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秀
(广东工业大学 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运用经济学基础原理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理解国内外经济运行模式和政策含义。但是目前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多学校进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把宏观经济学当作一门纯理论课学习,这对经济学的专业人才来说是可行的,而对于很多对经济学感兴趣的非经济专业学生来说,纯理论的学习让很多学生失去了最初的学习经济学兴趣。
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当要有所区别,因而,研究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要有所不同。对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也应当要有所区别,因而,学生基础较好的院校和学生基础较差的院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也要有所不同。对经济学专业和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同样应有所区别。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宏观经济时事,熟悉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状况,能够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在生活中。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将宏观经济学原理生动地展现出来,以及如何把握学生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应用好宏观经济学原理成为了当下非经济专业宏观经济学授课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根据难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中级、高级,本文探讨的宏观经济学指的是第一层次,即初级宏观经济学,针对的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学》从内容上看,还是以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学说为主要理论构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均衡模型、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环境下的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前沿理论及发展动态几部分,可以概括为“三大模型+四大问题+经济政策+前沿动态分析”[2]。宏观经济学因其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显然,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因而,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运行的市场经济机制进行的总结和归纳。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基本上包含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因而内容非常的纷繁复杂。一方面,研究内容涉及到的市场就有很多个: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另一方面,研究内容涉及到了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国家债务等,以及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除此之外,研究内容还涉及到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如挤出效应、凯恩斯陷阱等和诸多数学模型,比如IS-LM 模型、AD-AS 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索洛模型等。学生要掌握如此庞大的一个理论体系,确实比较吃力。
宏观经济学虽然是对现实经济运行的总结,但与应用经济学下的其他一些学科相比,理论性更强。与微观经济学一样,它的研究方法也是比较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前提假设的条件上的,很多时候舍去了一些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但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也即,宏观经济学在分析过程中采用的是抽象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虽然便于梳理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架构,使之成为一个完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但会给社会阅历相对简单、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造成一种理论空洞的感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没有什么实用价值[3]。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由多个学派的主张、观点、理论构成的,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综合派、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多个派系。各个学派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因而观点、政策主张也有所差异。比如,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而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持有的基本假设却是市场是出清的,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2]。由于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前提假设不一样,这两个学派提出的理论也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不同的派系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观点存在诸多分歧,使得学生困惑丛生,茫然不知所措,极大的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如上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纷繁复杂,但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类专业分配给这门的课时却普遍只有48 课时,非经济学类专业可能就更少了,比如,会计、工商管理等非经济类的专业,宏观经济学分配的学时只有32 个。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如此庞大的一个体系的讲解,可想而知,讲解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学生课堂上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理论模型等,导致他们课堂上能获取的内容也非常有限。对于民办院校的学生来说,很有可能连基本的理论都没能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抽象庞杂,大多需要梳理推导和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较高要求。但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理推理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文科基础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认为宏观经济学很难理解,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
宏观经济学借助大量的图形和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理论性较强。再加上课时不充裕,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只能对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很少有学校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设计实践环节,设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但这门课程本身就是来源于实际,只有回到实际当中去,应用到实际当中去才是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比如说,用通货膨胀理论解决物价上涨过快的问题;用失业理论解决劳动力市场失衡问题;用宏观经济政策解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广东省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又该怎样应对;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消费、储蓄、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经济行为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由于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对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并未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就降低了该门课程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
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更加抽象,深奥的经济理论、各种前提假设、各种定义、公式、模型,使得这门课程更加晦涩难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借助公式、图形等对数学模型进行了大量的推导。大多数学生在大量的公式和图形面前感到枯燥和乏味,学习的兴趣随之降低。再加上教材中都是经济原理的分析推导和归纳,实际案例非常少,中国案例、本土案例更是匮乏。虽然目前国内经济学的教材数量庞杂,但普遍的一个特点都是案例少而模型多,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对理论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使得在课堂学习中,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激发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更加重要,因为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对宏观经济学就缺乏重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比较抽象、复杂,民办院校的学生又普遍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使得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的这些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学习兴趣很低。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但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仍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意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在于应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也应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塑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可以将沙盘模拟引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模拟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通过扮演现实中的经济主体,体验整个微观和宏观经济经营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影响,通过情景模拟、角色实践、团队和个人考核的方法让学生领悟经济学中抽象的经济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教学内容一刀切。例如在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教学改革前,经济学类专业和非经济学专业用的是一样的教材,授课内容也基本一样。教材的选择上,国内很多高校用的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或者“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但这两本教材对于民办院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点偏难,我们认为对于民办院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会更适合一些。对于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宏观经济现象,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因此,教学内容内容上与经济学专业要有所差异,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舍弃,教学大纲也要进行简化,不能直接照搬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构建一套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理论体系。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太少,教师应当针对各种抽象、晦涩的理论去寻找相关的案例,增加案例的引入。丰富的案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例如,2020 年由于疫情的冲击,我国第一季度经济负增长,很多人失业,通过新闻引入热点,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目前我们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接着让学生思考失业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国家可以采取什么政策来降低失业率?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了解,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让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其利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非经济学专业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根据非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时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更多案例,不断丰富案例,简化教学框架,构建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