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防
山东鲁珑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东营 257000
BIM 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BIM 技术在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BIM 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建筑工程进行较好的数据化处理,从而对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信息进行模型构筑,并在之后的项目策划以及运行过程中较好地传递数据,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以此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对施工的效率和成本进行较好的控制[1]。
在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或建设单位主要进行方案的比选和优化,寻求合理的经济和技术决策。在这一阶段,工程造价更多的是基于对单项工程造价的估算。根据这一特点,业主就可以有效地利用BIM 技术平台强大的建设信息资源库,按照拟建项目的规模、使用功能、结构特点等主要特征,快速提取信息资源库中的类似历史工程的相关造价信息,迅速确定投资估算。
企业专有BIM 数据库的充实,有利于施工总承包企业项目技术与经济数据积累,及企业开拓市场信心的加强。基于施工总承包企业利用造价人员、技术人员、采购人员根据相关标准、经验及市场调查资料建立的项目信息模型,快速生成业主、施工企业管理需要的进度报表(周、月)、月结算清单、项目结算单、资金计划,避免施工单位与业主每月均需花费大量时间核实施工进度情况。
施工总承包企业的BIM 数据模型库与造价指标库应当成为一个动态的、全面的大数据模型库,其各类数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施工企业自己的专有BIM 数据模型库,可以为企业在同类型工程的投标、实施过程中提供对比参考指标,在编制项目的投标文件时更加便捷、精准地进行报价;在设计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对BIM 模型录入具有时效性的各类信息,按特定时间、特定工序、特定区域编制相关的工程造价,做到精细化、时效化管理。
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阶段,BIM 技术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体效果,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成本进行良好的控制,管理人员可以在项目招标阶段应用BIM 技术,建立起符合工程建立要求的模型,对其中与成本控制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除此之外,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阶段应用BIM 技术,也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管理水平,保证把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与此同时,BIM 技术对建筑工程招标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帮助,这对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同样具有较好的帮助[2]。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而言,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BIM 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数据录入系统之中,以此建立起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数据模型,并根据数据模型的实际情况来对各项施工细节进行调整,以实现控制施工成本的目标。除此之外,BIM 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准确的预测,为管理人员制定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提供良好的帮助。通过对BIM 技术进行较好的应用,管理人员可以很好地实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对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以此来达到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使用BIM 技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开展建模处理,从而对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所设计到的各个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使施工阶段的建筑工程成本得到控制。
依据BIM 模型中携带的建设信息(如招标投标信息、工程变更信息、工程造价信息等)进行竣工结算,与传统的基于二维图纸的竣工结算相比显得格外简单。双方只需核对加载到BIM 模型上的合同变更、工作联系单、现场签证等信息及每一构件的工程造价信息是否一致即可。BIM的可视化技术和自动完成工程量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工程的快速竣工结算;从BIM 技术平台强大的建设信息资源库中抽取类似工程的结算指标,可以校核结算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完成后的竣工结算信息将加载到竣工项目的BIM 模型中,供后期运营管理者应用;同时进入BIM 的建设信息资源库,为其他类似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3]。
减员增效是应对BIM 对施工企业负面影响的措施之一。既然BIM 方便、快捷的进行造价、资料、施工管理等工作,那么,削减冗员就成为了施工企业当务之急。
培养全面的施工技术管理人才应当迅速提上日程,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也应当是一个BIM 操作员,合格的施工员既是技术员,也是一个精明的预算员,在施工过程积累BIM 的基本数据。
BIM 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应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从目前实践来看,其应用场合主要集中在建模、算量等方面,BIM模型的共享还无法在设计和施工层面得到实现,BIM 技术的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者应从全局出发,抓住BIM 技术应用中的核心要素,即建筑模型中所携带的信息,及时进行加载、完善和共享,彻底打通共享通道,真正实现建设信息资源的共商、共建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