业的优先选择,天津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的京津冀空间布局规划为引领,以靠近北京、服务北京为出发点,调整天津空间发展的主轴方向,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主动作为、积极推进京津都市连绵带的建设发展,促进天津空间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双优化。
一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主骨架。京津联手打造高品质的都市连绵带,有条件成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进而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主骨架支撑。
二是京津双城联动的核心载体。依托京津主轴进行融合、联动与拓展,为促进双城空间优化、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提供有机空间,是京津双城联动的核心载体。
三是北方新经济创新示范区。作为京津两市科技创新资源融合对接的主阵地,以创新为方向,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业态成长,建立具有活力的北方新经济创新示范区。
以优化京津轴线空间布局为导向,以靠近北京、服务北京为出发点进行空间主轴调整,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填平京津之间的洼地,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双向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与城区间的共享、合作、分工、交流,加速形成多核心、星云状、网络化为特点的“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 (通州新城)—河北省廊坊市—天津市京津新区(武清区)—天津中心城区—天津滨海新区”都市连绵带,使其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支撑、新引擎和新示范。具体来看,实施“一二四五” 战略,即:
突出一个目标:建成以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为支撑,以高度开放的政策体系和完善的综合配套环境为保障,地区经济发达、产业体系完善、内外交往畅通的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都市连绵带。
实现双向辐射:以 “补短”为导向,以靠近北京、服务北京为出发点进行空间主轴调整,以京津新区为主要载体,填平北京与天津中心城区之间的洼地;以“扬长”为导向,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尤其是利用国际口岸优势加速世界级城市群对外窗口建设,展现现代化大都市新风貌。
谋求四维协同:一是空间协同,以都市连绵带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导向,改善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及城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是产业协同,建设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都市连绵带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总体竞争力;三是市场协同,消除地区间市场分割,以营造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要素集聚;四是治理协同,聚焦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等多主体博弈关系,达成有效的治理契约,保障都市连绵带的高效发展。
推进五大任务:提升滨海新区主引擎作用、打造新枢纽、构建“1+16”承接平台、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塑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以“联动双城、互联互通、聚集成轴、以轴带面”为发展逻辑,沿着京津发展轴,形成以 “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新城)—河北省廊坊市—天津市京津新区(武清区)—天津中心城区—天津滨海新区”为主要枢纽,多核心、星云状、网络化的“3+1+3”空间结构,构建规模有序分布、功能合理分工、城乡协调互动、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化空间体系。
“3+1+3”是指:北京有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通州新城)等3 个支撑节点;河北省有廊坊市为支撑节点;天津有武清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3 个支撑节点。
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新城)。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为: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河北省廊坊市。到2030年,将成为京津都市连绵带的重要节点,京津冀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创新驱动经济强市。
天津市京津新区(武清区)。选择在武清与北京临近的区位,以京津产业新城为基础,建设一座中等城市规模的枢纽节点——京津新区。功能定位为:链接京津都市连绵带、支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枢纽节点、创新示范区、制度先行区、生态休闲区。
天津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为:国际化的商贸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教创新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对外开放的门户,逐步成为国际化、创新型的生态宜居海滨城市。
1.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
以智能制造为引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现代石化产业,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平承接平台。加快建立对全国乃至国际都有重要影响的、以中国金融租赁资产流转平台为核心的融资租赁集聚区,打造与服务滨海新区“三区” 建设升级版相适应的国际航运保险业集聚区。
2.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打造中心商务区央企总部集聚区,与北京联合打造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国内生产总值跨区域分计核算机制。探索组建京津冀三地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的园区专业开发企业。完善滨雄合作机制,共同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及云计算中心等高端平台。将天津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经验率先在京津冀协同开放中推广复制,三地共同申请设立京津冀协同开放创新示范区。
3.当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尖刀团”
积极承接市级委托或直接下放的权力事项,统筹制定各开发区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制定符合滨海新区特色的审批事项“五减”“四办”清单。完善天津自贸区的组织构架,探索准入后国民待遇的制度设计。加强首创性、突破性改革创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信息、技术、人员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方面取得新突破。
4.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快建成跨界融合、系统整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创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打造滨海新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滨海科学城建设,实施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研发中心,推动新区实现由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1.找准京津新区战略定位
联通京津都市连绵带的新枢纽节点:打通京津联动的关键瓶颈,在交通上连接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在科技、产业、教育等协同上发挥衔接、纽带与提升作用。
京津新经济创新联动区:以创新为方向,建立新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业态成长,积极培育高端服务业和孵化器。
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先行区:以“先行先试” 的尖点去刺破体制机制的难点,探索建立都市连绵带上的行政管理创新和新型管理模式。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宜居的生态区: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娱乐产业,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
2.拓展京津新区的功能
产业承接与创新功能。针对北京优先疏解的四大类型,吸纳绿色智能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和互联网创新创业企业,承接教育科研、医疗、健康养老、培训等更富智慧的服务产业。
公共服务优化功能。重点提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经济公共服务功能,着力强化教育、医疗、社交、休闲等中高端社会公共服务。
移民吸纳功能。以单身、年轻、高学历人群等地域选择型移民、高技能技术人群等产业导向型移民、重视子女教育人群等公共服务选择型移民作为目标吸纳人群。
现代城镇建设示范功能。加快城乡统筹和城镇建设,快速提升城镇产业功能,强化城镇保障功能和服务供给能力。
服务京津双城的协同功能。以京津城际通勤为主的交通连接式协同,以总部—分支为主的组织建立式协同,以整体复制为主的转化对接式协同,以市场交易为主的中介式协同,以机构共建为主的联合行动式协同。
3.构建京津新区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导向的科技研发产业与科技服务业。主动对接北京研发机构、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研发功能的对外疏解,搭建开放性、国际化的技术交易市场,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产业集聚区设立研发中心。
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开展“点对点”全球化战略,注重产业体系建设与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协同发展。
工业设计及文化创意。培育创新能力强、设计成果产业化绩效明显、为国内外著名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设计的骨干型示范机构,进入现代传媒、艺术品创作与经营、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领域。
以休闲旅游和健康服务为先导的现代都市服务业。建立功能完善的都市服务产业链,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以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基点,建设集旅游观光、会议度假、康体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1.聚焦重点打造标杆性承接平台
进一步加大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优先承接扩张力强、带动面宽、市场前景好的引领性项目。市内六区应主要以科技、金融、航运服务等服务业为主。环城四区结合已有的支柱性产业对接北京项目。蓟州区、宝坻区优先引进环保类、旅游文化产业等项目。静海区可进一步与北京著名医院、研究所等建立机制,率先对接引进。武清区应加强“通武廊”合作,做好“小京津冀”示范带头作用。对宝坻中关村科技城、津南海河教育园区高研园、北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河西陈塘自主创新示范区、南开西部片区等平台,要率先探索,先行先试。高起步高标准实施战略招商,找准承接和对接的项目源和投资方,探索产业协同与利益共享新模式。
2.改善环境,做好“软”“硬”件提升
加快武清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九通一平”。着力优化市场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力争在世界智能大会上增设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议题或专项活动,在天津市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新增设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产业承接转移的分论坛或专题活动。
3.提档升级,大幅增加“亩产效益”
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机制,扩大差别化价格实施行业范围。承接平台可以发布领跑者名单,引导企业对标加强技术、管理、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等创新,加快“亩产效益”提档升级。各区要在创新要素分配方面给予倾斜,优先布局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4.整合资源,形成“矩阵式”承接体系
统筹承接平台布局,打破各平台之间资源要素流动障碍,构建“矩阵式”承接体系。贯通产业链,围绕几个主导产业,在周围形成一批“卫星”产业,打造三维立体的产业发展生态,需要精准定位,延长产业链,依托主打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向上下游两端延伸。
5.加强统筹,构建高效顺畅组织机制
探索通过委托管理、投资组合等多种形式与北京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与北京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北京企业在天津承接平台,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探索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的技术转移利益分享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共享机制。积极争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等各类基金支持,推动承接平台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1.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打造海铁联运干线通道,扩大集装箱班列、“五定班列”的数量和开通城市。推动环渤海内干线与节点端支线运输的统筹衔接,在京冀两地布局10 个无水港,建设无水港智慧物流系统。建立京津海港协调联系会议机制,与北京市政府开展合作,开放部分岸线,加强北京市物流园区、物流枢纽与天津港协作,完善综合物流服务功能。
2.加快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积极承接首都机场航线航班分流,拓展机场空域资源,加密高峰小时容量架次,引进尚未布局京津冀的航空公司在天津开通货运业务,支持天津机场建设货运中转设施。引进和增加廉价航空公司航点,建设大型大众化航空枢纽。加快航空物流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推进公务机楼改造工程。推动空港物流智慧化,搭建航空物流区内物流数据基础信息平台。
3.建设同城化公共交通网络
建设京津区域快速铁路运输网络体系,统一规划京津城市货运铁路布局。依托津秦、京沪增加东北、华东方向客流在天津的中转比例,缓解北京中转压力。新建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利用市域铁路建设快速、密集化的联系通道。推进港口集疏运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直接进港。撤销市界的收费站点,实现区域内高速公路联网收费。
1.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建议将向滨海新区下放行政许可事项的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最大程度向基层放权。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商事服务水平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放宽市场准入和放开竞争性领域。建设商事登记“一网通”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在必须现场办理的环节建立起 “一口对外、内部协同”的审批模式。
2.优化口岸跨境贸易营商环境
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实行“先放行后改单”作业,扩大进口税收担保应用,开展进口货物“两步申报”改革,海关实行当日申报报关单“日清”机制。公开通关流程及港口作业时限,完善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进一步清理规范港口机场收费,推动智慧港口建设。推广自动进口许可证网上申领,加快提升“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应用率。
3.营造便利招商引智的一流软环境
利用地方立法权,出台天津市公司注册与管理法规,做出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规定,简化新企业的登记注册手续。选择1 个~2 个重点开发片区,作为移民新城和移民社区的示范项目进行国际化新城的建设试点。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推动产业承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巩固三地党政主要领导互访机制,强化三地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三地协同办日常工作交流。建立高层次的统筹协调、统一高效的推进机制保障实施。建议成立推进京津都市连绵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和综合协调战略规划、空间布局、改革和政策创新、区域合作等重大问题。
由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统筹协调、统一编制《天津推进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的战略规划》,调整完善相关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创新模式、招商引资等重点专项规划和方案。
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打破行政管辖关系,扩大京津两市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京津两市建立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产业转移、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落地等项目的收益分配机制,两地共同分享企业创造的利税,不应对迁出民营企业实行干预或提出利益分享的要求。
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校企对接、直接引进、合作创建博士流动站等筑巢引凤的方式实现人才引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重大产业科技开发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聘用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