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城市老旧社区全龄户外康体空间营造探索

2021-11-20 16:05陈丽丽朱彤孙新旺
设计 2021年21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陈丽丽 朱彤 孙新旺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城市老旧社区 全龄 户外康体 空间营造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 。特别是在卫生公共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健康”话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健康的决定因素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外部因素,其中环境在塑造个人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 。而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居民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但是,现在城市建成区内存在着大批配套设施不足、植物景观缺乏、停车位数量不够、人车混行、场地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的居住社区,阻碍了城市健康社区的营造和居民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将以南京市傅厚岗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城市老旧社区全龄户外康体空间的营造策略,为此类社区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一、研究背景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超出人们预想,不仅对人们的生产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限制了人們的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出行被限制的情况下,社区户外空间成为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活动场所。此时社区的活动场所除了要承担传达地方文化价值等使命,还需要提升基本的户外活动空间吸引力,引导居民就近进行户外康体活动。而城市内的老旧社区往往由于早期的规划设计与现下的实际需求无法匹配,导致社区户外空间吸引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就近满足居民的康体需求。文章基于此,对城市老旧社区全龄户外康体空间的营造进行探索,为构建健康社区提供支撑。

二、城市老旧社区及全龄户外康体空间概述

(一)城市老旧社区

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系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3] 。国内社区的概念最初是在1933年翻译而来,费孝通将其定义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学者们普遍认为: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域内,在不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文化下产生的,以居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组织体系[4] 。而老旧社区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拥有时间维度的概念,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社区在未来都会成为我们所说的老旧社区,这是相对的,也是必然的。

本文所指的城市老旧社区系指位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通常存在房龄较老、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等问题的居住片区。

(二)全龄户外康体空间

全龄户外康体空间是指供各个年龄层进行康体活动,对使用者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的户外公共空间类型。其中康体活动是指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身体运动、脑力活动等,促使人们保持身心健康[5] 。

康体目标的实现可以是通过主动参与康体活动的方式,例如居民主动参与户外活动等;也可以是被动地受康体环境的影响,例如居民被动受环境康体植物的影响。

(三)城市老旧社区面临的问题

1.公共空间局促:公共空间包括公共活动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公共植物空间等。早期城市老旧社区规划设计水平有限,对场地长远发展考虑并不全面,加上人口爆发式增长,导致了社区公共空间较为局促,存在活动场地偏小、交通拥挤、绿地缺少等问题,也没有较多剩余空间去营造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环境。此外,由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很多公共空间也存在着被私人占有或者闲置荒废的现象。

2.配套设施不足:城市老旧社区投入使用年限一般较长,社区内的活动设施往往损坏较为严重或更新较慢,并且缺乏一定的互动性与创新性,无法成功吸引居民到户外进行康体活动;此外,随着居民汽车拥有量逐步增加,在有限的路面空间内,人与车难免产生了矛盾——人车混行、随意停车等,影响社区环境治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易造成居民焦虑情绪;最后,其他活动需求经常侵占绿地空间,加上后期植物养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社区绿地量少质差,环境质量下降,居民观赏能动性较弱。

3.居民参与感弱: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区公共空间的衰败、社区管理组织能力的有限等问题导致了居民对于参与社区活动缺乏一定的积极性,整体凝聚力、归属感较弱。此外,现在许多此类型社区特色不明显,千篇一律,缺乏独有的内涵与特质,缺少社区共识。

4.关注角度片面: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大多数社区等地方部门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改造方式大多为针灸式的逐点改造,整体上往往欠缺思考,缺乏体系化的研究和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和方法,无法满足各类居民所有活动需求。

此外,部分城市老旧社区改造往往只注重某单一群体的使用需求,其中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对于全龄友好型健康社区营造的考虑往往较少,无法做到所有社区居民真正平等享受社区环境与服务,也与社区规划与治理的人文情怀与包容性原则相悖。

(四)城市老旧社区全龄户外康体空间营造策略

1.整合空间,局部介入:通过二次规划设计整合城市老旧社区内存在的碎片化空间,高效利用空间,打造各类小微空间,充分挖掘社区存量空间,以供居民日常活动使用。此外,在二次规划设计整合使用的过程中,需加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性,包括与周边建筑、绿地、交通等。针对城市老旧社区现有的公共空间,从居民康体活动需求出发,采用局部介入的手段,增改互动性与吸引力较强的活动设施及兼顾康体效益与美观度的植物景观,为场地注入活力,充分利用有限空间。

2.灵活共享,场景多元:共享即分享,指与其他人共同拥有某件物品或者某种信息的使用权。以共享为核心的闲置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可以为城镇社区的发展带来契机,其中闲置资源包括有形的实物资源也包括无形的时间、空间和技能等[6] 。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居民改造意愿与需求,以此为依据,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空间,结合社区本身特点,以灵活弹性的方式协调居民的各种使用需求,强调互动性与创新性,打造多元化的共享空间,满足居民各类需求。

3.共建共治,多方参与: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真正主人,对社区问题最为了解,且其日常生活与社区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应该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去[7] 。提倡居民共建共治社区,鼓励多方参与,通过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居民凝聚力,建立起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4.整体规划,构建体系:立足大局,关注使用群体与环境之间的种种关联,从整体上提升社区户外空间价值。设点成线,以线构网,横向构建交通、活动空间、植物等多层级网络体系;纵向考虑时间维度,弹性处理协调各类需求。

三、实践案例:南京市傅厚岗社区

(一)场地概况

傅厚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两侧,东至百子亭,跨中央路,西到湖北路。原本是一岗阜,明代府军后卫队驻在高岗上,人称府军后卫岗,后改称傅厚岗。民国时期,傅厚岗地区被列为民国《首都计划》中重要的行政区,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傅厚岗内的大量历史保护建筑,包括民国外交部、立法院、李宗仁公馆、八路军驻京办事处、吴贻芳公馆等民国建筑23处。

本文研究范围为中央路以西、傅厚岗以北、青云巷北段以南、青云巷西段以东,面积约为6.5公顷。研究范围内建筑以居住功能为主,有少量商业建筑、行政建筑以及历史遗迹,建筑高度大多小于24米。其中道路均为水泥路面,包括傅厚岗路、青云巷、高云岭路等居住区内部支路(4-6米),以及较为密集的巷路(2-3米)。场地内部现存绿地较少,质量较差。场地周边有少量大型绿地,但是步行距离较远,不易到达。场地内集中活动空间较少且设施缺乏或破坏,多为自发聚集而形成的活动场地。(见图1、2)

(二)场地概况

1.目标定位:从周边各年龄层服务人群康体需求出发,打造健康社区为目标,以美观、生态、健康、包容为原则,增设社区会客厅、儿童活动场地,改造健身场地、老年活动角等点状节点,以及交通、建筑立面等线性节点,“设点、连线、汇网”,打造社区全龄户外康体空间网络体系,为城市老旧社区注入新活力,营造健康社区。(见图3)

2.整体改造思路:宏观上“以民为本”,加强与居民群众的沟通;中观上注重有机更新,整体加强区域空间资源整合[8] ,构建社区交通网络、社区活动网络、社区植物网络,共同营建社区全龄户外康体友好空间体系;微观把握细节,根据研究现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改造老旧场地等,提升整体居住环境质量,增加社区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3.解决策略

(1)提倡共享时间

①分时段使用停车位: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社区内停车位经常供不应求,经常出现占用其他功能空间的情况。调查观察发现,社区停车位使用时间大多集中在夜晚,白天停车位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居民活动规律则恰恰相反,以在白天居多。可根据这一使用规律分时段利用停车位空间,白天用作活动场地,夜间用作停车位,弹性、高效利用停车空间。

②分时段划分路权:路权是指交通者进行交通的权利,可以分为上路行驶权、通行权、先行权、占用权。其中先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交通法规的规定所享有的优先使用道路的权利[9] 。人流与车流的混行是社区交通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因此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分道,局部设置专用道路,如局部的步行专用路、自行车专用路、健身步道等[10] ,可以有效保障居民出行安全。基于社区交通空间有限,且观察发现社区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出行具有潮汐規律——上下班时间内社区主要进出道路机动车车流往往较大,其余时间则行人相对较多,可以设置潮汐车道,倡导在不同时间段保障某种主要出行方式的先行权,例如在上下班时间保障机动车的先行权,借助滑轨装置,将其行驶路面加宽。

交通弹性除了时间弹性,还包括空间弹性、方式弹性、路径弹性[10] 。在城市老旧社区有限的交通空间内,针对不同路段的车流量、地理位置、居民出行时空特征等可以结合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具有弹性交通网络体系,使社区交通可以灵活应对各类情况。(见图4)

(2)增添弹性设施

①集配式装置:社区内设施大多固定在场地内,由于本身空间有限,其内容也被局限,较为单一。集配式装置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以一个“格子”为一个单元,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可以任意组合。顶部局部采用彩色透明亚克力板,增强单元内部自然光照;底部加装万向轮,方便移动。单元格内部装置也采用拼装式,可以根据需求替换内容、任意搭配。

②轨道装置:在墙面或地面开槽,将其作为滑轨,并将休憩设施、种植容器等与其结合,通过滑动改变位置来弹性应对各种空间需求。例如休憩座椅可以结合轨道装置与折叠装置,根据使用者人数、使用需求等,随意组合搭配,折叠收放。在狭窄空间内,布置滑轨垂直式种植盒,增加绿量;在活动场地边界,布置滑轨种植盒,使场地开口方式灵活多变。(图5)

(3)鼓励全员参与

①社群组建:社区内社群组建,可以将社区内分散的居民集合起来,鼓励居民参与社群活动,引导居民到户外公共空间内进行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这种组织管理方式可以改变个体力量的局限,容易形成“公共议题”,能更加有效地表达社区的公共利益。此外,社群组建能够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组织与社区互动发展的有机结合。社群参与公共空间的生产也要更具灵活性和延展性,居民的权利意识也更为增强[11] 。

社区内社群内容可以由居民自下而上地形成或者社区管理者统一组织,依据主题内容也可分为环保类、植物类、才艺类、生活类、互助类等。

环保主题社群的组建便于在社区内部开展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如旧物交换、垃圾分类、废弃物二次利用、绿色出行等,维护社区环境的同时,利于培养居民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生活主题社群可以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各类如文艺汇演、运动比赛等活动,倡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增强归属感,借助科技手段鼓励居民健身运动,丰富居民日常生活;植物主题社群以举办植物相关活动为主,如社区农园、蔬菜集市、植物科普、植物认养等,提升居民参与感,分担社区植物养护内容,多方合作,共同维护。

②文脉延续:每个场地都有各自的历史文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可以通过查阅当地历史资料和访谈居民等途径,充分了解场地特性;利用场地本身所有的历史属性或当地居民共同拥有的生活记忆等特性,以展览、宣传等途径,对相关历史内容进行保护和挖掘[12] 。打造具有标志性与地域性的特色空间内容,增强居民归属感,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户外集体活动。

该场地本身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中以民国历史最胜,在设计过程中,提取相应元素,运用色彩、材质、纹样等形式融于场地设计中;或借助构筑物等形式较为直接地展示文化元素,打造场地文化特色,增强居民场地归属感。(图6)

(4)营造康养绿化

①形式多样:植物本身拥有丰富的色彩、质感与形态,在社区内的不同场景中有针对性地配置植物景观,烘托场景氛围,避免同质化。植物种植的方式可以突破二维空间,引导建设阳台绿化、普及屋顶绿化和平台绿化,结合地面绿化构造三维绿化空间[13] ,以点线面的形式穿插在各个居民生活场景内,增加绿量和植物景观的可赏性,多种形式相互搭配组合。

②康体植物:选择植物的时候以高功效为宜,其中高功效植物是指在生态效益方面表现突出的植物,如挥发性有机物、滞尘降噪、净化空气等,对人健康有益,且观赏价值高[14] 。如下层植物可以选择非洲茉莉,中层植物选择紫薇,上层植物选择香樟。其中非洲茉莉可以杀菌抑菌、安神助眠;紫薇有驱赶蚊虫的功能,开出的花朵以粉、紫、白色为主,清爽宁静,让人平静放松;香樟有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植物的选择同时也要满足适地适树、生态等原则。(图7)

4.节点设计

(1)社区会客厅:该节点位于傅厚岗社区东侧主入口附近,四周建筑围合,空间呈内聚型,整体氛围偏安静。该场地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但是整体利用率较低。现状放置了一组智能垃圾箱和一个种植池,种植池内植物损坏严重,周边杂乱停放了电动车、自行车、汽车等,是社区内为数不多面积较大的空间。

邻里空间是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内容,打造宜人舒适的邻里空间,充当社区“会客厅”,将环装道路改为C字形道路,加宽路面,在满足基本通行需求的前提下,节约交通空间,增加更多停留与活动机会;统一在场地边界规划车棚,移除格栅,弱化边界;在场地内增设圆亭和休憩座椅,为居民提供休憩交流空间;沿着场地边界在种植池边界放置晾衣杆,颜色、材质与圆亭统一,增加场地使用功能;增植康体植物,增加绿量,丰富植物景观。(图8)

(2)儿童活动场地:该节点位于青云巷社区内的爱宝贝幼稚园前,现状为一处绿地和宅前小路,綠地内杂草丛生,道路上非机动车随意停放,幼稚园上下学期间人流量较大通行困难且无家长停留等待空间。

模糊绿地与道路边界,铺装一体化处理;采用彩色塑胶地垫,用曲线分割场地,营造活力氛围;设置可休憩树池,种植色彩丰富的植被,也可以种植色彩鲜艳、形状奇特的植物花朵和果实,以此激发儿童对自然植物的兴趣和拓展儿童的认知;统一设置非机动车停放车位。(图9)

(3)健身场地:该节点位于青云巷小学西北侧,一侧以矮墙分界,其余三侧以镂空围栏墙和植物围合,空间相对较为开敞。现状为一处健身设施场地,铺装损坏,场地功能较为单一,使用率低。

把现状铺装改为色彩丰富的塑胶地垫,保障安全的同时,营造场地活力氛围;在场地一侧增添弹性休憩设施,提供交流休憩空间;减少使用率低的器材,保留改造使用率较高的器材;场地边界改为轨道种植箱,可以灵活应对不同使用情况下对场地可达性的要求;舞台空间增加观演座椅,日常也可提供休憩功能;丰富植物种类,增添康体植物。(图10)

(4)老年活动角:该节点位于高云岭路与青云巷北段相交处,地理位置较优越,日常有许多居民聚集在此活动,其中以老年人为主。现存一水泥单臂廊架,破损严重;场地内外边界不清晰,紧邻停车位,有一定安全隐患;休憩设施过少,多为居民自备的休憩桌椅,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场地全硬质化。

场地边界增加种植池,明确边界,种植冠大荫浓的植物,具备一定的遮阴功能;增设多种类型的休憩设施和桌椅组合;留出局部开敞空间,供其按需利用。(图11)

结语

傅厚岗社区全龄户外康体空间营造的受限因素很多,以其为例,从现状问题出发,对城市老旧社区全龄户外康体空间进行研究,旨在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健康社区,增加生活幸福感。健康作为居民生活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探索营建全龄户外康体空间引导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老旧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使社区成为居民生活幸福的载体与情感共鸣的港湾,促进社会健康积极地发展。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
论后疫情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文艺界委员建言“后疫情时代”创作(关注两会)
下好“后疫情时代”的“先手棋”(观察家)
“后疫情时代”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及金融支持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