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析

2021-11-21 12:01陈新洲
小学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孔子道德与法治

陈新洲

新课改之后,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不仅提高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以期学生通过对基本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学习强化其对于日常行为规范的遵守;更是将德育教学的思想融入其中,期望学生既能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意识,更能遵守法律法规,使学生对于规则的践行更加主动,更加发自内心。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影响我们几千年的孔孟文化,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当今我国道德教育的本源,其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更具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道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普及基本法律、法规知识与道德常识的学科,其开展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主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引领,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法律小常识的普及,使得学生在成长的初期便形成了基础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规范,并对其日后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形成了有效的铺垫。然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毕竟含有一些文字叙述较强的规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略显晦涩难懂,需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做好道德观念的引入,或者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随时融合、渗透法规条款所对应的道德基础,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材中所叙述的内容。因此,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小学二年级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在学生心中渗透的重要路径。

二、孔子思想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启发

提到道德教育,人们很容易便联想到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学家、儒家创始人,其思想对我们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儒家的经典代表作——《论语》,全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和言行,主要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传递其伦理思想、阐述了其道德观念和明确了其教育原则,是集儒家学派道德伦理与价值审美、教育思想的一本经典之作。它总结了人们生活中正德向善的至理,提出了君子开合有度、诚信明礼的待人处事之道。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是主张通过生活的体验,领悟德育之中的和谐向善,通过实际的案例体会道德的无处不在,因而透过孔子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更能找到其人文支持与内容的拓展,故而说孔子德育思想可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极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三、孔子思想在《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中,教师更倾向于说教式教学,长久以来,学生们早已厌烦了“你该如何做”的指导性教学,说教的教育模式已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新课改之后广受推崇和欢迎的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主张以体验式德育开展为核心的生态德育教学,其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情境的设立和体验的引导,情境的设立基本可以在生活中的实例找到模板,而若要在其中加入人文的背景,则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也可成为情境创设的良好选择。《子罕》中有一句著名语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仅阐述了时光易逝、珍惜韶华的人生观,还在场景的描述上做足了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这寥寥几笔的勾勒中清晰地明确孔子感慨之由来,从而更加促进了学生对于课程中道德部分的解读。而体验引导的开展,可以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以及拓展内容的正确解读来促成。如在讲解法治部分时,为了更好地普及法治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法治教育的“渐进性”“传承性”,明晰诚信守法的重要性,笔者首先以《论语》中“人而无信”的概念导入,通过对“曾子杀猪”这一儒家思想的故事引入(情境创建)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字面解析),学生们深感诚信、守规则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再延伸至法治,提出“如果一个国家人人都不讲诚信,不守规则,也如同大车没有车头与车厢间重要的连接,那又怎么能跑得起来呢?(《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的观点,学生们接受了这一思想观念的导入后对于法治法规的学习便更增添了一丝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为法治教学的开展带来十分有效地促进。

四、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为的是让学生心怀正道,规范举止。然而小学生逻辑理解能力有限,若要加强教学效果,则需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真情实感加以渲染和导入,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解读。孔子作为我国老少皆知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德育理念既有说教,又包含大量生活体验,因而其思想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可以使这门课程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印证,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也带学生领略了《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意义,可谓是对学生规范意识与道德素养的综合促进。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孔子道德与法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