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 萍
9月10日,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1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之一的中国科学技术馆区里,人头攒动。
一进中国科技馆,就看到醒目的“百年韶华 科普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展”。这是一个微展览,它与“科创百年”主题展和“赤子丹心”专题展共同组成科普科创立伟业板块,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成就,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新起点上爱国奋斗。
“在波澜壮阔的10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科学’为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亲自向媒体讲解百年科普展。
“小学课文中‘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毛主席‘红井’故事。”王挺说,在中央苏区瑞金,1933年9月,毛泽东当年破除沙洲坝居民关于地处龙脉不能打井的迷信,带领红军战士为当地居民修建水井,结束了当地百姓饮用脏塘水的历史。
展板上,有一个小孩撒尿的图例,生动有趣地演示子弹出膛后抛物线的科学原理,这是当年为红军普及军事知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大家不要以为延安是一个落后的地方,延安当时是一个很先进的地方。”王挺说,中国科技馆有一位80多岁的退休老专家,他出生于延安并在那里度过6年童年生活。他曾说,当年的延安有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来自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会谈论很多科学和文化方面的话题,甚至能听到有人在讲外语,因为有马海德这样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专家在延安工作生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科学普及,专门成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解放日报》开辟“科学园地”专栏,传播科学知识,提高边区生产力和战斗力。
高士其先生是中国科普事业先驱和奠基人,1935年创作了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做了很多科普工作。还有一批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用对科学的感悟及自己的所学,在延安进行深度、广泛、生动的科学传播。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设新中国的时候,坚持把科学技术的普及作为重要国策。1949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制订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把爱科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之一,并明确写入普及科学知识,将科普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49年11月,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在文化部设立科学普及局,后撤并于1958年成立了中国科协,致力发挥科技界的作用,推动科学普及事业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颁布实施世界上唯一一部有关科普的专门法律,制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度提高,从2005年的1.60%上升到2020年的10.56%,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在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把数学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提出推广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以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今,我国正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的契机,加快新科技应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浙江省正在开展数字化改革,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在根本上实现全省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用数字化改革引领现代化先行。
“这跟当年华罗庚教授‘双法’推广有异曲同工之处。”王挺表示,当前我国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如果14亿人民都能够站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潮头,应用其所带来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那将为国家的发展插上高度信息化的翅膀,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发力先行,会形成国家实力整体提升的巨大动能。
“在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而科学精神的弘扬是我们非常需要补足的短板。”王挺表示,需要加快提升我国全体民众的科学素质,新时代的科普内涵和外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知识普及,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还要提高人们应用科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内涵和外延当中,特别强调的是科学要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内在素质,这种内在素质的构建,需要在全社会要形成一个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科普和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科普从娃娃抓起,娃娃又从哪里抓起呢?“不仅要从幼儿园抓起,更要从家庭抓起,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们要有科学教育的意识,给孩子上好科学的第一课。”王挺倡导,每一个父母要具备科学教育的意识,让孩子从小知道科学这样的一个事物,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阶段里,夯实科学根基,让我们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目前全国有300多座达标科技馆,一批博物馆、企业科技馆、一些社区微型小馆,包括像展览一样的一些展示空间,还有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以及在线上的中国数字科技馆等,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已成为一个科技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发挥很重要的科普阵地作用。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去感知科学的魅力,能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长大干科学。
当今,地球人面对疫情公共卫生危机、全球变暖等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提高科学素质,包括消除“数字鸿沟”,推动数字化、达到“双碳”目标等关键、共性、基础性科技的有效科学普及推广,让人类共享科技发展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向未来的15年,针对我们科普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王挺强调,需要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突出科学精神价值引领,坚持协同推进,深化供给侧改革,扩大开放合作,不断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科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