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钊,陈怡欣,宋溢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a.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b.民航学院,江苏 南京211106)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承载着国内和国际沟通桥梁的民用航空运输势必会得到快速发展,国际民航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进航空运输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对飞行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更多样化、国际化、一体化。面对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航空安全保障的更高要求,我国呈现出飞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时间长、人才缺口大、实践能力弱等。飞行员作为民航领域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与机务、机场、安保、空管等多个飞行节点都联系密切,飞行员培养体系需要打破传统思路,创新教学体系,关注实践教育。
文章针对技术不断革新的国际航空运输前瞻需求、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内民航强国战略要求,结合航空运输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特色方向,阐明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标,围绕实践教学模块,深度融合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研究适应我国民用航空运输领域的行业需求、顺应国际民航发展趋势的飞行技术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及创新型实习运行机制,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实习基地探索实践教学的理论支撑、运行机制和实际运作效果评价方法,通过不断将飞行技术人才培养前沿技术、运行概念和最新思想等国际化、创新型内容科学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丰富现有实践教学的内涵,培养飞行技术人才的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泛化应用能力,为适应民用航空实际发展需要、建设民航强国、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民用航空系统提供稳固的人才来源。
国内外航空领域一直侧重飞行员应用培养。国外航空运输领域对于飞行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培训体系多样、人才来源广泛、理论实际结合等特点,课程体系相对完善,国际化培养理念贯彻始终[1]。由于发达国家的飞行员培育体系起步早,市场成熟,运输航空拥有庞大的通用航空作支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灵活培养多种类飞行员,实践教学安排也对此做出巧妙变通[2]。国内飞行员培养体系中,飞行院校和航空公司占据主要市场,大多采用订单制形式,建立起“学历+英语+执照”[3]的培养目标、“校内理论学习+航校实训”[1]的联合培养模式,多数院校采取“2+2”或者“3+1”模式;国内外飞行人才培育依据各自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重点关注如何建立严格、灵活、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密切、合理、高效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打造成熟、专业、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制定完善、规范、成功的教学计划和实习机制等,基本上均采取理论与实践联合培养的学校教育模式,通过院校与航校的联系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阶段教育与实践教学。
当前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1.尚未达成理论教学与飞行实践的深度融合。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2.5年后进入航校参加飞行训练,但目前理论教学中新概念、新技术不足,理论培养和实飞训练环节产生断层。部分学生对飞行系统不熟悉,学生无法快速投入实践教学中,飞行操作技能掌握慢,学飞时长从1—4年不等。
2.尚未形成校内外“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目前部分高校已与校外航校或航空公司初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但在理论培养阶段参与实践授课的企业、行业导师数量有限,且校内外师资在课程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尚未形成专任教师—行业师资—航校教员互为补充的国际化、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3.尚未构建有效的实习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完成实习训练后缺乏相应考核或评价机制,不能及时得到差异化的实习反馈结果,难以发觉理论学习中存在的短板,导致实践效果提升缓慢。
在我国由民航大国迈向民航强国的发展征程中,对航线运输飞行人才的需求呈井喷之势。近年来,国内外高校越来越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水平飞行人才,实践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提出校企联合办学、按照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规划、建立“学校理论教师+企业实训教师”的师资结构等实践举措[4]。加之国际民航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进航空运输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飞行技术人才培养正在加快向国际化、创新型发展。作为民航高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飞行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根据我国民航强国战略要求,亟需从三方面入手加强培养飞行人员综合素养:一是帮助学生夯实飞行技术相关理论基础,二是强化飞行实践和特情处置能力,三是使其能够具有良好泛化能力,改造自身短板[5]。
因此,研究探索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完善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中引进新技术,在实践中引入新思想,同时采用多导师协同指导、多渠道联合培养的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升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安全意识和泛化应用能力,对于接轨国际航空运输发展趋势、符合国家航空运输发展要求、提升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和高校在飞行技术学科方向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国内外航空运输新兴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迭代、出行需求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文章立足民用航空对飞行人才的差异化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培养评价指标,挖掘现有实习基地和实习模式在飞行本科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在现有教育教学框架下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的新模式以及长效运行机制;依托相关长期合作的飞行训练基地,创新开展实践教学基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体制,完善知识和能力并驾齐驱的高质量教学框架,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水平飞行人才。
结合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学习任务,针对我国亟须加强培养的专业应用型和复合管理型飞行技术人才,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确定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目标和培养理念。对于专业应用型人才,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和对飞行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于复合管理型人才,应着重加强学生关于飞行技术知识与其他专业技能的融合培养。因材施教,突出不同人才特点,明确不同人才发展方向,提高不同人才专业能力。综合学校、实习基地、学生三方面,提出综合考量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培养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学生成为基础知识牢固、文化素质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的综合型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将飞行通信、飞行训练、飞行操纵等飞行技术领域最新思想、运行概念和前沿技术等创新型内容科学融入现有实践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将飞行技术领域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融入实验教学环节中,构建实践教学项目题库,研究如何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搭建校内理论培养到航校飞行实训的桥梁。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快实训环节和已有知识体系的融合,缩短飞行培训的周期,降低航校飞行训练期间的退飞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特殊情况的处置,注重对学生临时应变和危机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自身泛化能力更好地应对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
采取多导师联合指导、多渠道协同培养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阶段交叉式教育与培训,促进学生在各阶段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层层叠进、相互结合。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行业导师互派人员的方式,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校教师到实习基地见习锻炼或从事具体实务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干能力;聘用实习基地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讲座,开展实习或毕业设计指导,促进技术或管理人员对学生教学培养的认知和理解。加强专任教师与实习基地指导老师的交流,一方面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实习基地指导老师熟悉高校的教学特点,通过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多渠道协同培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提高实习指导效果。
将学校的师资、科研和信息优势与实习基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从机构设置、规范制度、质量管理等方面研究健全飞行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新型机制,通过建立合作培养制度与规范,确保合作培养有序开展,强化学生质量管理、优化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培养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的实习效果反馈机制,以实现实习基地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一方面,建立规范的实习考核方式。考核评定由实习基地与学校指导老师共同负责,根据学生工作纪律、实习表现、现场操作记录、实习报告或总结等综合考核,出具实习鉴定,给出综合评定成绩,保证实习评价公允客观,维护学生利益,提高实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走访或问卷方式对管理机制、学生实习态度、实习收获、实习基地的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责任心等问题进行调研,向参与实习的学生、实习基地负责人和双方实习指导老师收集实习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每次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校企双方对互相关心的问题进行不定期研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不断总结、提炼,促进实习基地良性发展。
本文研究了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机制,通过规范实习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提高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效果,推动飞行技术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与一流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以项目为导向,以技术服务和管理为纽带,提高实习基地的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学校利用实习基地的实习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或聘请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担任兼职教师,参加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专业实践学习交流,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通过实习参与管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发掘实习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实习基地的经营管理。预期成果将有助于接轨国际航空运输发展趋势,提升飞行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增加飞行技术专业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