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鸿 龚 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111)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支持。8年多来,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努力方向和工作抓手,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已经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影响力日益扩大。云南位于南亚、东南亚大陆交界处,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交汇点。
近年来,云南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积极发挥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主体省份的作用,同周边国家积极推进“五通”建设,积极创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努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19年,云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贸易额1628.1亿元,同比增长了14.9%,占全省贸易总额超70%。
云南省先后印发《云南省关于新时代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贯彻国家支持云南辐射中心建设政策措施系列实施方案》等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构建起支持“一带一路”发展的政策体系,以开放合作促进机制建设。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配合国家推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提升参与澜湄合作特别是融入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的水平,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双边、多边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形成宽领域覆盖、多层次参与、全方位推进的对外交流新机制。推进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建设,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南亚商务论坛等展会和论坛,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机构、论坛以及外国领事机构来云南落户。目前,云南与南亚、东南亚11个国家43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与9个国家建立了11个双边多边地方合作机制。
“十三五”以来,云南综合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8371.86亿元,是整个“十二五”时期投资的1.76倍,一大批铁路、公路建设项目深入实施,“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干线主骨架基本建成,国际大通道建设陆续取得新突破。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已经全面建成通车,中越铁路境内段建成通车,中老铁路勐养隧道顺利贯通,中缅铁路境内段保山至瑞丽段开始架梁。泛亚铁路东线境内段已全线建成通车,中线和西线正加快建设。中缅国际通道昆楚大铁路已于2018年7月开通运营,昆明至罗兹中欧班列已于2015年11月30日实现双向对开。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日渐兴盛,其“黄金水道”的经济效益越发明显。中缅油气管道已全面贯通输油输气,我国四大能源通道已初步建成。“三出境”通道,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蓬勃发展,2019年还实现了集装箱运输零突破,实现了沿岸中老缅泰四国互利共赢发展;中越红河航运通道、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研究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已与东盟10国、南亚5国开通国际航线,通航城市多达43个,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航点数位列全国首位,已基本通航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及重要旅游城市。在国际货运方面,已开通昆明至达卡、德里、孟买、河内、马德拉斯、班加罗尔、加德满都7条国际货运航线,计划新开昆明至首尔、胡志明市、仰光、卡拉奇、迪拜等多条全货机航线。中缅、中老光纤传输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向周边8个国家提供通信服务。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实现了局部电力联网。随着中缅油气管道等一批标志性的能源重大项目建成运营,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能源资源国际化区域化优化配置,提升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能源合作水平。
云南已在国外设立了30个驻外商务代表处,这项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15.1%,特别是2019年总额突破了2000亿元,外贸增速排名位列全国第三。与东盟贸易额1143亿元,增长25.8%:其中与缅甸进出口559.9亿元、增长29.3%;越南308.8亿元、增长12.8%;老挝86.9亿元、增长23.5%。与拉丁美洲铜矿砂等大宗商品贸易增长较快,双边贸易额205.7亿元,增长42.1%。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中东国家实现进口原油等商品贸易额384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比重为16.5%。经贸合作全面升级,签证、通关和运输所耗费的时间逐渐缩减,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短,排在全国第四位,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短,排全国第一位,出入境货运量、货值年均分别增长31.4%、22.8%。
2010年,云南成为中国第二批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地区之一。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已经覆盖云南省全部16个州市和23个对外口岸,与境外101个国家和地区、3900余家企业、800多家境外银行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累计结算额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成立了全国首家中缅货币兑换中心,搭建了2个越南盾现钞直供平台和西南地区第一条泰铢现钞直供平台,外资银行数量在西部排名第三位。2019年,云南对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52亿美元,全国排名第十七位,西部排名第二位。2020年9月17日,第三期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优质企业债成功发行,债券票面利率5.50%,期限5年,发行规模为10亿元,这是云南省内发行的首单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债券。
云南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与周边国家政府、民间、企业交流,强化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农业、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以人文交流品牌项目和人道主义援助合作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夯实与周边国家关系,努力寻求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助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云南广播电视节目在老挝、柬埔寨等国家播放,文化交流活动十分顺畅和频繁。云南多年来一直在老挝、缅甸等国家开展“光明行”爱心活动,定期派出医疗队,免费提供老年人白内障和小孩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还同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建立了较为成熟地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目前,云南留学生数量约2万人,大部分来自南亚、东南亚国家,南亚、东南亚国家高层、地方政府以及民间友好团体等各领域代表团访华频次也在逐年增加。
由于云南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周边国家形势复杂多变等原因,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五通”建设成效仍然不明显,距离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看,云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互联互通有待加强。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条件,“八出省、五出境”铁路、“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的交通布局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进展缓慢、泛亚铁路网尚未建立、陆水联运机制尚未建立、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凸显、能源和互联网基础建设滞后等方面,导致物流成本偏高、效率偏低。在跨境运输便利化方面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大部分口岸通道“持有效护照及签证的双方公民”和“持有效护照及签证或有效国际旅行证件的第三国公民”尚无法通行。二是产业支撑相对不足。目前云南的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末端,与沿海地区相比外向型经济还不够成熟,主要以传统的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为主,需要向技术密集型或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亮点少、核心竞争力不强、贸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出口以高耗能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进口以金属原料等资源性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转变,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够稳固。三是跨境金融合作水平不高。部分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虽已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受到对方银行相关政策限制,双方合作开展业务发展缓慢。如受老挝银行对人民币结算政策影响,客户通过境内银行进行小币种结算后,到老方银行支取金额受到限制,客户到银行办理汇兑的积极性不高,转而寻求边境各种地下钱庄,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边境金融稳定。四是稳边固边任务艰巨。云南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8个沿边州市25个边境县,所以云南边境口岸的情况非常复杂且高度敏感,边境管控风险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云南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提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新局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出战略链接点和重要节点的作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遵循,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定位。因此,云南要抓住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机遇,坚持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以更高标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和融入水平,成为我国高水平沿边开放的示范。
“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云南的定位。云南要积极加快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文交流中心建设,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局面。一是全方位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技术流在云南集聚并实现便捷高效双向流动,稳步推进各种资源要素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市场化配置,深化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二是多层次开放。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合作格局。三是宽领域开放。从产业合作、贸易投资、平台打造、金融服务、人文交流、互联互通等六个领域实行开放。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而设施联通则是“五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当前,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设施联通仍然是最明显短板,需从交通、能源、信息通道方面加强对接和建设。应全力推进中缅、中缅印、中老泰、中越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做强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推进跨境运输便利化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畅通、有序、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构建便捷高效、通达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对接,加快跨境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合作,做强“云电外送”工程。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次区域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将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逐步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抓住RCEP协议签署的契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提升营商环境,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共同降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阻碍,减少非关税壁垒,持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水平。共同突破贸易领域的限制,调整贸易结构,激发新的贸易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找到把投资和贸易的结合点,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共同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相互融合。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补、互动互助。共同探索新的开发开放之路,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构建以自贸试验区为龙头,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联动发展的开放平台体系。出台国家级经开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跨境经济合作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办法,加速推进综合保税区及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以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老挝磨丁经济专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柬埔寨吴哥文化创意园、缅甸曼德勒保山缪达经贸区、缅甸密支那综合开发区等境外园区建设。
2020年1月,随着习近平主席成功访缅,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转入实质规划建设阶段。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不仅对沿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具有很强的正向溢出效应,还会对中老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际合作的建设具有很强的正向示范效应。云南处于中缅经济走廊的北端,应抓牢中缅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地服务国家与缅甸的对接和协调工作,加快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访缅期间中缅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及协议涉及云南的具体事项,努力在中缅互联互通、跨境贸易、跨境金融、跨境旅游、通关执法合作、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发挥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同、文缘相融的优势,依托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多类主体,推进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文交流,积极宣介“一带一路”倡议和“丝绸之路”精神,在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媒体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增加了解、增进信任、促进友谊,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通过展览演出、文创文贸、艺术节和部长级会议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让南亚、东南亚国家民众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进而推动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加彼此间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增进情感融合和思想的相向,促进我国及南亚、东亚各国文化上的互相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