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群
新课改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用生活实例协助理解学科知识,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它涉及道德规范、法治常识、社会知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绝大部分内容都与学生生活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尽力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实施生活化教学,以促进教学效益提升,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更好地形成。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总是教师单向的讲授,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兼职老师多,这种讲授又偏重于让学生在教材上圈划重点的模式,更有一些老师索性丢掉教材,将教材中的易考知识整理成讲义印发给学生机械记忆。这种课堂教学氛围无疑是沉闷的“死水”,教学效果也达不成课程本身应有的预设。事实上,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如《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健康看电视》《网络新世界》《生活离不开他们》《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弘扬优秀家风》《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等课节内容,都是与现代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通过一体机呈现相关的生活图片或适当的生活视频,用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的实例、生活化的情景、生活化的人物深入浅出地阐述教材中的大道理,使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生活的“烟火气”,达成教学联系生活的氛围。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与生活的紧密相连,感受到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体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由此激发学生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也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益。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置于生活化情境中去学习,学生能更直观、更真实、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内涵,并能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的一言一行。情境创设首先可以采取模拟情境的形式。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中,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大道理讲得再多,学生也不一定感受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和即将面临的后果。此时,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一个“模拟法庭”的生活情境,通过法官、法警、犯罪嫌疑人、辩护人等角色扮演,让学生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意识,充分感知到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的必要性。又如在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守护者》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课内容中,我们可以运用相关道具,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交通行为。情境创设还可以采取真实情境体验的形式。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中关于《协商决定班级事务》,我们可以就如何参与学校运动会,以提案、讨论、表决等程序开展一个专门的班级事务协商会,让学生切实参与公平公正、民主地决定班级事务。这种生活情境训练,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充满生活化色彩的课程内容,形成行为中的运用自如,比起教者简单单一的说教,教学效果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我们需要布置必要的课后作业。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后作业不是要发多少试卷让学生回去完成,而是要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趣味性的作业,将课后作业变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使学生课后作业的过程变成素养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中“学会沟通交流”一课的内容,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学生在生活中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做一个沟通交流,并用日记形式将沟通交流的过程、结果以及收获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懂得与他人沟通时表达要讲方式,倾听要有耐心,态度要有尊重。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的《地球——我们的家园》这课内容中,我们针对节约水电的意识,可以布置学生做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对身边浪费水、电的现象进行收集、调查,并对浪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总结,最后再讲自己调研和思考的内容制作一份简报。这样的生活化作业,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既有利于内化学生的学科知识认知,增强学生节约资源意识,争做“能源节约小达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升了学生在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益的一道策略“密码”,我们要加强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钻研,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着眼学生生命健康成长,通过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模拟生活化学习情境、加强生活化学习体验、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等多种手段践行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内化对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知识认知并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外显的行为,为切实贯彻国家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