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英
高校体育专业运动教育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张晓英
(广东医科大学 体育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
文章对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运动教育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模式在教学中的特点和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将两种教育模式优势进行互补,构建高校体育专业运动教育模式,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好地落实体育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模式;构建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开发学习能力、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方面存在不足。就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来说,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运动教育模式作为国外的体育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改进与完善,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与高校教学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并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教育所接受。目前,运动教育模式普及的高校集中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一些高校也有尝试。实践表明,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对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习热情、提升运动兴趣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同我国高校体育的新型思想切合性较高,该模式提倡通过学习中的各种角色扮演,承担更多的职责,在不同的定位中找寻新的思想。同时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运动场景中丰富自身体验,从而培养出在不同定位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变通意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尽快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引进运动教学模式,将会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
1.1.1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
第一,理论体系较为完善。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过程,将运动教学元素看做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使之组成元素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辅导作用,学生和老师共同承担学习任务,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深刻掌握学习内容。
第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运动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运动技能、积极的运动热情以及良好的运动习惯,基于这些原因,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运动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具体多元的建议,也就是运动模式中的多个教学目标,从而全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进行培养,这就是典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第三,教学过程注重互动。运动教育模式在教学初期,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固定的小组,要持续到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因为在这样的学习阶段中,小组内的成员能够更好的沟通合作,也能够促使不同小组间的沟通合作,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予以建议或纠错,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1.1.2 运动教育模式的劣势
第一,健康知识与运动损伤内容教学不足。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功能,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特点。通过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健身意识,并能够熟练掌握体育保健与体育损伤的相关知识,从而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及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但是,在运动教学模式中更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的运动知识普及以及健康知识的内容并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
第二,专项技能掌握欠佳。运动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把握,但由于不同角色的定位,计划制定以及探讨比赛策略会浪费较多时间,从而导致了进行专项运动的时间压缩,削弱了技能的锻炼效果,所以,进行运动教学学习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运动技能掌握不够的情况。
第三,适用项目局限较大。运动教学模式对于理论知识强调更多且注重普遍性和实用性,同时提倡学生进行自主以及合作能力。所以对于一些难度较高且危险性较大的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器材准备复杂的不易于在室外进行大规模训练的项目,则不适合在运动教学模式中介入。
1.1.3实施运动教育模式的现状
首先,研究较晚且模式单一。运动教学模式在20世纪由体育教育学者西登普托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理论方法,同时在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高校中应用。但是相较于我国内地来说,对于运动教育模式并没有较为系统性地研究,认识不够深入,形成的体系研究机构与研究材料少。2004年西登托普来访北京师范大学,在体育教学研讨会中,他强调了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才引起我国体育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开启了对运动教育模式的正式研究。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对运动教育的研究相比,我国的研究理论还较为简单,理论体系也不够成熟。
其次,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史中,体育教育主要的教育方法就是传统教学,且这种教育模式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中。这种技能训练不太注重理论性学习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未来的教育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打破传统观念,不断地输入新内容,及时关注世界体育教育的前沿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成果,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效的教学方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
最后,教学设施比较陈旧。我国高校教育器材以及训练设施在总体上已经有了较好的改进与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体育训练设施陈旧、不足和健身设施破损太严重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1.2.1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第一,能够熟练掌握专项运动技能。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运动技能的教授更为偏重。全面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重心失位。在一定的时期,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了重大作用,让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更为事半功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要点。
第二,能够更好地传承文化和积累经验。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发展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其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将会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更好的发展理念。在不断变革中形成的体育运动学习氛围、教学规章制度和体育文化也能为体育专项的教育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础。这种的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教学文化的积累,在不断延续中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里程碑,更赋予了体育教育模式的标志。
第三,教学对象具备综合优势。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中,能较好地接受新课程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较多的体育联系与技能巩固,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形成努力进取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身体素质增强和身体形态的塑造方面有明显优势。
1.2.2 传统教学模式的劣势
第一,理论教学不够充足。高校体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更偏重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师的教学也偏重于运动技能,导致对理论学习的轻视以及对人文素养的忽略。在如今不断革新的运动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纲要》中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不全面不精准。
第二,教学目标较为单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到了指引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引导。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强化其精神、保持身体健康以及使其能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目标看似复杂多样,但其实可以归纳为仅仅是对学生的身体进行锻炼。这样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情感补充、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采取的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全面的引导作用。
第三,教学互动不足。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确立了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进度与所授内容全都由教师掌握,不受学生影响。在这种模式中,师生间、学生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学习氛围较为压抑,不够活泼,课堂活动较少,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1.2.3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
尽管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种长期形成的观念不能够在短期改变,新的指导思想不能很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到各个环节,还有很多高校依旧进行着“应试教育”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僵化、循规蹈矩,仅仅简单地对学习方法进行介绍,简单地教授几组体育动作后即让学生自由活动,虽确保了学生的身体安全,却基本达不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已深深影响到了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开展。
专项教学经费问题也是一个实在的困难。近年来,高校招生力度不断加大,导致了本该用于某项教学资源的经费改变方向,这种局面导致了教学资源紧缩,出现了教学资源过少,学生分配不标准等问题,这使得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开展在专项体育教学以及所需硬件和场地的使用上产生了矛盾,导致高校体育课程难以保质保量开展。
新型教育模式不断冲击着现有的教育模式。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教育工作者制定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目标也在发生改变,新型的、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营运而生。例如出现的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以及技能创新式教学等。这些新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发展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冲击。
运动教育模式的特点是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把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中去。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是被动的学习者,还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相互之间地配合,相互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以及创意分享,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对错误示范进行纠正,充当辅助教练员的角色。而传统的体育模式教学目标主要是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身心健康以及运动参与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最难对运动参与社会适应进行把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中运动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同等重要的,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够促进学生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激发工作活力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运动的积极参与并为其创造生动的运动环境,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到快乐并获得一定的运动技能。而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运动教育模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运动教育模式注重在实际教学中为不同特点的学生匹配符合自身的教学内容,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学生通过扮演不容同角色,体会到不同角色所承担的价值与责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以提升自身的运动水平,并在不断的磨合中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教学模式在开展初期,就要为以后教学中更好的把控教学质量,建立起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做好准备。课堂内容包括对每个同学的个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向学生介绍运动教育模式的特点,使大家了解到运动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好教学分组所必须的数据。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向学生介绍运动教育模式的游戏性、竞争性以及自主性的特点,以在学习前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用最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为新的学期周期做好铺垫。
在运动教学的实践中,可以把一个教学周期作为一个教学阶段,针对不同运动技能的特点进行课程的合理分配,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比例。而这其中有两点要强调,首先是运动教育的学时设计不都是一尘不变的;其次是要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教学比例的量的划分。相对动作复杂、运动量较大的专项运动,要进行教学练习时间的演练,进行较多的学时划分,让运动竞赛阶段能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中得到技能的提高和战术演练运用。
因为在运动竞赛阶段不易对激励程度进行把控,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特点以及心理状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如果计划不合理,就会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打击学生的运动信心。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对学习的抵触行为。所以在实际的运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正确认识运动竞赛的设计及其意义。
运动教学模式需要在理论上具备广泛的普遍性,使运动教学模式能够普遍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培养。例如一些运动能力要求较高、危险度较大的项目和极限运动(跳水、攀岩),相对于独立性的个人项目(跳绳、武术表演)以及一些对训练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射击、保龄球)是不适合进行普遍的课外教学的。运动教学模式不提倡这些项目。相对于这些特殊的体育项目,需要专业性较强以及运动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
运动教育模式提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辅导性的作用,这符合《纲要》中强调的突出学生的地位,同时体现出“综合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教学模式间的特点及优势,从而对两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教学体系在以其他学科为基础的不同维度的研究上表明,运动教育模式理论符合科学教育理念,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通过对运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进行运动模式的引进并配合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陈勃源.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对比[J].体育科技,2016(6):152-153.
[2]周文君.运动教育模式引入大学生排球公共选项课的应用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6.
[3]于永泽.“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
[4]熊艳,马鸿韬,孙琴.“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运动强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5(1):130-133.
[5]王昊.沈阳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修课程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4.
[6]熊艳.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7]孙青.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8]李强.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运动教育模式探析与理论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13.
[9]张海景.运动教育模式对高中生运动参与度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0]杨艳.运动教育模式在北京市独立学院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11]马冬.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网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2.
[12]王光军.在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中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3]Siedentop,D.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1994:24.
[14]Siedentop,D. A curriculum theory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Um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Indiana university,1968.
[15]Michael W. Metzler. 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liyn and Bacon,2000.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Universities
ZHANG Xiaoying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523808, Guangdong, China)
张晓英(1974—),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