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 锐 芮真慧
在“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下,作为天津 “十四五”期间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示范标杆,滨海新区坚定不移地将创新驱动摆在全局战略的核心位置,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坚持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滨海新区产业基础能力强、整体实力突出,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居第二。多年来,滨海新区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形成了与主城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
滨海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通过明确五大功能区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发挥产业链思维,打造了“1+3+4”的多元化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底的 0.2∶50∶49.8 转为 0.2∶45.1∶54.7,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欣欣向荣。
滨海新区加快实施新动能引育方案,区域内创新型企业蓬勃成长,2019年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88家,认定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49家、高新技术企业370家,康希诺生物、赛诺医疗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滨海新区还聚集了众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高端科技创新要素,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产业业态,360上市公司总部、紫光云总部成功落户。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强强联手,在科技产业发展、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和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海河英才计划”累计引进人才4.7万人,“鲲鹏计划”资助储备人才1.2万人,专利授权1.3万件。促进金融要素创新集聚发展,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大提升。
滨海新区加速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先后获得“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新区”等荣誉。实施“一制三化”和“五减四办”改革,行政许可要件减少254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压缩至70天,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智慧滨海运营中心投入使用,开通“滨海掌上行”手机App,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便民服务系统。信用中国滨海网站、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商标受理窗口等项目顺利运转。“津8条”(《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滨海50条”(《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疫情防控期间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五十条措施》)和各个功能区特色政策加快落实,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上半年,区域内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24家,仅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在孵企业就达到40家。2020年7月,滨海新区又出台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加大营商环境攻坚力度。
滨海新区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坚持制度创新,运用好天津市政府下放的各项管理权限,形成了一批可以在全国推广的先进示范经验,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奠定了基础;推进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面向全球选拔一流人才,实施全员竞聘、企业化管理;率先推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和“先照后证”信用承诺审批,全国首个全流程自动化制证中心投入使用;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多项全国性创新成果、创新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推广。
滨海新区率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对外开放、创新合作方面处于北方地区领先地位。中新天津生态城努力学习新加坡的先进经验,依托两国高层联席会议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自贸区制度创新深入推进,推出100条天津首创的特色制度创新,2019年,用占全市1%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市10%的地区生产总值;自由贸易账户政策开始实施,亚投行灾备中心、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中外合作项目加快建设;中欧班列(天津)发展为具备跨境电商、海铁联运等多功能的跨国物流体系,单独设立了绿色通道,保障了中蒙俄国际班列稳定运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未来国际竞争将是科技创新的竞争。中央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滨海新区的发展也因此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全球格局平衡,世界经济遭遇重挫,经济全球化面临逆流,保护主义思潮日趋流行,地缘政治风险更加突出。各个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聚焦科技实力竞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正在加速走向突破。各国特别是美国围绕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展开布局、打压竞争对手,美国硅谷等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都在着力吸引各种创新主体和要素,力争通过创新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夺得先机。科技资源和优秀人才的全球化竞争趋势已经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鸿沟”不断扩大。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全面部署创新驱动战略,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国家先后批准北京等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京津冀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通过局部试验示范带动全局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20年以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散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规则面临重构。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坚定创新自信,依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大国家战略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天津必须全力服务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在“十四五”时期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这些对滨海新区的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突破性技术将在智能科技、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行业陆续爆发,未来将催生重大变革,带动社会生产力跨越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互联网+”蓬勃发展推动产业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业态加速兴起,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蓄势待发。
综上所述,滨海新区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但在奋勇拼搏努力前行的同时,更要居安思危,破解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区域实力需要跨上新台阶。在综合实力方面,与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等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2020年天津GDP为14083.73亿元 (其中滨城约占一半左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比起北京的36102.6亿元、上海的38700.58亿元、深圳的27670.24亿元,天津仍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没有整体强大的城市综合实力和产业实力,就没有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中心。
二是创新主体实力仍然较弱,创新成果源头供给不足。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等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全球化创新竞争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独角兽”数量、“瞪羚”企业数量与中关村等先进地区差距较大,加快高质量发展是当务之急。
三是创新创业要素供给在结构上存在不足。部分企业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不高,国际化领军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相对较少,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的直接支持作用还不够显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发展平台数量较少。二产占比依然相对较高,三产增加值增速相对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需加大力度,说明整体产业结构还需优化。国有资产占据比例偏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远来看对科技创新造成制约。
四是开放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面向全球整合国际化资源能力较弱,吸引国际一流人才、机构等创新资源扎根本地难度不小,只能采取多种方式,与国际机构合作引进、柔性引进人才。
面对制约滨海新区发展的诸多矛盾,滨海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创新浪潮中占据主动,成功建成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中心,与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等发达地区并肩,作为北方地区创新创业的“制高点”,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2019年,滨海新区提出要大力实施 “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等7个方面的攻坚行动,举全区之力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2020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又提出要围绕天津 “1+3+4”的产业新定位,加大新动能引育力度,出台了 《滨海新区2020年新动能引育工作方案》,提出要实施五大工程,加快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
根据相关资料,滨海新区对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的具体目标比较务实,侧重于在天津全市范围内的贡献和作用,而对 “国际一流”的定位和要求不太明确。综合考虑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目前已有的产业集群,可以考虑将目标定为“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数个千亿元级和多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基本建成面向全球、开放共赢、创新活跃、环境友好的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到2035年,打造若干个千亿元级和一批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成为北方地区产业发展最为全面、创新发展最具活力、营商环境最为优越的创新创业高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
下一步,围绕建成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目标,在坚持持续放大实体经济优势、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的同时,建议滨海新区要担负起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塑造未来产业的重要任务,从以下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要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依托天津“1+3+4”的重点产业布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工程,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是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乃至世界一流的产业园区和创新引领基地。以引进和塑造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为目标,持续培养“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带动行业全产业链与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实施招商引资协同工程,大力发展跨境电商、3D打印、VR/AR、云智造、开源硬件、智慧文旅、知识付费等新兴业态,争取利用后发优势,在部分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要构建全社会创新一体化推进机制和平台。探索央地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国家部委与滨海新区创新联动的平台,建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与滨海新区定期协商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支持创新的合力,推进国家体制机制创新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主动链接京、沪、深等创新高地,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的创新合作体系,全面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功能,探索建立中关村与滨海新区的科技实验室、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机制,共建专业化产业基地。鼓励平台经济发展,以市场主体为核心,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学研用资源合作平台,促进各级政府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高校院所等携手合作创新。
三是要大力发展国际化科技创新第三方服务平台。加大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购买力度,积极推进政府技术性、服务性职能由国际和国内行业协会、新型产业组织等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承担,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专业咨询、人才服务、知识产权等第三方中介服务平台,着力统筹科技中介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面向国际的科技服务信息网络,建成辐射全国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四是要依托“一区多园”模式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依托五大功能区和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区二十一园”建设,在滨海新区层面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做好“一区多园”空间布局与天津相关规划的衔接,支持五大功能区的支持政策、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等全面共享,形成多中心、多业态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促进产城一体化。
一是要吸引和集聚国际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资源。充分发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对接全球资源的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作用,面向全球寻找和培育颠覆性原创核心技术,采取合作共建科学工作室、科学实验室等模式,与全球顶尖科学家合作开展具有颠覆性效果的前沿性技术研究,获得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鼓励牵头建设或引进国际化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融合和共享全球技术创新资源,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努力争取和成功实施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科研院所、新型产业组织和科技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抢先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十四五”期间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在滨海新区落地。实施创新引领示范工程,支持以创新型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发挥滨海新区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承载地和军民融合基地优势,争取国家重点国防科研项目和信创产业项目落户,支持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等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创新基地和示范平台,争取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军民融合的显著科技突破。
二是要提升高校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参照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上海纽约大学等模式,引进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具有国际化科技创新水平的独立校区或者研究生院。支持本地高校“双一流”建设,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打破体制束缚,与全球著名高校在滨海新区共建学院,面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建设开放共享的国际化实验室和研究院。鼓励高校院所与国内外领军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共同推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三是要强化本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成倍增加,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合作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等方式,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用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围绕前沿先进技术领域集中攻关 (如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等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平台,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如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等项目)。加快落实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在个别领域争取获得世界领先成果。建立高校院所与市场主体之间科技成果顺畅交流的渠道,探索由龙头企业来主导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 (如校企联盟等)。
一是要确立面向全球的“人才优先”战略。建设国家级全球化人才特区,明确创新战略第一核心要素是人才,加快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进一步落实 “海河英才”和“鲲鹏计划”,构筑世界一流的人才战略高地。建立与国际规则相匹配的高端人才管理制度,探索外籍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特殊政策,加快建设国家级跨国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引跨国公司高端人才和海归人才到滨海新区创业就业,重点引进一批以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全球顶尖科学人才团队。开展“天津之子”行动,着力吸引在外津籍人才回天津创新创业,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点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华人科学家,同时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本土高校院所高端人才潜力。支持高校院所和领军企业采取灵活机制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共建人才专项基地,支持优秀人才进入国际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发挥作用。实施领军企业家培育计划,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现代企业家。
二是要加快建设国家级金融中心。高标准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引进和设立金融总部机构 (包括区域总部)、股权投资机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要素交易市场等,促进金融创新集聚发展。运用两个1000亿产业发展基金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5000亿级别产业引导基金,提高股权投资机构对创新企业的直接融资作用和资产证券化率,整合区域内股权投资及其管理机构,形成包括种子、天使、风投、并购基金等在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链,共同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工程,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重点支持各类创新型企业挂牌上市,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在“天使驿站”基础上,建设滨海新区一站式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打造立足示范区、面向全国的国家级金融创新中心。引进科技银行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科技金融控股企业,探索金融机构联动的多渠道融资方式,大力发展离岸租赁、联合租赁等创新业务,高水平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和金融科技,在互联网银行、供应链金融等创新领域有所突破,力争形成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运营模式。依托亚投行数据综合业务基地项目建设,与亚投行及其成员国探索跨国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模式。
三是要建立国际化技术转移和交易中心。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建设,逐步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众筹、质押等业务,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平台作用,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提升天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的服务功能,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技术转移基地,贯通科技与产业对接通道,推动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本地产业化。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申请专利等,鼓励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合作建设专利池。
四是要整合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圈创新发展要素。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对接北京地区高端资源,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项目。发挥滨海新区在产业创新领域的龙头作用,整合、引领和带动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整合区域内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中支持一批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产学研用合作项目,使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圈在创新领域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发挥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优势,主动对接京津冀和天津市内各家高科技园区,构建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鼓励重点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组建跨区域的产业联盟,实现合作共赢。
一是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学习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经验,建设世界顶级的营商环境。重点改革内容可以包括:加快完善《天津滨海新区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滨海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重要依据;在“放管服”改革基础上,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法定机构改革,探索具有滨海新区本地特色的高效管理体制,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待遇;在落实学习中关村10条先行先试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先行先试举措,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突破性创新。
二是要建立健全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促进企业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发展、科技金融创新、技术保护与技术交易的政策体系,依托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已经出台的政策,鼓励各功能区围绕自身特色先行先试出台扶持政策,并适时推广,引导土地等要素资源向滨海新区规划的新兴产业方向倾斜。深化全国“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鼓励区域内各家创新创业基地如于家堡、空港新型创业广场等,优化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政务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区域内“启迪之星”等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升级创新创业服务,打造国际化的专业孵化服务品牌,培育形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雏鹰企业。支持中科曙光、麒麟、康希诺生物等行业领军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参照奇虎360天津创业平台等项目,精准定位产业链,针对上下游链条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建成国际化的双创生态服务体系,为企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三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推动全社会共同解放思想,打造“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整体舆论氛围,塑造“滨海创造”“滨海创新”的特色品牌文化。培育一批具有新时期中国创新创业精神的领军企业家,树立属于天津自己的 “创新创业英雄”,成为城市新名片,带动创新创业新浪潮。鼓励企业用创新技术在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更新、综合治理、教育医疗、社会安全等方面发挥作用,引领全民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
一是要加速拓展国际化发展渠道。依托天津港打造“一带一路”北方“桥头堡”,提升天津在“一带一路”的枢纽作用,稳步开展与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欧盟、东盟、非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与加拿大卡尔顿、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全球创新高地开展战略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导全球先进科学技术、新兴产业项目、知名实验室、知名研发机构、知名创业服务机构、业内顶级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加快聚集、双向流动。研究设立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跨境创新链、跨境产业链合作,积极探索帮助区域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做强做大的途径,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启动和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鼓励企业与境外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在海外进行商标注册和业务拓展。配合企业走出去步伐,滨海新区管委会逐步在全世界重要创新高地与企业、机构合作设立分支机构,提高实地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能力。
二是要完善面向全球的国际化交流平台。高标准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着力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功能区和园区,新加坡中心等国际孵化载体,国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塑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品牌。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作用,依托中蒙俄多式联运示范线路大通道快捷、低成本优势,积极拓展欧洲市场。进一步发挥各类国际组织的桥梁作用,探索滨海新区与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的新模式,吸引官方跨国机构入驻滨海新区。
三是要深化国内区域创新合作。构建从北京到滨海新区的 “科技创新走廊”,助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全面加强与上海浦东等区域的联动发展,推进跨区域的创新协作体系建设。参照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进一步探索推广滨海新区与其他地区科技园区共建高新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基地的模式,发挥本地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基地对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区域内科技创新成果面向全国进行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