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源泉就是创新,创新是我们人类发展的主题。关于如何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有一条明确地表述:“对中小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意识的教育培养,是推进现代学校数学艺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应该直接切实体现在推进数学教育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把自身的创新意识树立好,这样才能把具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培养出来。在转变教学观念时,改进教学方法是我们首要任务,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废弃“灌输式”、“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打破教学原有的“复习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全课总结”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提倡“实践操作、探究、讨论、交流、发现”等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每一个学生在新授课都是有疑问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些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地挖掘和运用教材当中的一些创造性元素,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提出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去研究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再引导小组学生去探索所有的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创造”者。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结合生活情境出示一道工程问题:工人们修路,如果甲队单独修路需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单独修路要15天修完。那么两队同时修,他们几天能完成?学生在读题审题之后发现了问题“没有这条路的长度怎么求呀?”这正是新知的增长点,也是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策略、自主创新的时机。这时我适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使学生在自己“獨创出试数”后让学生尝试解答。看看又发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计算,发现他们的最后答案都是6天,这时问题产生了:为什么这道题的最后答案是6天呢?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新知识要解决的关键。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能够自然而然的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索,从而发现了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结构特征,而且也明白了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问题两者的转化关系,把前人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索又“发现创造”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创新机会
有了创新的动机还必须有创新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有效合理的活动,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把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所需要知识的整个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整个过程,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1、动手操作活动。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操作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在才操作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自制梯形的样板,由于学生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的经验,所以学生通过剪、拼、移等活动,自己可以动手去寻找和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新颖的剪拼方法。再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叠制长方体模型,再把它打开摊平,再折起来,学生就在这“摊平——折起”的反复操作中发现了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讨论交流活动。创新有时被认为是一种小组性活动,而这种小组讨论为这种创新的意识培养提供了适宜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集体学习、充分交往、相互协调合作等气氛中,沟通知识和信息、拓宽眼界、开阔思路。例如,在学习分数化成小数一节时,在学生对 、 、 、 、 、 ......等分数进行计算后,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针对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他们有无规律等,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规律,总结概括,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3、联系实际活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学习比例尺一课时,要求学生绘制出每人住家到学校的示意图,绘制出学校平面示意图等,学完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的家俱、家电形状及摆放位置,并动手制作出模型,把家“搬”到学校,让老师看看,再让学生观察父母摆放家具的位置是否合理,你如何摆放最省空间等等。学生对这些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设计非常合理,而且也显示出不问层次学生的创新,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鼓励求异,增强创新意识
心理实验表明:当学生体验到成功之后,学生下一次便会有更多的激情、力量去完成下一次的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给与学生的学习热情、独到的思维方法鼓励,使学生时刻都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如在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时,我总是鼓励大家:认真想想这道题有几种解法,你能想到几种,看谁最棒,谁能摘取今天的智慧之星......在遇到动手操作的问题时(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鼓励大家:把这个梯形要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怎么剪拼?小组合作,看看哪组方法更多,更有新意......在老师的鼓励下有的组使用割补、拼合或分解的方法,寻找出十余种推导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总之,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看作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我们应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条件,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真正的得到培养和发展。
作者简介:雷航,(1990.5-),男,汉族,北京市人,北京市通州区第四中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