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伟芳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454150)
辅导员引领学生思想政治的建设、支持学生多样能力的发展、组织学生各项活动的开展、构建学生多方网络的支持和管理学生日常琐碎的生活等,是学生重要的引路人和支持者[1]。因此,在高等教育日益进入大众视野的过程中,辅导员对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中由主动性演变为被动性,以呆板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应对问题的变化;逐渐消极、否定和不发展应对事物;突发事件应对失败后,自我评价逐渐降低。高校辅导员长期职业倦怠的存在,将从思想上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情绪和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寻找引起问题的因素,消除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辅导员的自我提升,做好思想教育环节的重要“引路人”。
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活动。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技巧运用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可以提升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采用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
价值理念。在学生管理中,高校辅导员应坚持为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将学生的发展和提升作为工作的中心,利用各项资源促进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提高。社会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将受助人的需要作为工作中心,整合社会资源并发掘受助人的潜能,帮助受助人达到自我提升,以此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高校辅导员和社工都以受助人(学生)为中心,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共同促进受助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角色功能。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指引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提高自我,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项问题。社工与受助者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和资源获取者的角色,达到助人、解困和发展的目标。高校辅导员和社工都发挥了支持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都在与受助人(学生)的交流中达到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更侧重双方合作和交流,整合各项资源解决问题,并达到让受助者实现自我提升的最终目标。
方法技巧。高校辅导员在学生问题的解决中,更善于运用固定的规则和命令进行,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的人群和特点运用不同的工作手法,以不同的理论支撑,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进行解决。相比之下,高校辅导员管理中更倾向于采用解答问题式解决法,方法较为单一。
将社会工作视角上的价值理念和方法技巧运用于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辅导员对日常事务的困惑,这为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本文主要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分析职业倦怠问题存在的原因,认为高校辅导员应注重从自身出发发现职业倦怠的原因。
价值理念的单一。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通常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项繁重的管理事务,大都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较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辅导员在价值理念上将自己限制在解决者的区域中,这为辅导员增添了更多琐碎性事务。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发现,这是高校辅导员在理念上出现了偏差,混淆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成为各项事务的主动者并非被动接受者。理念上的偏差导致其对工作积极性和自我价值感提升的降低,从而出现职业倦怠的问题。
管理模式的固化。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需要制订规则并进行强制性的限定,在某些方面与思想灵活多样的学生出现摩擦。在处理问题上,一些辅导员认为解决问题便是目标,更多的是采取说教和批评形式,影响各项工作的推进[2]。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下看,高校辅导员在管理模式上较为单一和固化,过于注重管理,而缺失了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管理过程的单向传输影响和限制了多向化的交流。
角色意识的模糊。由于工作内容的多样性、管理事务的琐碎性,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中又增添了“全能者”的称号。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心理、就业和各方面提升的工作内容,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易导致身心疲惫。从社会工作视角下看,角色偏差的出现,是高校辅导员走入日常性事务“陷阱”的一步,不仅忽视了自身思想教育引导者的角色,还会让自己工作成效不高,影响工作积极性,从而慢慢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自我意识浅薄。由于长时间被日常事务性工作困扰,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发展被“搁浅”,自我提升的意识在琐碎和固化的工作中降低,导致其工作成就感不强,工作积极性降低。高校辅导员在各项工作的付出后,由于自身过高的期待和学生现实反馈的落差,会认为自己受到忽视。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过于投入工作,忽视自我成长和自我意识的提升,将自我、本我和超我过度地放大或者缩小,既忽略了自我的成长,也打击了自我的积极性,所以慢慢出现否定和冷漠的处理方式,逐渐厌倦工作。
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将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问题的解决中。
高校辅导员通常以学生为本进行助人活动,然而这种单向化的帮助容易出现不理解和不平等的问题,无形之间增大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延迟性,使辅导员依赖“一刀切”的处理办法,降低工作的创新性和多样性[3]。为解决职业倦怠产生的倦怠性,辅导员可以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以平等、尊重、同理心和接纳的理念,帮助学生在问题和成长中实现自我成长,秉持“助人自助”的思想,真正以学生为本,接纳学生的不足,平等对话交流,以真正解决最深处的问题为目标;将助人理念不断深化,使其真正成为自己工作的价值理念,去提高自己,消除工作的“专断”和“命令”性管理,释放自我活力,在学生的成长中共同进步。
角色的模糊和偏差易致使工作效率的降低,使人得不到工作的实质性结果,这将很大程度地降低辅导员的积极性。在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中,可以从社会工作角度构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使其从认识角色的确定、角色的表现和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构建清晰的角色定位,如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清晰定位这些角色发挥的范围、作用和方法,能减少因对角色认识模糊增加不必要的工作[4]。
多样的管理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也能促进高校辅导员自身在变化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消除自己工作的懈怠性。辅导员应借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需求和问题的变化性,采用具有适用性的工作方法介入,针对性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方案、解决方案和发展方案,应对多变的事务性问题。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被动地应对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也可解决陷入问题的焦虑性,消除职业倦怠问题。
高校辅导员不能将自我的发展淹没在繁重的工作中,既要在全身心的工作中体会获得感和价值感,也应在不断的工作总结中进行自我提升,满足自身的成就感。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自我提升意识薄弱会使人在长期的工作中丧失对工作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也是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社会工作视角下,辅导员应认清自我意识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联系,塑造不断向上发展的自我意识,勇于在外部环境中去寻找提高的社会支持网络[5]。自我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的支持和助力,更需要高校辅导员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应积极向上地面对工作。
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和理论技巧,能让高校辅导员在“助人自助”理念的指引下,解决学生多样性的问题,降低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复杂性,提升辅导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达到热爱工作和热爱学生的目标,降低或消除职业倦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