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含琼(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此类案例比比皆是,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究竟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有什么特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如何保障生存质量?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究竟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累及气道和肺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持续性气流受限是疾病的主要特征,呈现出进行性发展特点。另外该疾病的患病人数非常多,死亡率较高,社会经济负担较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按照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表于我国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群患病率已经超过8%,患病率非常高。该疾病表现出气道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且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部分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所以这些戒指都会破坏肺部结构,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引起气道壁的结构,破坏产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典型特征——气流受限。另外我们需要根据慢阻肺的病变特点分析患者的肺组织结构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同时对于疾病进行相应的控制。在患者血气异常之后,他们会表现出轻度和中度的低氧血生而间断咳嗽咳痰现象,在急性发作期会更加明显产生支气管痉挛狭窄或黏液渗出等现象。此类异常的炎症反应产生的毒素和体内免疫系统释放的物质,也会让体温和心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准,而患者嘴唇发紫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血氧饱和度太低。那么患有慢阻肺的人应如何采取治疗措施改善其生存质量呢?
值得一提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疾病,在全世界是一项公共卫生问题,无论哪个国家都面临着重大防控任务,例如2019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一项呼吸系统疾病。总体来看,肺部康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也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点,其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身心状态。早期康复治疗措施能够延缓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情程度,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进行准确诊断评估,然后根据具体变化采取个性化康复方案。例如在相关研究当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通过持续性和间歇性的训练过程改善运动能力,而对于一些极重度的慢阻肺患者,可以在呼吸康复训练的前提下开展其他养疗或无创通气方法,包括肌肉电刺激等。药物方面,对于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患者来说,我们通常建议采用药物治疗措施,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为主。此外,氧疗是一种住院治疗措施,可根据患者血氧情况调整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8%-92%之间。对于某些程度较严重的患者,可考虑采用无创通气用于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并降低呼吸频率,减少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如应用呼吸机辅助等。但总体来看,康复训练需要维持频率,以运动训练为主,为患者制定的个性化运动,肺部康复实施的根本保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期也应积极开展康复训练,通过多样化的康复内容和心肺功能运动实验,对患者进行评估。
然而我国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已经接近10%,从主要原因来看,诊治水平不足是主要的疾病干扰因素,特别是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医疗条件存在明显问题时,需要进行早期筛查,实现个体化的慢阻肺管理。由于慢阻肺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确诊之前已经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此我们需要分析哪些患者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第一是吸烟者,第二是长期处于灰尘、粉尘环境下工作者,第三是具有慢性咳嗽史者。实施慢阻肺的管理目标,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要求,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规范化长期管理体系。对广大患者而言,则可以考虑在各项治疗措施的前提下进行辅助措施。例如氧疗不仅在住院期间可以开展,在家庭同样可开展氧疗。多数慢阻肺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使得肺循环阻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心衰竭和肺心病等现象。通过家庭养疗措施,可以增加组织供氧,改善各项脏器功能的运行状态,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治疗中缺氧引起的红细胞增加情况。在国外的行政医学研究结果中,也表明所有的干预措施当中除去戒烟外,只有长期家庭养疗可以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预后恢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慢阻肺患者还可以邀请专科医生,根据自身的基础状态和临床特征制定,吸氧的时间和运动时的氧流量控制等,并结合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制定长期恢复方案。不过家庭氧疗时也有某些注意事项,首先是患者需要严格按照氧疗处方要求和医嘱要求确定氧流量和供氧之间,不可对参数进行随意调节。此外则是吸氧装置应该定期更换和补充,例如湿化瓶内的水分和消毒供氧装置都要进行卫生处理,避免吸入氧气受到污染。最后则是患者和家属都需要掌握氧疗过程时的细节内容,与医生共同配合,促进慢阻肺患者的愈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