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琛 农丽颖
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考——以贺州学院为例
廖 琛 农丽颖
(贺州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在体医融合背景下,文章对贺州学院运动康复专业优点与不足的探讨与分析,指出专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在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知识过重;师资队伍薄弱、教学缺少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实操器材难以保障;实习基地不固定,就业势态不明朗。基于此提出对策:(1)借鉴优秀教学经验;(2)组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3)加强医学理论基础;(4)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专业康复技能人才引进;(5)建立健全医体实训基地。
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发展;体医融合
2016年推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体医结合”热度不断升温,把体育和医药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概念来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把体育与医药融合来研究更符合当前体育事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因为体育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医疗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更好的促进现代体育的良性发展,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言学科,为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局面而开设。贺州市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长寿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在大健康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更具有代表性和专业性,也对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对贺州学院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国内高校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新思路。
贺州学院从办学以来一直很重视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学院运动康复教研部门通过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师资、专业人才要求、教学设施、课程设置、运动康复专业就业前景、运动康复专业就业方向和特色课程和活动的开展,结合地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贺州学院运动康复专业于2017年4月正式开设,2017年9月并招收第一届学生40人,截止目前有160名学生,有40名在实习的学生,还没有毕业的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对运动康复专业各方面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专业的认可度比较高,从而奠定了学科发展的需要。
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理念办学定位。以体育、健康和医学“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健康状况集预防、治疗、训练为一体;根据康复恢复程度(专业方向),集运动防护、康复治疗、物理理疗为一体,运动康复过程强调“身心同治,医患一体”;康复专业的学生根据被训练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身体指导和训练,同时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康复运动既能预防疾病,又能加强身体的快速恢复,还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贺州学院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运动康复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立足贺州,服务广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依托贺州市的生态资源和世界长寿市的品牌效应,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健康养老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东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地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方面,仍然以学科体系构建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过重[1],课程结构不均衡,比例分配差异较大。运动康复专业开设通识类课程23门,专业类课程53门(其中15门体育类技能课程)、实践类课程10门(包含入学教育、军训、公益、毕业教育)。在理论知识方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远比实践教学要多,而康复与医疗融合课程较少,基本以运动中出现的常规损伤理论居多,关于医疗方面的康复知识比较欠缺。在技术知识方面:康复专业学生在技能方面的知识也比较欠缺,实操的学时比例较少,不能确保学生的技能学习时间。虽然高校可以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自主开设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但是理论教学一直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理论教学的标准,缺少哪方面的条件都不能成立。
师资队伍一直是学科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体现一流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康复专业现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该专业发展前景一致被业内人士看好,人才培养层次以本科生为主。目前运动康复教研室有在职在编教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及以下职称5人)和外聘贺州市各大医院医师9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2人)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求。而国内在运动康复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才数量极少,难以满足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师资配备需求,引进高端比较困难,同时造成了有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师资匮乏的现象。此外,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对医疗知识了解较少,外聘医师对运动康复的知识也较少,缺乏两者兼顾型的专业教师;而通过与相关教师的交谈了解到教师的专业技术不足,相关培训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较少,吸取前沿性的知识相对闭塞,严重影响了康复知识的定位及更新。教师的教学一直属于探索式教学为主,相对保守,缺少前瞻性教学技术。
实训基地是提升学生康复技能的基础。运动康复技能是运动康复人才的立足之本,实践能力是运动康复专业的内在要求与发展根基[2]。康复技能是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在实际应用中,突出实践能力则是康复专业的内在要求,也是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康复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实践动手能力越强,就业前景也就越好[3]。贺州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体医结合的康复服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实操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固定教学模式。另外校内的康复实训器材较少,高端的康复实训器材更少,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校外对接医院的实训基地难以保证学生正常的日常实践。康复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参加市内、校内体育赛事后勤服务队,以及与其他训练机构合作,为不同人群提供训前、训后的康复治疗;通过课后安排同学之间的康复技能训练,给予学生提升技能的最大空间,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实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见习、二是实习。无论是见习还是实习,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康复理论与技术的有效结合,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加上贺州市位于三省交界并利用地理优势,运动康复教研室与广东发达地区的康复理疗机构洽谈进行长期有效合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提供保障,并可以接触更多运动康复专业的前沿知识。虽然运动康复专业还没有毕业和就业的学生,但是通过目前2017级康复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及岗位观测,发达地区对运动康复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拥有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多,从分析来看就业前景还是比较好的,给予教师和学生充足的就业信心。
借鉴教学经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的途径之一。首先,加强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其他院校联系,加强经验交流,从理论和技术方面不断习长补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们应在原有的教学理念基础上,转变培养体育类专业人才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思路等方面突出运动康复专业的特点[4];通过搭建国内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探讨国内外前沿的学术问题。其次,联系各大优秀医院,建立体医康复交流主题平台及面对面交流,邀请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校进行现场经验传授和指导。
我国有约5千万左右的残障人士需康复服务,超过2亿慢性病患者,壮大的群体给予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康复服务需求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社区服务正朝着市场化运营趋势发展,社区管委会也在寻求利于市民健康生活的合作机构。首先,学院需根据贺州市内的康复需求,积极组建校内康复理疗小队,定期到医院、社区进行康复服务,体现地方服务需求,同时可以大力宣传康复专业知识,通过服务提升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知名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其次,康复服务队伍的服务要由市内扩展到区内和区外,保证市内康复服务的同时积极联系区内和区外康复服务需求单位,扩大需求及影响力。再次,通过康复服务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以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
运动康复涉及到的知识很广泛,除了学习体育运动、运动康复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但医学又分为中医和西医,所以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摄取不能单停留在体育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所以必须增设医学理论知识。首先,学院需要招聘或聘请有经验的医生对康复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康复理论课程学习,同时增加学生的临床理论课程并进行实操。其次,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做好体育运动与医学专业的细分工作,从小事做起,构建运动康复教学的大框架,使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在遵循科学规范制度下实现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6]。再次,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试行医师进校教学和师生走出去学习的模式,尽可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医学理论知识。
首先,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可为校内运动康复专业老师多提供进修的机会。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去学习国内外最顶尖、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经验,提高运动康复专业老师的自身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让教师在运动康复领域学到专业和前沿的新知识,为康复专业奠定学科发展基础,促进运动康复专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充足。其次,通过医学或康复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带动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学科发展的主要核心是人才,有人才的支撑才可以更好的稳定目前紧张的局面,康复技能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大力引进康复技能型人才,为学科发展组建强度团队。
运动康复专业属于新型的交叉学科,集医学康复和运动健康的跨学科优势,实用性强[7]。首先,通过实训康复中心建设满足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医疗方面的设备,或与固定医院合作建设,帮助运动康复专业解决急需的问题。其次,以康复中心经营为契机,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医体康复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通过精准定位合作战略模式,建立运动康复专业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和政府、学校主体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基地[8],加强以学校为中心的多边合作关系,促进多方位合作办学。
本文立足于贺州学院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学科发展定位,揭示目前贺州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办学以来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适合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对策。贺州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经过四年的办学已从最初的探索阶段进入到了提升阶段,距离其他高水平院校的同类专业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尽快解决高水平师资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问题,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1]张华,李青梅,王聪,等.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岭南师范学院亚洲潜水学院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3):371-378.
[2]李沛,叶强.体医融合视域下运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辽宁体育科技,2020,42(2):115-119.
[3]李志伟.大健康产业视野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J].昌吉学院学报,2019(1):88-91.
[4]国英男,张玉兰,房璐,等.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15-16.
[5]王枫叶.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化管理模式[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4):23-25.
[6]王定宣,陈巧玉,彭博.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2):103-109.
[7]关彩霞,王晓曦.大健康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现状分析[J].运动精品,2019,38(5):41-42.
[8]姜亮亮.高等体育院校产学研发展现状及结合方式探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J].运动,2015.
Thoughts on Talent Training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Major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Medicine Integration-- Taking He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AO Chen, etal.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542800, Guangxi, China)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体医融合视阈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产学研创新模式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C359)。
廖琛(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康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