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创客,乘风破浪

2021-11-20 23:33梁伟
中华儿女 2021年20期
关键词:苏青

梁伟

一个人或许选择不了自己的出生环境,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他,在贫苦的生活环境中顽强成长。经历过痛苦、孤独与无助,也收获更多的爱与鼓励。从一个被众人帮助的青年创业者到为众多青年创业者插上“翅膀”的创业导师,这一路,他仅仅用了七年。

他,就是“包子哥”刘伯敏,南京苏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刘伯敏就是这样的人,经历生活磨难后,心中依旧有激情,有目标,有梦想。他说,“如果一辈子的目标过于遥远,可以为每个人生阶段设定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去奋进,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内心有目标,身体就会前行,未来就会走得更远”。

放牛娃的春天

1988年,刘伯敏出生于甘肃陇西县福星镇一个山村。母亲是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里的韭菜、洋葱和土豆就是一家人不变的吃食。父亲是一名代课老师,没有编制,每月仅仅300元代课费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在刘伯敏记忆中,父亲是坚韧的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虽然每天去学校要走一个多钟头,但无论刮风下雨,父亲从未迟到过。那时候父亲最大愿望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刘伯敏或许就是那一刻最迫切想走出去的孩子。

“父亲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我更是严厉。无论做人做事,必须要有规矩。儿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民教师,但要有编制。”刘伯敏说。

因为家庭条件艰苦,刘伯敏比同龄孩子成熟很多,对金钱的渴望也更加急切些。从小就帮家里放牛,读初中时,他会在闲暇时间做些小生意,过年卖花炮,赶集卖水果,挣点钱补贴家用,从而减轻父母经济压力。高中时,听说三叔在内蒙古做焊工,收入颇丰,刘伯敏产生学技术的念头。那个暑假,踏上开往内蒙古的列车,他不知道未来的路到底会怎么样,该如何才能走下去,有些许害怕与无助。但是刘伯敏又默默告诉自己,只要努力,一切都会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电焊工作极具特殊性,如果技术不熟练,可能会带来很多意外的伤害。倘若对于弧光不加以保护,会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倘若不戴完整的手套移动刚焊接的部件,会灼伤手;甚至不加保护的焊渣敲打都会伤人……

刘伯敏说:“没学历,没文凭,只有满腔热血,我什么也不怕。因为年少,因为不服输,我想证明自己,别人能做的工作,我也可以做到!”

电焊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技术来自经验的积累。刘伯敏身上有好几处烫伤伤疤,都是在刚接触焊接的时候留下的。刚开始对焊接不了解,流程不熟悉,在焊接的时候,温度很高的铁水时不时飞溅到他身上。带着伤继续苦练,刘伯敏学会了电焊,这门技術即使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他依然熟练掌握。在那个阶段,每个暑假跟着叔叔去外地打工攒学费。巨大的工作量直接导致了刘伯敏第一次高考失利。

高考失败让刘伯敏收拾好行囊,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工作艰苦,哪怕是按时按量地完成了工作,也常常遭到包工头训斥。刘伯敏感到委屈,认为是自己“农民工”的身份,才会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歧视。他认识到,能够帮助自己真正走出这层峦叠嶂大山的唯一途径,只有学习。他要真正地走出去!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就是读一所本科院校。

在征得父母同意之后,在好心老师帮助下,他在高三学生已经开学一个月之后,回到梦想中的课堂。经过一年努力,刘伯敏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无奈英语基础过于薄弱,和本科院校擦肩而过。沮丧之中,家里有亲戚来劝慰,“不读书也好,继续做电焊,收入也不错,用不上两年,家里就能盖新房”。老师也来劝他,“读不了本科,读个大专也成,凭你的能力,绝对不会被一个证书束缚”。但是在那一刻,刘伯敏有些倔强,他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看着父亲染霜的头发,母亲紧锁的眉头,刘伯敏压力很大,甚至感觉到精神的煎熬,他知道自己只能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有希望,只有坚持,才能改变命运,这或许就是他最后的机会。最终,经过又一年努力,他考上南京工程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刘伯敏出奇的平静,仿佛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5000块钱学费,当时对他的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放暑假的时候,他跟着叔叔去工地上烧电焊,一个月挣了2000块钱。剩下3000块钱是村里父老乡亲十块二十块给凑齐的。“就是靠着这5000块钱,我迈出了去南京发展的第一步。”

我们的青春海阔天空

2010年8月底,刘伯敏坐上开往南京的火车,整整一天一夜。刚下火车,他就被热“晕”了。他戏言,人生二十来年,从未经历过如此炎热的天气。虽然身体有些不舒服,但是精神却极度兴奋,尤其是从火车上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坐上“小火车”后,更是感到新奇不已。数月后,他才知道,那不是小火车,而是地铁。

初到南京的刘伯敏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上过网。或许那时的他根本不敢想象会在这么大的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他想的还是毕业后回到陇西,努力考个公务员,或者做一名有编制的老师。

交完学费和住宿费后,刘伯敏身上只剩下50块钱,那时候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挣钱,不再向父母伸手。曾经的磨炼让初入大学的刘伯敏比其他同学更能吃苦,空余时间几乎都被兼职占满了。舍友起床的时候,他已经在食堂开始兼职,舍友午休的时候,他在发传单,舍友睡觉的时候,刚完成奶茶店工作的他还没有回宿舍。大家都在感叹刘伯敏的辛苦时,他却笑着说:“这和电焊的工作相比,已经是无与伦比的轻松。”

忙忙碌碌的校园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刘伯敏有些困惑,“家人乡亲供我来读大学,难道只是为了端盘子洗碗吗”?恰逢此时,某新品牌饮料公司举办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要求参赛团队帮他们设计营销方案,然后实战营销。大学专业学的正是市场营销,又有着丰富兼职经历的刘伯敏瞬间看见了希望。

刘伯敏与十多位同班同学组团参赛。因为没有经验,大家合力做出来的项目策划书“惨不忍睹”,只能靠实战营销去反转。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比赛居然持续了整整一年时间,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决赛,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广州,非常辛苦,还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大笔的花销让早先存了点钱的刘伯敏入不敷出,为了将比赛进行到底,犹豫许久的他还是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父亲往我卡里打了一万块钱,不知道这些钱他是怎么筹来的,他就让我好好闯,说反正家里已经一穷二白,就算闯得不好,最差也就这样了。”刘伯敏说。这是他上大学后唯一一次向家里要钱,或许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向家里要钱。在之后他的宣讲中,提到过这段经历,“自己选的路,就算是跪着,也要走得漂漂亮亮的,这背水一战,只能赢”!

为了在实战营销中取得好成绩,他和团队成员发动了周边一切人脉和资源。天热,饮料是大众都需要的。他们从市场需求出发做了一套营销方案,先打开校园里的学生市场。

一边在校园里做零售,一边在学校的论坛里发起团购。当时,新生都会点击学校论坛,正值军训期间,饮料消耗大,销售量马上飙升。他们还走进苏宁广场,在繁华地带销售饮料。

“那一年过得很辛苦,总是满街跑,碰壁很多次,便利店、超市、公司……卖东西真的不是容易事。”刘伯敏说,“但也非常有意思,因为参加比赛,不仅要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更要在实践中提高团队协作、谈判沟通等综合能力,对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就业竞争力,非常有帮助”。

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刘伯敏团队的销售额登上榜首,最终在强手如云的创业大赛中荣获亚军,并得到大赛提供的创业奖金20万元。在大赛颁奖典礼上,刘伯敏代表团队上台发言。“我说的话别人听不太清楚,就越来越紧张。灯光打在身上,忽然两眼发黑,什么也看不见,腿也抖得不行。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练好普通话,在越来越多的人面前,更好地展示自己。”

20万元放在眼前,刘伯敏有些犹豫。团队里有人提议按人头分钱,也有人提出拿出一些犒劳大家。思考许久之后,刘伯敏说,“花掉也就没了,不如拿来创办公司”。这个想法不仅得到成员们支持,还得到学校方面帮助。最终,他们将其中5万元捐献给西北山区的希望小学,剩下15万创办了人生第一家公司,团队其他同学也正式入职,公司业务是面向大学生和企业的培训以及服装租赁。大二下学期,刘伯敏的身份就已经是公司总经理。

成功的“江宁合伙人”

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全国热映,影片中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故事,让刘伯敏和他的兄弟们感到热血沸腾。“我们当时热泪盈眶,入戏太深,不能自拔!我们决定要做‘江宁合伙人,把江宁这些初创期的青年团聚起来,一起出去谈业务也有气势,打包谈判更有说服力。”刘伯敏笑着说。

这一年,刘伯敏在为公司寻找新项目和投资人时,偶然结识了南京包子铺的创始人。该品牌因为缺乏体系建设和宣传营销,再加上江浙一带包子行业竞争激烈,已经在竞争中有些落伍。这位创始人被刘伯敏的经历所打动,聘请他担任公司总经理,那时候的他还只是一名大三学生。经过市场调研,刘伯敏将目标客户瞄准都市年轻人。他对包子铺进行了互联网改造。一方面进行网络营销,公司陆续有了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APP。“我们开发了手机终端,年轻人可以用手机下单支付。我们通过最近的门店送货上门,来不及吃早饭的,也可以预订到单位。”另一方面建设中央厨房、成立蔬菜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强对食材的控制,保证对各个销售网点的供应链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与品质控制。关于店铺选址,刘伯敏在微信中开放平台,顾客可在平台中提供建议,刘伯敏带领人员考察,一旦决定开店,提供线索者可以获得数千元奖励。

接手两年多,刘伯敏让包子铺从起初20家门店发展到260家,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到这个年轻敢干的甘肃小伙,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包子哥”,刘伯敏也喜欢这个称呼,因为“接地气儿”。

当公司一切走上正轨之后,刘伯敏选擇了离开,团队需要他,他要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他希望全身心投入到“江宁合伙人”的事业中,从创业者转身成为服务创业的人,他的目标就是帮助更多青年正确创业,为青年创业插上翅膀。在共青团南京市江宁区委协助下,江宁高新区为他们提供1500平米办公场所,十多家企业聚集在此办公,这就是最初的孵化器。作为“江宁合伙人”青年创业者联盟会长,刘伯敏立志打造全周期企业办公服务商,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的共享办公业务,还提供“企业办公咨询专家”系列服务,服务内容涵盖选址、定制装修、智慧办公、高效空间、企业服务、投融资对接……

2018年,在共青团江苏省委指导下,“江宁合伙人”提升格局,目标服务全省青年,升级改造为“苏青合伙人”,苏青合伙人也成为江苏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的品牌项目。刘伯敏于同年成立苏青科技有限公司,承接苏青合伙人项目落地运营。

在团省委推动和支持下,苏青合伙人成为青年创业者身边不占股份的合伙人,通过空间服务、社群建设、资源对接、政策指导、创客培训、融资服务等内容,构建园区青创服务链。现国内外已建立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综合性功能园区等不同类型的31个创业基地(三个海外离岸孵化器),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这些年,刘伯敏的事业越做越大,但家乡人似乎还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想起当初乡亲们为自己筹集学费的场景,他决定拾起旧业,带领更多基层青年和乡亲们走上致富路。苏青投资了食品加工企业江苏包子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蒸出妈妈的味道”。短短三年时间,“包子哥”门店已有150多家。品牌落到南京诸多小区、菜场门口,成为亲民的早餐品牌,也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条道路。

“这样一个品牌的诞生,为很多从基层创业,特别是愿意服务基层的青年,插上梦想的翅膀,也帮助了很多家乡的亲戚朋友,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同时促使‘包子哥品牌发展,一举多得。”刘伯敏说。

苏青合伙人走向国际化

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作为青年企业家代表之一,刘伯敏的创业项目获得很多人称赞。

一年后,受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俄罗斯青年联盟邀请,刘伯敏担任创业导师并任团长,带队远赴俄罗斯乌法进行友好交流,作为“一带一路”丝路使者,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我在乌法见证了中俄青年的友谊。”刘伯敏说,“虽然交流有语言障碍,但是我是有目标的,我希望将中国青年的创业模式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为国外青年也有创业意愿,完全可以合作”。

果不其然,一个对创业颇有兴趣的俄罗斯青年找到刘伯敏进行交流。俩人用手机翻译软件沟通了许久,这个俄罗斯青年最终成为刘伯敏的合作伙伴。当年7月,“江宁合伙人”与俄罗斯联邦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有关方面共建的合伙人众创空间正式落户乌法,代表了新时代青年创业管理模式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融合,也拉开江宁合伙人迈向国际化的序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出行不下15次,我们中国青年一直都是自信而有魅力的,希望外国友人通过我们了解中国,知道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刘伯敏说。

2018年8月24日,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交流项目基地(南京)在南京建邺人才服务大厦揭牌成立,这是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交流项目的成果之一,为兩国青年跨国创业提供更多资源和政策扶持。

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交流项目是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支持,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与俄罗斯青年联盟共同主办,两国相关青年机构和大学具体承办的创新型青年人文交流项目。作为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交流项目基地南京负责人,刘伯敏表示:“作为一个国际创新创业平台,将为俄罗斯创业项目落户南京苏青创业园提供免费工作场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两国青年来南京成长发展。”

在南京十一年,刘伯敏每天都在成长。他说,南京是一所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也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城市,让他这个曾经的“放牛娃”有了华丽转身。在这片土地上,他有了事业,这一切是当初来到南京时不敢想像的,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父亲也在去年成为一名有编制的人民教师。

对于未来,刘伯敏许下承诺,希望能实现“百城合伙人”梦想。他希望在100个城市建立100个合伙人项目,服务1万家企业,帮助10万名创业者,为全国各地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让更多普通创业者共享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苏青
我认识的武汉防疫一线网格员
听苏青口无遮拦
听苏青口无遮拦
“抠门”老公大方爱
平安夜
藏在俄罗斯套娃里的爱
一代才女苏青的悲剧人生
寻访苏青故居
张爱玲和苏青
水墨白描看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