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侗族银饰的旅游服饰文化探究

2021-11-21 02:50吴小军刘晓晨
当代旅游 2021年1期
关键词:银饰侗族手工艺

吴小军 刘晓晨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引言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找出合适自身的设计对象和对设计对象进行设计思路再推理是日常的学习工作的流程,田野考察就是设计的灵感源泉。确切地说是运用艺术田野考察的眼光和方法找到研究对象,并且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自然环境中去,用文化研究的眼光和思路去分析研究对象的内涵和总结研究对象美的规律,并进行书面资料化的整理。

一 服饰文化艺术的资料收集

田野考察原本只是人类学家们研究人类传统文化形态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近年来田野调查不断细化分出了许多分支,艺术田野考察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艺术田野调查的第一步就是做好一个扎实的理论功底,通俗来讲,就是前往田野考察前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这一步是认识田野当地现有的传统工艺最便捷和快速的办法。柒万里、俞崧和黄建福教授的《艺术田野考察》一书中是这样论述艺术田野考察的:“生物学家到野外采集标本,调查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等。与艺术田野调查不同的是,自然科学田野调查是为了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和结构等,而艺术田野考察研究的是民间艺术及其文化意义。”艺术田野考察不仅要研究民间艺术及其文化意义,还要找出他们与现当代流行艺术的关联性,以及他们存在发展的社会意义。

去往三江侗族自治县考察之前,作者首先从知网、独秀和其他学术搜索引擎进行初步的学术资料收集,梳理出了侗族服饰历史的大致发展脉络。根据得到的资料整理出了一份田野调查报告的提纲。这份提纲的内容是根据本次去侗族考察的人数、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前期调查资料得出的问题与自身的思考、去往当地的天数和调查时得出资料的整理方法与其他可能在去往侗寨考察中遇到的问题等拟出的。

同时,通过整理现有资料可以发现:在侗族银饰的发展过程中服饰的发展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和经济状况等文化和地域的变迁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人类学总的来说就是研究人的活动轨迹的科学,当代以来的艺术人类学就是脱胎于人类学,可见人类学中对田野考察手法对当代艺术文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所以,在考察中尤其要注意用人类学中的学术规范去整理资料和理解工艺品的现有价值。

二 服装文化艺术的田野考察

艺术田野调查不仅要收集充分的实物证据还要有对现有数据充分的分析和对比,找出正确的数据,对不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数据予以改正和订正是作为田野考察最基本的知识素养。艺术田野调查同时也具有长期深入性、科学系统性、和参与感受性。所以,这些特性决定了对侗族民间手工艺的调查研究是一个整体的并且拥有完整理论体系支撑的一个学术研究过程。“吾日三省吾身”也是寓指的是在田野考察期间把每天的见闻用游记的形式整理下来,并且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收集信息的甄别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包括从当地村民口中了解到的现有资料信息要与前期准备过程中的得到的书面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比对才可以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百越族是侗族的祖先,原居住东南沿海一带,对水资源的使用有着良好的实践基础。后不断南迁,直到当今的广西、贵州和湖南交界等地。这些地区多山地,侗族先民又运用自身的辛勤劳动,从山林中的杉木木材获取生活物资。所以在侗族手工艺文化是在这些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现存的侗族中,属南侗的三江地区因为地域相对封闭,汉化程度低,民间手工艺遗存最多,所以被选为艺术田野考察的首选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可以更好的让调研细化,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笔者2019年12月份期间去往三江侗族自治县多地进行田野考察,主要的调研资料主要通过视频、音频、日志、谈话记录、图像摄影等手段,采集一手资料。本次考察的路线主要经过:三江侗族博物馆(对侗族的文化历史脉络进行了解)、独峒乡与芭团寨(了解和实地考察侗族特色建筑—风雨桥和对农民画画家与银饰与刺绣传承人交流,同时通过村长的介绍了解了侗族的“款”制度和六面阴规、六面阳规和六面威规等法律条款)、高定寨(对于侗族的鼓楼建筑群和侗族非遗音乐文化侗笛和琵琶实地考察,并且和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同乐乡的侗族刺绣博物馆(再次与刺绣传承人进行过交流以及了解侗族的刺绣现状和刺绣与银饰的搭配关系)等地。本团队一行人通过去往这些地方进行调查走访,不仅了解银饰文化,并从刺绣、建筑、音乐和法律条文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了解侗族民间手工艺的社会生态链。当然,这样的欠缺之处就是研究无法精准化,由此,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再精研侗族银饰的文化地域特色。同时,作者也在调研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调研提纲报告不断的修改。

此外,对于本次侗族靠擦和资料的获取,本小组采用了开调查会议(由带队老师主持,主要围绕着侗族纹样和手工艺品来开展)、观察参与(去往侗族居民家中,参与他们的活动,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和访问调研(去往侗族当地的银饰和服装的传承人的家中,对他们制作作品时的所思所想的心得进行访谈)这三种主要技术手段。

侗族纹样的考察和搜集整理是此次调研的重点,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侗族装饰纹样基本来源都与当地侗族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具有生活趣味性,是“无意识的美”;其二,三江侗族的银饰纹样丰富繁杂,大体可以分为植物纹饰、动物纹样、几何抽象纹饰和自然纹饰几类。这些纹饰不仅体现在刺绣上,也体现在侗族银饰、建筑、藤编等其他民间手工艺上。与此同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文化志》一书中也提到,侗族银饰的构造不仅形状美观造型个性独特,图案丰富且与生活和宗教崇拜息息相关,彩蝶、动植物、花、草、鱼、虫、鸟、刀和剑等都被侗族人民借鉴在银饰的装饰纹样中。侗族服饰的款式多样,造型烂漫,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农耕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族群的整体价值观所决定的。侗族银饰的产生也是由于侗族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为了方便携带,把银制器物打成银饰。除此外,侗族人民还以银饰的多寡区分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银饰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象征。侗族的孩子小时候父母会为其打造银锁,希望其无病无灾。侗族的手工艺文化中既有过去的生活习惯,也有在迁徙中形成的新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现代的侗族服饰的形制和其他手工艺的形制。造就了侗族文化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三 资料梳理与研究成果的推出

在实地调研结束后,画出了三套由侗族银饰纹样和造型为元素的首饰设计稿。《梦》系列首饰就是本次考察的衍生产品之一。该套首饰采用侗族风雨桥和鼓楼的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中的视觉元素,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加上侗族银饰中的银饰锻造技艺、花丝镶嵌技艺和珐琅彩技艺等,设计出了带有侗族风情的特色首饰。与此同时,《侗族服装与首饰文化关联性的比较研究》《广西三江侗族银饰的发展现状与创新应用研究》两篇和侗族银饰有关的期刊论文也被撰写出来。前一篇主要介绍的是侗族银饰的发展现状,后一篇主要是从文化关联性的角度去分析侗族服饰的文化特色。

现今侗族银饰虽然兴起之势日盛,但大多数为侗族当地居民所购买,且多为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方法,外来人员购买大多是收藏之用。而市面上有的设计改良款式失去了侗族原有的韵味,对于侗族银饰再设计,让侗族银饰文化市场化也是需要当今设计师们去深入思考。少数民族的首饰艺术灵感来自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往往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侗族先民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变迁后才形成了如今的鲜明特色,侗族银饰作为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值得去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轨迹。了解侗族银饰的“美”既有利于与让侗族人民了解自身的文化,也有利于其他的人们了解侗族的文化,从而促进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 结语

发扬侗族银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情况下,摒除侗族银饰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让侗族银饰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本研究通过阐述三江侗族银饰的产生、发展和现有状况,用来证明此次艺术田野考察中作者的所思所感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日本学者柳宗悦曾说:“在民艺日渐衰微的今天,对于民艺的历史的梳理很重要,只有梳理以前才可以审视现在,做出指导。”不仅是要学者们共同关注,侗族手工艺界自身还要有一个固定的团体和组织,联合起来才能够不断壮大自身。在这其中,学者们起到的作用就是做一个领头羊的角色,提供平台,即为自身的研究做了理论基础,又为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猜你喜欢
银饰侗族手工艺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高浮雕银饰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银饰变黑如何恢复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