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润霞
【关键词】课本素材;时代;高考;辩证思维
在高中三个年级有关学生写作议论文学情抽样调查中,“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这项的调查结果显示,“缺少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缺素材”。怎样同时解决语言表达和积累运用素材的问题?最方便的方法是从课本取材,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累作文素材,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配合模式和技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
最常见的积累素材的角度有四类:形象、名言、事例、主题思想。但是,课本中的素材普遍陈旧,就像阅卷老师说的,学生把司马迁、爱迪生等素材用得已经见之无味了,如何让课本旧素材与新时代及高考同频共振?我认为可以进行三种结合模式:课本素材运用与时代同行,课本素材运用与高考同行,课本素材运用与辩证思维相结合。
“课本素材运用与时代同行”是模式之一,包括三方面,具体指与新时代精神或热点词相结合,与新时代素材运用相结合,与青年自身相结合。我主要从形象的角度来说明三结合的运用,当然形象的运用离不开名句和事例。
例如,杜甫的诗句与事例,从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角度,可以提炼出论题“家国情怀”;与新时代素材运用相结合,可以从爱家的角度,选择习近平主席的一封家书和在春节团拜会上叮嘱的“三个不要”;从爱国的角度,可以结合科学家钟扬的事迹;从爱民的角度,可以结合张玉滚的事迹;与青年自身相结合,可以参看文章《新时代大国青年的家国情怀》,然后谈谈青年人的做法。再比如,《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形象,与时代精神“奋斗”相吻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形象,与时代热点词“民族脊梁”相吻合,《苏武传》中的苏武与时代热点词“大我”相吻合,如此这样就提取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论题。
提炼出论题,素材梳理出来,接下来就是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议论文的段落写法,初学者普通的结构模式可以是:段落观点+阐释句+材料+分析。在这个结构中,每一部分都有技法,提炼段落观点句的方法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入手;阐释句的种类一般有关键词阐释法,对比阐释法,比喻阐释法,名言诗句阐释法;材料的引述需简洁生动;分析材料有假设排比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喻分析法等;这些技法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慢慢从有意识地运用到无意识地驾驭自如。
例如:凌云健笔意纵横--引用诗文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诗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下面我们可以仿照范文结构(此处省略范文),从爱国的角度运用素材,书写家国情怀。
要求:仿结构 引文本(杜甫的诗句) 跟时代(青年自身实际)
角度:爱国 字数:150字左右。
写完小组交流展示,同学评价。
学生范文:家国情怀是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面对疮痍的土地时,瞻仰蜀相的祠堂时,投奔肃宗的行在时,是使命感使得杜甫写下那一行行感天动地的文字。杜甫囚禁于长安,泣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寓居草堂,感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国,为了心中的使命,他以笔为矛;为江山,为了神圣的家国情怀,他奋笔疾书。他难道不值得敬仰吗?
“课本素材运用与高考同行”是模式之二。寫作训练不能脱离高考,研究2001年到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主题话题类别,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分为六类:国家与个人,自己与他人,学生成长所需的品质,传统文化,教育类、人与自然。这样把课文素材按照六类素材整理,和高考接轨,并配合相应的模拟作文试题练习运用,做到有的放矢。
“课本素材运用与辩证思维相结合”是模式之三。运用全面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写作议论文片段。全面的观点分为两方面,一分为二和多角度、多方面地看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地看问题主要表现在分论点的多角度设置,一分为二指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事物都有好坏、优劣、高下等两面性。如:万里长城的修建,虽然抵御了外敌,却也因此失了民心,失了声誉,也就是拆了意志的东墙补了物质的西墙罢了。结尾部分总结,比如“平凡是……而不是平庸”“执着是……而不是偏执”等等。发展的观点指由原因(条件)到结果、现在到未来、短暂变永恒、量变到质变、对立变统一、统一变对立、偶然变必然、必然变偶然之类等等。比如对一件事预见它的未来,联系的观点是联想到与A事物在横向上有相关、相似、相对(相反)联系的B事物。比如个体与群体、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次要与主要之类等等。
在议论文段落的模式和技法指导下,把课本素材与时代同行,与高考同行,与辩证思维相结合,既积累了新旧素材,又学会了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使作品有了时代的价值,这就是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