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书华 卢云志 王鹏 黄德猛 李锐镅 刘桂丞 谈冬妮 张力文 赵崇武 卢秋圳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21)
近年来,在实施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中国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9 年,中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3 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 亿元,休闲农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对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一年四季都可旅游,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很多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水果十分丰富,名优特产多,有“老、少、边、山、海、寿”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使广西开发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广西牢牢抓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独特优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为目标,科学谋划休闲农业发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广西围绕战略指导思想,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资金支持、打造精品路线、促进产业融合等措施,推动广西休闲农业强力发展,助力休闲农业成为广西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板块。
广西坚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历年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从项目规划、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区、市、县、乡多层次推进休闲农业发展转型升级。2015 年出台《广西休闲农业发展提升行动方案》、《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质量评分细则》,对广西休闲农业基地进行细节量化评定。2016年出台《关于开展广西休闲农业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经过对广西14 个地市休闲农业项目进行筛选,统计出广西861 个项目,建立了全区休闲农业项目库,摸清广西休闲农业的家底。2017 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编制广西休闲农业电子地图,将全广西330 个农家乐、乡村度假、特色古村镇在内的休闲农业景点都放在一张图上,市民可查看景点位置、前往路线、旅游项目、美食特产等信息[2]。2018 年出台《广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重点打造中越边境民族风情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带等七大休闲农业产业带。2019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3]。
广西加大对休闲农业示范建设资金支持力度,自2015年以来,每年通过部门预算安排2000万左右补助资金,用于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县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截止到2020年12月,全区共认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63 个,县(市、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编制30 个,补助资金总共近1 亿元。2017 年开始,每年安排4200 万元专项资金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基础上,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区,目前已经建成30 个产业特色明显、休闲功能完善、拉动增收大、示范带动强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
部分城市积极投入休闲农业发展,南宁市2016年编制《南宁休闲农业示范区专项规划》,2017 年出台《南宁市休闲农业示范区(2017-2019 年)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利用3 年时间,建设30 个休闲农业示范区。每年下达2400 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环首府休闲农业产业带,休闲农业景点成为首府市民休闲游乐度假的好去处。
近年来广西党委、政府做出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决策,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依托示范园区建设,休闲农业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在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方面都不断取得突破。截止2020 年12月,全区累计建成示范区(园、点)总数7611 个(广西区级245个,县、乡、村三级7366个)。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园区将休闲旅游作为主要产业功能,80%的园区规划设计了休闲观光设施。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广西依托示范园区休闲旅游接待游客8000 万人次,产业综合收入320亿元。
依托广西山清水秀等独特优势,建设休闲农业产业聚集带(区),重点打造“七带三区”:即中越边境民族风情特色、西江沿江、北部湾滨海海洋文化、依山森林旅游生态、沿高铁(公路)特色种养、桂东富硒、巴马长寿养生等七大休闲农业产业带;培育首府南宁、柳州都市休闲农业、桂林休闲农业国际旅游等三大休闲农业示范区。根据不同时节和主题,举办“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活动,重点规划培育“最美山水田园”“长寿养生家园”“魅力渔海港湾”“锦绣风情壮乡”和“四季花香果海”等五大主题品牌,先后推介出了广西大新县、马山县、灵川县、贺州八步区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扩大广西休闲农业影响力。每年举办“乐游广西·乡村旅游活动”和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发布活动,结合农业投资合作洽谈会、农交会、农业论坛,在互联网、移动终端、微信、微博等平台宣传广西农业休闲精品路线,扩大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农事节庆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社会青睐的一种节庆活动样式。广西有名目众多的农事节庆活动,例如南宁横县国际茉莉花节、柳州融安县金桔节、桂林漓江渔火节、恭城月柿节、梧州六堡茶开茶节、北海开渔节、防城港京族哈节、钦州蚝情节、贵港平南龙眼节、百色芒果节等。充分利用这些农事节庆活动,聚集市场人气,吸引了一批学者、专家、商家、乡贤、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投资。积极整合农业观光、山水旅游、文化活动、健康饮食等各类资源,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进行农产品和土特产品销售,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推进休闲农业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截至2020年12月,广西共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1 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63 个,建成农家乐近5500 个,乡村旅游点1300 多个,规模休闲农业园756个。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1 亿人次,产业总收入超过 400 亿元,吸纳农民就业超60 万人,带动农户数超过30 万户,广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强省。
近年来,广西休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但与国内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广西休闲农业仍处于粗放式开发阶段,与日益火爆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不相适应,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相适应,与游客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需求不相适应。
一是低层次、粗放式开发普遍。广西休闲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后续投入不足等原因,还停留在初步阶段。总体而言,许多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方式比较粗糙,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营服务总体水平低。项目雷同多、以游览观光、果蔬采摘为主,缺乏当地特色,游客缺乏深度体验,参与度也不高。游客消费主要是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盈利高的方面消费反而较少,所以人均消费水平不高,项目经济效益不高[4],难以加大投入提升品质和内涵,无法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整体性规划、开发缺乏。从目前广西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各地在规划、开发过程中,没有主动把当地摆到广西、本市、本县的整体去谋划开发,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休闲农业聚集带。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投资开发缺乏计划性,缺乏政府统一的规划指导和管理,点状式发展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无法获得好的体验,对广西打造精品休闲农业品牌产品和线路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广西各地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各地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但大多集中在现有的热门景区,处于郊区或者偏僻乡村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还严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以百色市为例,百色地处大石山区,山区约占总面积的95.4%。一些休闲农业项目远离市区藏在深山,路途遥远,不列入当地旅游路线,游客除了自驾游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可供选择。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基本的通信服务难以保障,在一些山区手机信号基本隔绝,通讯也时断时续,在出现紧急情况下难以与外界沟通,游客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四是文化特色不鲜明,同质化竞争严重。当前广西休闲农业大多还是以“农家乐”为主,还处于对自然资源和农耕文化的简单开发利用,没有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农耕文化、山歌文化、民族文化,将其融到民俗表演、农事体验活动和产品营销里,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需求,焕发项目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除了本身特有的人文风貌、自然风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多为简单效仿周边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项目,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造成好的资源没有转化为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专门从事休闲农业的专业人才少。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各地农业部门擅长休闲农业服务的人员还是比较少,对休闲农业发展进行指导和管理有限。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人员,多数不是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领域的专家,专业知识缺乏,建设开发具有盲目性,导致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在建设完成后,发现不符合村庄规划或者占用耕地建设,最后只能将其拆除。当地熟悉农业生产经营状态的农民多是以务工身份参与到休闲农业项目中,所以就出现了搞农业产业的不擅长管理,搞经营的不熟悉农业生产的情况。
广西休闲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有助于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村实现产业融合、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选择。休闲农业是不断满足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求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经过分析,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要求,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需要用长远眼光与战略思维来谋划发展目标,应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来规划、布局与发展,力求突出特色化、产品化、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为此,我们除了依靠市场和农户自发搞发展外,还需要政府制定顶层设计、空间布局、制度安排、市场化运作等机制来保障其发展。2018 年,广西已出台了《广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在这一大框架下,各市、县(市、区)、镇都应有相应的规划。应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立足各地不同的资源特色,把休闲农业放在地区旅游文化整体设计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并将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生长点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注重将休闲农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异地扶贫搬迁规划等的有效衔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串联,在点、线、面上设计布局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努力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
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加强道路交通、网络通讯、供电排水、停车场、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推进村村通公路建设,实现城乡路网无缝对接,完善景区交通、规范交通指引标志,可根据情况增开或拓展中心城区至各乡村旅游片区的公交线路与班次,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进一步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的种养条件,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在旅游接待服务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指示路牌、安全警示牌、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发绿色休闲餐饮,发展当地特色小吃,加深传统品牌工艺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不断加大对休闲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既懂农业又懂管理懂营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依托高等职业院校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定期组织本地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向发展较好的国家级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考察和学习,吸收借鉴新的经营方法。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有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以增强广西休闲农业科技支撑力。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全国唯一的沿海、沿江、沿边少数民族自治区,民俗文化风情各异。走在广西,一山一水,一步一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村在林中,人在画中,和谐共处,是最具休闲农业发展优势地区之一。因地制宜善于发挥本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来发展壮大自己,突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和新的享受。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与造景巧妙结合,开发形式多样、群众参与性强的休闲农业娱乐,积极策划“芒果节”等农事节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做到特色鲜明,给消费者以深刻印象。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并与休闲农业巧妙融合,推进休闲农业精品建设,使闻名全国的《印象刘三姐》实景山水剧、亚洲最大的金穗绿色火龙果园等景点及其文化内涵,成为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典范。加强古镇古村、古建筑物的保护与修复,推出特色文创产品,不断增强游客体验。将农耕文化积淀融入休闲农业,以体验性农事活动为契机,赋予农业产品以情境性、独特性、故事性,提升其附加值,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竞争力。
广西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及富硒、长寿和山清水秀等生态优势,要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品牌建设行动,打造广西休闲农业靓丽名片。深入挖掘广西特有传统文化,在整合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在点上,继续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等特色突出、功能完善、引领休闲农业提质增效的休闲农业品牌产品。在线上,依托广西精品旅游线路,将休闲农业示范点、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特色村镇等纳入旅游线路,策划四季特色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和各地特色休闲农业线路,打造国内知名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在面上,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培育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集聚区。应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拓展新媒体、自媒体等营销模式,利用抖音、快手、斗鱼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和线路,开发一批线上沉浸式“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直播互动产品,进一步提升广西休闲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结合“壮族三月三”“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广西特色节庆,策划打造四季皆可游、月月都有玩的休闲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加强多方合作,深化休闲农业企业、园区与旅游企业、景区景点、旅行社的合作和交流,策划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有力拉动乡村旅游消费,让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带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