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少博 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随着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水平的提升已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事业单位内部水平的提升与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当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下,各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提升,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解决。因此,当前事业单位需要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进行详细的完善,探索有效的评价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效率。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非营利性的属性,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工作模式都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任务传递和分配,且事后对其评价方面较为忽视,缺乏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首先,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内部控制的职责归入财务预算,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都未进行明确合理的设置,其他相关要素更是相对缺失,无法对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其次,多数事业单位由于对内部控制评价较为忽视,在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的过程中并未对事后的评价进行过多关注,主管内部控制执行和评价的部门也未设立严格规范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评价层面还停留在简单的内部控制流程评价的表面,也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最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结构体系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导致事业单位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无法选择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和评价时,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对内部控制工作评价的时效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反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会使得整个内部控制和评价的流程不够规范化,且存在许多不连贯之处。各部门在执行内部控制活动的过程中无法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信息无法实时的共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使在内部控制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了某项问题也无法对其进行纠正和反馈。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过于忽视,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链无法真正的建立,信息反馈过度滞后,这会起到反向的推动作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效果造成影响,难以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
伴随着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事业单位与各类商业企业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甚至面临着更大的风险。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和单位发展与运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管理模块,其实质是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发展。就当前部分事业单位风险评价和管控现状来看,多数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规划和制度体系时并未充分重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和管控,且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导致单位内部控制活动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如果不能及时对内部控制的漏洞进行修复,可能会引发内部更大的风险。此外,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不够充分,评价的范围涉及内容不够广泛,无法全面地对单位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有效评价,致使风险管控不到位,不利于企业全面的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健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其一,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和目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需要与单位财务目标相符合,不可随意毫无根据地进行目标的设定,同时还需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等系列原则,更好地促进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完善。其二,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主体和对象。事业单位应当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加大监督审计和评价的力度,从而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活动的执行进行有效的评价。其三,设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先设立的评价目标将其分成细小的评价指标,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根据相关要求对具体的评价程序执行时间进行设置,设立专业的评价小组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再对评价工作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正方案[1]。其四,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各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来对内部控制活动和执行进行有效的评价。例如选择专家咨询的方法等。
当前某些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间沟通和交流较为缺乏,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因此,各事业单位应当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过程中,提高信息评价透明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公开性,自觉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监督,从而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因此,事业单位可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反馈评价机制的完善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流程的规范来最大限度发挥内部控制的效力,从而进一步满足事业单位实际发展需要。
首先,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内部控制信息反馈机制的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提高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参与度,通过收集全方位的反馈信息来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漏洞进行有效的完善和分析,相关人员可以按照反馈的数据信息来对后期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规划,缩小实际执行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差距。其次,设立有效的奖惩措施,提升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单位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对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对相关违规人员进行处罚,保证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构建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将采购和财务等独立信息进行相应的整合,以便对其进行动态的监督和管理,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干扰,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实施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和公正[2]。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不够全面,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细节,评价的流程不够规范和细致引发了较多的风险,且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监督管控的力度不足,不利于单位内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风险评估和控制质量。事业单位加强风险评估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事业单位风险评估质量决定了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时候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对内部控制活动执行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评价机制,依据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对相关风险进行评估,确保风险评估的范围保持在预期之内。其次,单位在进行风险评估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单位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单位未来发展规划,从而保证单位风险评估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单位发展实际情况,发挥出更大的作用[3]。最后,加强外部力量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评价,将内部监督评价和外部监督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度,从而最大化降低风险,提升单位风险评估和控制质量。例如单位定期向公众披露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和财务管理信息,使外部力量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获得更好的监督评价效果,推动单位加强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和相应的风险管理。
近年来,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虽然取得了些许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尤其在内部控制评价和管理方面。因此,各类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完善,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质量,结合单位运行管理实际,落实风险评估工作,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挥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