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立业
上海张江实验室于2017年9月挂牌成立,位置地处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由上海市和中科院合力打造。建设目标力争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实验室依托上海高等研究院作为法人主体承建,在管理机制上实行管委会领导下主任负责制,在研究方向上形成以光子科学为主,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两大攻关研究方向以及二者交叉方向——类脑智能的“1+2+1”领域布局。
2020年7月,浙江印发《关于建设之江实验室等浙江省实验室的通知》,决定建设之江、良渚、西湖、湖畔4家实验室为省实验室。建设目标立足于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随后4家实验室在浙江省科技大会上授牌成立。之江实验室建设主体由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三方共同牵头,其余三家分别由浙江大学、西湖大学、阿里巴巴牵头承办。在研究领域上分别面向 “互联网+”、生命健康等不同领域展开,在加强基础研究同时,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应用。
广东省自2017年起,启动国家实验室 “预备队”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原则,前后共分三批启动建设10家省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主要采取省级统筹指导、地方政府牵头组建模式,承建法人主体主要依托广东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传统的具有优势研究基础的科研单位,由地级以上市政府牵头,与地方政府协同共建。
先进省份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一般采取不定行政级别、实体化建设、独立法人运作,实行与现有高校、科研院所不同的新型组织模式机制。管理架构上,理事会(管委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及重大决策,实验室拥有较大自主权。部分实验室理事长由市长担任,如张江实验室管委会主任由上海市市长出任、广东鹏城实验室理事长由广州市市长担任、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理事长由惠州市市长担任等。实验室主任一般由院士或知名专家担任,负责实验室全面工作,如张江实验室主任,鹏城实验室主任均由院士担任、季华实验室主任由科技部原副部长担任。浙江、广东两地在组织架构上还设置了学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研究领域、科研目标等学术问题。浙江省实验室设置了首席科学家,负责研究方向任务总体推进。
实验室在建设上充分依托本地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平台,有利于整合重组,组建国家实验室。如张江实验室依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作为法人主体承建,将上海光源一期(二期)、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装置等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相关人、财、物等全部划转至实验室统一管理。广东省如鹏城实验室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作为承建单位,同时与深圳市多所优势高校、院所、企业等协同共建,生物岛实验室依托广州生物医药和健康研究院创新平台。浙江省4家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阿里巴巴达摩院等本地优势创新平台承建。
在实验室具体建设模式上,各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建设模式。广东省实验室建设采取多种模式,如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采用“核心+网络”模式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实验室采用 “主体+分中心”模式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则按 “两点布局”模式有广州、深圳两地共建。张江实验室采取依托“大科学设施群”建设模式,围绕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把大科学设施群作为建设实验室的“基石”。
实验室采取灵活用人机制,聚焦打造顶尖科研团队。如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坚持任务导向和追求卓越原则,科研人员面向全球招聘,全职科研人员由实验室聘任,占科研人员比例一般不低于40%,流动科研人员依据需要,名额不限,合同管理,随用随聘,聘期灵活;实验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专业化、职业化,保持相对稳定并纳入固定人员管理。广东省三批省实验室已汇聚院士169位,引进226个高水平人才团队。浙江省实验室人员采取固定流动结合、专职兼聘结合、长期短期结合多种方式,面向全球选聘科研领军人才,组建国际顶尖团队。之江实验室汇聚了1500余名高端人才,湖畔实验室成功签约海内外优秀科研人才129位。
在实验室项目组织上,各省实验室采取多种科学组织方式,加快项目协同攻关。广东省实验室聚焦学科交叉前沿,进行跨学科协同攻关,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自主立项项目管理机制,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实验室自主管理;围绕企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采取 “订单式”“揭榜式”项目组织方式,在兼具科学前沿性和产业承担度的基础上,自主设立了科研项目200多项。浙江之江实验室项目组织突破学科界限,采取“大兵团作战”,按科研需求组织顶尖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上海张江实验室试点实验室平台化,项目研究上突出交叉融合、协同推进。在项目绩效评价上,采用综合评估+年度抽查+分类评价多种方式相结合;广东省实验室采取综合评估与年度抽查评价二者结合的绩效评价长效机制,并组织专家团队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实验室开展评估考核;浙江省实验室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同行评价,按项目开展分类和开放评价。
广东省实验室制定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在激励方式上规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全部留归自主使用;试点探索开展科技成果权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可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风险资金设立成果转化产业基金,自主审批所属创业投资机构一定限额的财政资金投资决策权(表1)。浙江省实验室统筹建设衔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支撑等各环节工作,探索成立“一室一园一基金”模式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充分融通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表2)。
由市级层面对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建设统筹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技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天津发展需要,突出战略性、原创性、基础性、引领性,发挥天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优势主动布局。以“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大科学装置、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飞腾-麒麟体系等重大创新平台作为载体,组建国家实验室“预备队”,重点面向物质绿色创造、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合成生物、现代中医药、细胞生态等天津优势领域,聚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建成跨学科、引领型、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加强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在体制上,实验室建设采取不定行政级别、独立法人、实体化建设。在组织架构上,实行理事会(管委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长可借鉴其他省市由市长担任,由理事会提名并聘任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充分赋权实验室享有人事、项目组织、财务薪酬等自主权,在职称评审上先行探索,实验室可试点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设置学术咨询委员会,为基础科研方向提供学术指导咨询,在主要研究领域上设置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研究任务总体推进。
表1 广东省3批10家实验室布局状况
表2 浙江省首批4家实验室布局状况
在人员聘任上,搭建开放实验室人事制度,人员聘用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方式。实验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专业化、职业化,保持相对稳定并纳入固定人员管理;全职科研人员由实验室聘任,不少于一定比例,流动科研人员依据科研任务采取合同管理、灵活聘任,面向全球选聘科研人才,组建顶尖科研团队。在科研项目组织上,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制定“订单式”“揭榜式”项目组织方式,采取跨学科协同攻关;建立科学规范自主立项项目管理机制,实验室自主立项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视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由实验室自主管理。
在考核评价上,组织专家团队或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考核、监督,采取年度抽查与整体项目完成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采取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对难以完成科研目标的项目适时进行灵活调整。实验室应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机制上试点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金,赋予一定额度财政资金投资决策权;引入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团队,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化各环节统筹衔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立财政经费稳定支出机制,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财政经费支持科研前沿基础研究主体作用,在实验室筹建上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大力拓展资金多元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实验室承建单位加大投入,加大市区间、部门间联动协同推进,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优势企业资本共同出资参与实验室建设,集中力量保障支持实验室建设发展。承建单位应具有较好前期基础,能保障对实验室建设的稳定资金投入。在实验室建设期满后,市财政对建设单位各目标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给予相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