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助力 “农业技术支持型” 乡村发展研究

2021-11-21 09:54夏小茜
市场周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户农民生产

夏小茜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1)

一、引言

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环节是科技赋能。党的十九大以来,政界和学界聚焦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落地” 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形成四种典型模式:一是 “依靠乡贤实现乡村振兴” ,如浙江的何斯路村;二是 “依靠资源实现乡村振兴” ,如陕西的袁家村;三是 “依靠组织实现乡村振兴” ,如河南的郝堂村;四是 “依靠技术实现乡村振兴” ,如江苏的东风村。文章主要聚焦于第四种做法,该模式通过技术下乡缩小城乡之间的技术差距,帮助农村有序且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支持型乡村” 是因获得 “农业技术支持” 而实现发展振兴的一类乡村,它们因为农业技术的帮助,承担着更多且更重要的责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同于普通村庄的问题,政府在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经验,因此需要在研究中予以更多关注。

二、农业技术下乡的 “推—拉” 力量

(一)拉力:农业技术下乡是乡村社会的迫切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实行注重工业的发展政策,农村的生产发展相对较慢;改革开放来,市场化的销售方式带来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多数在外奋斗的农村人回到家乡发展新型农业,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业面临着国外发达国家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生态化农业带来的冲击,农村社会更加需要技术下乡来促进农民生产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以及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类型虽发生变化,但毋庸置疑,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为此更要健全以合作经济组织为本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时代农民更加迫切需要新技术下乡。

(二)推力:推动农业技术下乡是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 “两个转化” 。农业技术改造需要吸收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因此鼓励技术人员进入农村。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从国家对农村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技术素质的提升的重视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技术下乡的重视。

三、当下 “农业技术支持型” 乡村发展面临的隐忧

(一)生产设施不完善

我国虽然领土面积大,但是可进行生产的农地面积却不多,同时因为农业人口比较多,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小,地块的分布也比较零散。地块小且分散使得农民无法实现集中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大多数的农民更多的是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同时,由于地块比较分散且作物种植种类多样,农业相关的生产基础设施配套不太完善、覆盖面不够广,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作物收割主要是依靠专门的农机队伍,农机总数较少,每逢收获旺季农户经常错过农作物最佳收获时间,导致农业生产受损。

(二)生产种植标准不规范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开,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便捷,农民的生产知识和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大多数农民仍然凭借自己积累的传统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缺乏明确且统一的种植标准,生产自主性和随意性强,种植方法不太规范、不太科学、不太合理;同时,农民田间作业没有明晰的生产规划,例如,特别多的农户会根据上一季度部分农户的产品销售情况来确定接下来的作物种植类型,容易跟风种植同一类农作物,导致作物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出现市场饱和的情况,这样使得农产品价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还特别容易滞销,浪费精力和资源,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

(三)缺乏先进生产技术

技术扩散的强度随距离增加而衰减,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位置都比较偏僻,离城市地区比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一方面,村庄布局较分散,村庄与村庄之间以及村庄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乡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不利于先进技术的进入和传播;另一方面,得益于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的平均国民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乡村社会里那些接收到良好教育的人更多地会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当下留在农村种地的大多数仍然是50~60岁年龄的老农民,他们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样使得先进的技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顺利地抵达乡村社会,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真正被农民掌握且用于农业生产中,这些都是乡村农业生产中的隐忧。

(四)缺乏人力和资金

当下农村虽然有会种田的人员,但他们大多数不指望种地赚钱,大多数接受良好教育的农村青壮年去城市打工,农村相对较多的人员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因年龄和体力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有效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村缺乏足够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同时,绝大多数农民的务工收入主要被用于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提高自家的生活水平和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农民赚到的第一笔钱基本上会被用于新建和修缮房屋,这样农民在农田投入方面缺乏足够且稳定的资金支持,不会主动采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生产。

(五)产品认知度低和销售难

部分 “农业技术支持型” 乡村缺乏地方特色鲜明的产品品牌,或者是虽然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但品牌推广力度不大,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高,生产出的优质产品比较难及时地销售出去。此外,市场竞争激烈,乡村社会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对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种植。同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地块比较零散,很难出现成片化种植的作物,多数地方都是散户种植,市场相对较小,产品价格较低,农产品销售的模式比较单一,销售更多地靠 “熟人买卖” 模式。

(六)农户质量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差

得益于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农作物的产量飞速提升,同时借助发达的物流运输系统,人们能够品尝到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但是,过度追求作物产量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产品品质的提升,在满足农产品数量供应的同时,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制约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分散,农民都是小规模分散种植农作物,广大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组织去整合乡村资源、凝聚村民力量,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弱,无法独自面临自然灾害以及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所以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播种新品种。同时,城镇化导致乡村人口外流加快,乡村人员组成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农民流转出自家土地,进入邻近农业园区打工,变成专职的农业产业工人,打破了乡村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户抗风险能力。

四、政府助力 “农业技术支持型” 乡村发展的举措

(一)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一方面,政府积极发挥自身在引进技术中的桥梁作用,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乡村生产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引进相关的农业新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化设备。如海口市人民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农业企业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善假于 “物” ,积极利用当地高校资源,释放高校的科研和创新活力。政府可以提供土地,同本地的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现代农业园区、新品种研发试验中心、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基地等。例如,惠阳区政府、华南农业大学、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公司三方合作,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农科教资源以及企业的市场资源优势,共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多措并举吸引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邀请农业院校的相关专家来农村挂职,让专家学者为农村的技术引进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政府鼓励成立合作联社,抱团共同发展。通过合作联社针对现实需求来提供精准有效的高质量支持和帮助,通过合作联社组织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专家讲座、科教片等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本领。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市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如赤水市宝源乡,合作联社统一收购村民的春笋,统一运送、包装,再发往不同的地方,同时,政府严查假合作社、改造不符合规范的合作社。通过成立合作联社,整合和引领各村居的合作社,化 “分散” 为 “合力” ,保障农户在销售价格上掌握更多的发言权,有力地保护村民的合法利益。

(三)协助提供资金和搭建平台

一方面,政府协助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大力保障乡村振兴发展中所需资金。进入21世纪,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加大助农惠农补贴力度,宜兴市芳桥街道充分利用新型惠农举措,突破主流金融机构向农村贷款的体制性限制,成立苏南首家惠农担保公司。不同于其他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其优势在于贴息贷款、放款快、更有保障,极大地降低了农户的贷款风险;同时,对于较大种植规模的农户或农业企业,政府会按照标准对其基础设施的升级进行配套补助。另一方面,政府协助构建技术交流平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短缺问题。 “霞科行” 是南京市栖霞区技术转移市场的简称,是由栖霞区政府主办,栖霞区科学技术局指导工作方向,由科易网承接搭建的技术市场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获取最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可与包括南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在内的16所驻宁高校进行农业技术交易和合作,及时获取最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最紧迫的农业发展难题。

(四)帮助宣传推广产品

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权威性高的优势,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和大中专院校前来学习交流,参观本地的农业发展成果,体验别样农业风情,然后通过媒体报道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2002年,南京市八卦洲街道连续举办芦蒿节,邀请政府领导、学者和客商前来为芦蒿产业出谋划策。对于符合相关要求的农户,八卦洲街道鼓励其申请各种认定及推荐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会,一年一度的农业嘉年华活动也为各项优质产品提供一个多元的宣传渠道,通过设置电商体验馆,进行优质农产品展示,帮助农户进行宣传。此外,政府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制订本地的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谋篇布局。如2019年9月份,借助农业嘉年华活动,八卦洲街道注册了 “洲野天成” 的区域商标,对于部分符合要求的企业可以使用此商标进行产品销售。

(五)积极引导人才返乡

政府积极出台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工商部门、金融系统等也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实施 “归雁工程” ,吸引在外人才返乡,补足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软硬件 “短板” 。政府领导多次与在外优秀人才联系并上门洽谈,吸引人才回家乡发展。如灌南县北陈集镇通过向在外 “能人” 送去一封信的形式,引导鼓励他们返乡创业;上高县蒙山镇充分利用 “招商老乡会” 的平台,政府 “牵线搭桥” ,吸引人才返乡,初步形成返乡群体带动群众致富的聚集效应。这些举措都有力地解决了乡村发展的隐忧,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值得强调的是,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 “农业技术支持型” 乡村发展遇到新的问题,但是在政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健全组织、协助提供资金和搭建平台、帮助宣传推广产品以及积极引导人才返乡等举措的有力帮助下,正确认识乡村发展的隐忧,乡村社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户农民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耕牛和农民
阿宽的生产小组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