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城市展园设计中的转译与表达

2021-11-20 23:39高娣
设计 2021年21期
关键词:沧州诗经景观

高娣

关键词:地域文化 城市展园 景观转译 文化表达 沧州园

引言

园林博览会作为园林行业的一种盛会,同时也是各地争相表现和宣传自身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园博会如火如荼地举办不仅促进了各地园林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魅力值,推广各地市的新形象,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各地市的园林博览会也快速发展起来,景观成为展示城市名片的一个重要方式。展园空间的主要表达内容就是城市的历史脉络、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及文化衍生品等相关内容,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内容,利用与人民生活更加贴切的题材给城市展园带来更多的空间吸引力,更有力地展现城市特色[1] 。通过景观的形式能够使游客从城市展园中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情,增强对城市的印象和记忆。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文化内容和风俗习惯逐渐消失,各大城市的景观内容雷同,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很多園林作品缺乏对于城市文化的挖掘和表达,缺少景观意蕴,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且不能让人们积极参与进来,缺少互动体验的过程[2] 。随着人们对精神享受追求的提升,对能够提供放松、休闲的景观空间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景观的文化表达能够带给人们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凸显了城市地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园林博览会可以推动城市再生,带动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将文化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强调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进步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从古至今不断传承的物质与精神集合,体现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民俗风情[3] 。让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转译与表达,是对城市景观空间及城市文化内涵进行提升的有力手段。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手法进行表达显得格外重要。利用科技手段并不意味着对已有手法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搬运,而是要基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挖掘、延伸和再现。让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表达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下,演变为游客喜欢的景观空间[4] 。

二、项目背景

(一)项目概况及区位

第四届(邯郸)园林博览会位于邯郸市复兴区,主城区西侧的西湖公园规划区域。本届博览会以“山水园林情,绿色复兴梦”为主题,力求打造集园林造景、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等活动于一体的特色明显、高水平、高标准的园林博览会。整体目标是因地制宜,以最大化利用为原则,突出以生态绿色复兴为核心,根据场地现状进行设计,打造具有创新设计理念、与新时代新技术相结合的不一样的园博会。

沧州园位于本届园博会展园区的西部,面积为7112平方米,场地北、西、南侧三面被园内水系环绕,东侧和北侧邻近园区主路,北高南低,整体较为平坦。根据场地相对独立的特性及有限的规模,在设计中需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及空间,以达到小中见大、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借助三面环水的有利位置,在场地内合理布置水系,利用良好的空间布局及地域文化内容,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展园空间和丰富多变的体验感。如图1。

(二)沧州文化背景

沧州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沧州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诗词名家、元曲作家等,他们的名篇著作广为后人传颂,铸就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使沧州成为我国文学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而沧州河间是《诗经》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沧州和《诗经》就有着不解之缘,相关的文字及古物颇多。“河间歌诗”被列入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吟诵诗之原典,可以让民族的精神在血脉中流淌,可以让华夏文明撑起人格的脊梁。

毛苌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被后世称为“小毛公”。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诗经失传,汉初,毛亨、毛苌二公,隐居在河间三十里铺(今沧州),完成了伟大的著作《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其文化底蕴就是文雅、重情、人间化,值得现代人传承下去。

(三)历届河北园博会-沧州园分析

河北省园林博览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历届园博会中对于沧州园的设计,都是采用古典园林的布局模式,利用曲折迂回的流线形式来串联起整个空间。通过对当地文化内容的提取,如杂技、武术、运河等元素,在展园空间中利用小品、雕塑的形式进行表达,景观的生机与活力不足,展示的方式也是利用传统的展示牌进行宣传,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不多,如图2。

而在本次(河北第四届-邯郸园博会)沧州园的设计中,则采用新中式的布局模式,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还设置可以线上游览的小程序。同时考虑展后利用等问题,在设计初期就对展园的全周期运营进行着重考虑,以顺应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理念。

三、设计手法与策略

在设计中,通过对相应的文化主题进行提取,利用景观手法进行空间表达,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结合展园的全周期运营过程,对沧州园进行创新性表达,以塑造完整的展园空间环境,如图3。

(一)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

扬·阿斯曼(Assmann)指出“文化记忆是一种制度,存储在象征形式中被外在化、客观化。与听到的语言和看到的手势不同,这些象征形式是稳定的、超越场景限制的,可以从一个场景转到另一个场景,从一个世代传到另一个世代[5] 。文化记忆通过空间互动产生,使城市的地域特色更加凸显;这些文化符号可以让公众在环境互动中产生共鸣,能够增强人们与空间的各种形式的体验交流。

通过地域符号的精确提炼和引人入胜的创新表达,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挖地域文化,巧妙借助景观内容,促进沧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名片的宣传。通过深入发掘与了解地域文化的发源、演变过程,利用清晰的文化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表达城市的地域风情。进而将地域文化内容融入到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

沧州园以诗词文化及场景记忆为蓝本印象,将沧州的“詩经”文化作为线索,提取“诗经”中《风》《雅》的诗句内容,在设计中转译为景观元素,让游客在亭廊迂回里感受诗情画意,在乔灌花草中回味人文遗风,展现“诗情沧州,风雅画境”的美好画卷。展示沧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沧州文化的繁荣昌,如图4。

(二)主题文化的景观表达

城市展园的重要目的就是将城市特色展现出来,主题文化表达是体现参展城市形象的核心,通过对沧州文化历史内容进行提炼、转译,利用空间的组合、排列,营造相应的景观要素,充分表达地域文化的主题内容,使参观者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城市面貌 [6] 。将主题文化进行提炼和创新,形成对地域文化的景观化表达,从而能够让人们获得独特的体验和记忆。

在展园中结合《诗经》的诗句内容,设置“诗经八景”,八景之间以亭廊、水系、植物相互搭配形成了环形景观带,并通过园艺人物雕塑、展示牌、石刻字、浮雕墙、植物等多种景观形式进行转译和表达,加之新时代流行的新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和体验,以景观艺术的手法营造诗经文化场景。通过“在河之州”的框景、“隰有荷华”的意蕴、“绿竹猗猗”的清凉、“颜如舜华”的姿态、“呦呦鹿鸣”的趣味,给游人营造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表现展园优雅的景观空间,如图5。

(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互动式景观可以提升人与景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注重人与环境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平衡人与环境的关系[7] 。从游客的感知出发,探究互动式、沉浸式体验景观的表达,注重在体验过程中实现人景互动。同时寻求新时代下,利用特殊的结构形态和新材料、新技术等进行创新、创意性表达,将展园的文化主题进行转化和抽象表达,营造新颖的文化意境空间,丰富游客的景观体验和感受[8] 。

在中心景区的“风雅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诗经》文化元素相融合,采用全息投影、H5互动、VR虚拟体验等形式,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同时荷华亭利用绿色节能材料,顶部采用太阳能板发电系统,柱身的展示牌采用亚克力板,内置灯带,满足了展示屏的供电需求。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诗经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加丰富了参与者的景观体验,如图6。

(四)展时、展后运营的策划

随着城市展园的快速发展,展会落幕、城市文化交流浪潮过后,展后利用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在设计时忽视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导致城市展园的绿地空间、建筑场所、展品陈设等在展后没有被充分利用,并且不能同时满足展时功能和展后利用的综合需要[9] 。因此需要秉承可持续设计的理念,达成展示、展后协同利用的创新设计观,符合展会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过程。

此次方案中对展园的后期利用进行了规划。中心庭院在撤展之后,可以当成休息连廊来使用,能够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两层的建筑空间可以当作展后培训和学习场所,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及内容。景观亭还可以作为闲时老年人吹拉弹唱的空间场所,满足平时的休闲需求。使城市展园在展后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可持续利用观,如图7。

四、地域文化的景观表达

本届沧州园的整体布局采用新中式的风格作为尝试,展园以“诗情沧州,风雅画境”为主题,利用诗词文化及场景记忆打造“一核串八景”的空间布局,整体以“在水一方”为核心场景,包括诗经文化连廊、风雅阁、美人石、展示体验厅等多个景点,如图8。

(一)展园场景起点

闻君亭的位置设在整个沧州园的最高点,作为展园的起点。以毛亨、毛苌讲述诗经的故事为线索,在一旁放置人物雕塑、唤起人们的记忆,该场景源于河间献王刘德曾在今沧州河间城北设立一处“君子馆”,邀请毛苌前去讲学传诗。利用景观小品的方式来表达“毛诗溯源”的场景内容。“闻君亭”矗立在假山跌水的高处,水声潺潺,仿佛隐隐流淌出毛苌讲学的声音,让人们通过实物和文字描述来体验当时的场景。闻君亭采用中国传统榫卯木结构完成,纯手工、原材料搭建,屋顶利用了一些经过处理的茅草覆盖,可以起到防晒、防水、防雨的作用。切合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设计”的发展战略,如图9。

(二)中心核心景区

沧州园的核心景区为“在水一方”,包括“诗经风雅”连廊、风雅阁建筑、关雎轩、美人石等多个景点,采用阁、轩、亭、廊等多种建筑类型,通过水中央的“美人石”来诠释美好的景观画面,打造情景交融的空间布局。在《诗经·关雎》中有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秦风·蒹葭》中有千古流传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景正是描写了是对心上人的深刻思念,正如立于湖中的“美人石”,远远望去,恰如一个日夜盼着心上人归来的美人一般,很好地诠释了诗中的意境,如图10。

数字媒体技术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增强人景互动体验,利用科学与艺术的相互结合,丰富了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使得景观空间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互动性[10] 。主体建筑利用《诗经》中的“风”、“雅”两篇的内容,取名为“风雅阁”,呼应了沧州园的主题文化理念。在建筑展厅中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如3D全息投影、H5互动等,还设置了拼字游戏、抽签送福等多种有趣的互动内容。结合《诗经》的文化内容,让游客获得更多的体验感,感受《诗经》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图11。

诗经文化连廊由东、西两条长廊组成,将诗经中提到的植物以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打造“诗经百草图”,在墙壁上展示和宣传诗经文化,使诗经文化与景观内容联系在一起,让游客能够真切地感受文化氛围,并宣扬《诗经》的自然生态意识。同时展示了24个与《诗经》内容相关的成语,让游客了解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的展示、VR视觉体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和宣传,展现沧州文化发展的繁荣盛况。

(三)植物场景营造

《诗经》多以植物为题材,在场地中借助了《诗经》中的植物内容,将其运用到景观空间中,再现诗句中的经典内容。走出“风雅阁”来到“绿竹猗猗”小院中,该场景取自《诗经·卫风·淇奥》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诗句,借助竹子挺拔的形态来赞扬君子的高风亮节,寓意着君子之美在于不断的学习积累、修养磨炼后终成大器,是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透过竹林望去,水边矗立着以荷花为灵感创造的标志性建筑物—荷华亭,如图12。

“荷华”指荷花,取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句,利用周边环境打造优雅的空间,来寓意情侣在优美的河边约会的浪漫场景。以荷花形状为灵感打造荷华亭,给人们提供停留和休憩的场所。同时亭子顶板采用太阳能板,收集太阳能并转化利用,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从园外主路上观沧州园,荷华亭矗立于洲岛之上,与水面荷花相呼应,富有自然生态的美好寓意,体现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再现“隰有荷华”印象,如图13。

(四)雕塑小品布置

展园中设置场景雕塑“颜如舜华”,取自《郑风·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诗句。“舜”字,别名木槿,以木槿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营造了以植物为特色的景观空间,丰富了整个展园的植物群落和景观效果,如图14。

“呦呦鹿鸣”描述了喜庆热烈的迎客场面。取自《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句,通过路边的三两只小鹿雕塑,再现热闹非凡的景观场景,营造别有趣味的展园空间,表现沧州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文风情和城市形象,如图15。

结语

古人借诗词书写情愫,以历史积淀风华;今人以园林抒发情怀,借景观再现经典。城市展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能够展现园林的技艺和成果,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形象宣传。本文以城市展园的文化表达、展示和宣传为主要出发点,整体采用新中式的设计手法,以中心环廊和主体建筑为序列展开。景观节点依据诗经文化内容进行景观转译,采用阁、轩、亭、廊等多种建筑类型,加上植物、雕塑等小品,结合场地内的水系打造与诗经文化相关的景观场景。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营造符合时代潮流的互动体验、沉浸式的景观空间,并且考虑到展后利用的运营模式,可以重新激活展园的活力,减少资源浪费,达成后期可持续利用观。

通过地域文化的转译与表达来探讨展园设计合理的表达方式,共同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展园,力求为今后城市展园项目的设计与表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沧州诗经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沧州有海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巧用《诗经》解难题
Feminism in A Story of an Hour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