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英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美术课程的教育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成为教学的障碍,而如何打破这些不足,弥补短板,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钥匙”。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应当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开教学的新视角,积极地运用多样化教育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便促进美术课程教育水平的提升,科学地弥补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备课是教师在正式教学前所做的准备工作,通过备课的活动,教师能够明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课本上的知识安排情况。但是,在以往的美术课程备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新课内容和学情的分析,以至备课的过程充满个人主观色彩。所以,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提高备课的精准性,教师可以依靠信息技术获取网络中同行的教育分析资料,弥补自身备课时的不足。
比如,在《有生命的石头》这课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中的海量资源,完成备课活动。首先,教师先在网络中检索一些大数据分析报告,认识到当前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学生对石文化的了解情况,并依此作为施教的依据。其次,教师在互联网中寻找其他同行的教材分析资料,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逐步确立石头在人类生活历史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中外历史上各个时期石刻作品的特点和艺术特色,以及使用墨、颜料等在石头上进行创作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随后,教师再浏览网络上一些优秀教师发布的公开课视频,分析如何提高本节课的教育质量。紧接着,教师再综合各项资源,设定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提高精准性和客观性中,助推优质课堂的生成。
显然,教师对网络中的丰富资源进行浏览和分析,并参照同行的优秀范例进行教育准备,能够提高准备活动的客观性,使得教师在完备的教育分析中,奠定高效施教的基础。
从现代建构主义思想融入美术课程的教学以来,许多教师都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所学内容的自主检索,使得学生体验获得成就的快感。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将信息的上传、检索和下载变得更加地顺畅,小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家长的辅助下,简单地利用网络技术查找需要的资料,因此,在教学美术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检索相关资料,丰富课堂上的内容,从而达到补足学习资源的状态。
例如,在《美丽的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检索的方式,补足教学中的资源。中国古典园林移步换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蕴含了丰厚的中华文化,而西方园林更讲究轴线对称、分行列队,显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影响,体现出了高度的理性文化。在展开中西方园林的教学前,教师先为学生布置“自主检索园林知识”的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索与园林相关的资料,认识到什么是园林,中西方园林各有什么特点等。在正式展开课堂施教活动时,教师再让学生分享自己检索的资料,以便进一步达到补足学习资源的状态,使得学生通过自己检索的资料和同伴分享的资料,认识到园林的魅力,以及不同地域下的不同园林美感。
显而易见,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中的海量资源进行学习内容的自主检索,能够真正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补足课堂上资料不足的现象,打开自身的视野,丰富课堂上的学习资源。
不同学生的美术知识积累情况不同,当教师采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讲解美术知识时,学生会因为自身的能力差异,而产生理解上的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美术内容,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出不理解的情况。所以,为了减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实现对美术内容的高效理解,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打造形象的教育情境,以便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以《风景如画(一)》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站在生活和自然的角度去发现美和体验美,最终达到表现美的状态。但是,当教师直接使用口语表达的方式,向学生表述生活中的风景美如画时,部分生活经验较少的学生很难获得直观的体验,在头脑中构建出美如画的风景样貌。所以,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可以增强自身的体验效果,使得学生认识到生活和自然的美好,教师可以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城市、乡村、农舍的美丽风光,为学生打造直观的形象情境。之后,学生再根据情境上表现的风景进行联想和美术创作,从而在领悟风景的同时,提高构思和取材等艺术表现的能力。
可以看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形象情境的创建,能够补足学生理解能力上的差异,使得全体学生都可以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在强化视觉欣赏的同时诱发联想,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在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与度中,促进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