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海文
(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在高校,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高校的教育质量与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大学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高校学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在现阶段中出现了更多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的重视与关注[1]。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要想提高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就必须先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高校是大学生的聚集地,大学生在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具备了基本的综合素质水平与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大多数高校学生认为班集体是具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信任,每一个个体都在班集体的建设工作中各自发挥作用,应不断提升班集体的建设水平,争当优秀班集体[2]。尽管如此,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尚不具备一定的班级归属感,易出现班级凝聚力较弱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同学仅关心自己的事情,忽略了对班集体的关注,给高校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较强的班级凝聚力,班级成员之间应对班级建设工作有共同的目标与努力方向,同学之间应具备较高的互依性,在班级建设工作中,班集体成员也应具备为班集体建设工作贡献力量的思想觉悟。
高校学生都是通过层层考试才有资格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个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但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不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中,逃课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只有部分同学能真正自觉地学习公共课与专业课。在高校班级建设工作中,班级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但是,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普遍尚未形成具有规范性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充分体现班集体成员的意见,将班级制度的制定权利与管理权利交到班级成员的手上。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都有着较强的自主性,但是,部分班干部在班集体中却缺乏一定的集体意识。班级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实施或活动布置时,往往需要多名班干部通力协作,共同完成班级工作,但是,由于部分班干部缺乏一定的团队意识,易对工作效率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不仅不能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也不利于班级成员之间的互相配合。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国高校扩招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的数量也有了大幅增加,易出现高校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通过相关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这就使得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3]。除此之外,虽然高校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部分高校的教育资源却不能满足学生的相应需求,增加了高校班级管理教师工作提升难度,导致部分班级教师没有充足的工作精力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中学的管理模式较为严格,学生在家庭和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有着规律的作息及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高校的班级管理模式与中学管理模式有较大区别,在学习上,除了老师的督促外,大部分需要依赖学生的自觉性。高校班级管理与中学管理模式的脱节,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虽然每名班级教师都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对班级进行管理工作,但是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才是班级管理的主要组织者、教育者与指导者,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辅导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高校应提升对辅导员、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较为繁杂,需要完成高校各个部门所安排的工作内容,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可能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由于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情况下在办公室工作,减少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导致对学生缺乏深度的了解。
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不仅涉及高校扩招工作的开展,还涉及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施。要想建设优秀的高校班集体,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参与人员的管理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
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班级管理制度尤为重要。高校应合理采纳班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确保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有效性,从而提高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对高校班级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的同时,高校应综合多方考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管理工作理念。
大一新生进校的初期是班集体班风、学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高校应充分激发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积极性与班级凝聚力。在大一新生进校时就应该加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监督,形成班级凝聚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能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个人的性格、人格带来巨大的影响与作用[4]。提高大一新生的班级凝聚力可以从思想、精神、态度、能力等方面加以培养,为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做好理想信念、学校纪律规范、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以此提升班级凝聚力。
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与班级管理教师有密切联系,而且还与班干部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学生干部的重要性。教师应对学生干部进行重点培养,积极指导学生党支部、团组织以及学生会团体的建设工作,加强学生干部团队的培养工作。在对学生干部重点培养时,教师需要从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工作艺术、工作态度上进行指导,提高他们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提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荣誉感;还可请大二大三的学生传授管理经验,采用学长、学姐带班的形式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使得学生干部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建设优秀的班集体努力奋斗。
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群体是班级中的学生,提高高校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5]。每位学生都应从自身做起,主动学习前沿的班级管理工作思想、理念,并将其主动运用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适时鼓励学生,以培养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其真正认识到自身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管理班级的自主意识,树立班级荣誉感。
综上所述,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班级管理工作与班级教师、辅导员作用的发挥,班级管理学生干部的工作实施以及班级学生成员的思想、班级管理意识、价值理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前,高校管理者与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