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实践探析

2021-11-20 10:04李欲伟
参花(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长春市市民文化遗产

摘要: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非遗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成為群众普遍受益、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事业。长春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科学地找好定位,培育和巩固我们的精神家园,依托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彰显出长春的地域特色,推动长春市非遗工作持续、健康地向纵深发展,本文将针对长春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遗保护与传承 地域特色 实践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记忆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同的精神特质和价值理念,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DNA。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非遗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我国非遗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轨道。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到社会、从中老年人到青年学生,非遗逐渐被重视和持续关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群众普遍受益、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事业。我国非遗保护事业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然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地处东北腹地的长春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态势如何?如何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科学地找好定位,围绕着东北亚现代化历史名城建设,培育和巩固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利用和活化我们的珍贵资源,唤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保护非遗的文化自觉;如何依托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彰显出长春的地域特色;如何进一步夯实基础,推动我市非遗工作持续、健康地向纵深发展,探索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途径,这是我们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一、把握机遇,打造展示平台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了多少文明与沧桑。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最多的国家,众多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分布在各地区、各民族,如同绚丽的瑰宝,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民族精神传承、文脉延续的重要象征,更成为人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众多挑战。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融入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现代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是存放在博物馆里的活化石,和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才是其传承的根基。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拓展更多的传承方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宜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了给长春市民群众打造一个全新非遗体验基地,也为非遗技艺及作品提供一个展示展销的平台,长春巴蜀映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交流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作为长春特色文化旅游商业街示范景区,位于长春市东南板块生态旅游核心区位,引进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5人,入驻了“钟氏泥塑”艺术博物馆、萨满部落、长春市妇女草编协会、巴蜀映巷书画院等多个项目,是吉林省首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商街。巴蜀映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交流中心的成立,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走向市场、走进百姓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践证明,在纪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推广非遗成果,反响热烈,事半功倍。近几年,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部署,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借助巴蜀映巷这个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市民群众参与面广,相关的文化活动集中,是让人们亲近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产生文化共鸣的最好平台。然而在活动中找到最佳切入点,彰显我们的地域特色,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市民推广和宣传非遗,从而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仍然是我们要面临的考验。

二、注重创新,彰显地域特色

文化需要创新,文化需要激活,文化需要有点睛之笔。对于非遗保护而言,要在保护非遗生态的前提下实现非遗的创新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坚持传统是根本,不断创新是关键,传统与创新的深入融合,才能让非遗融入时代之中,光彩绽放,焕发勃勃生机。可以说,创新是对非遗的最好的传承。换言之,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推出非遗成果展,以什么样的理念去引领市民群众的欣赏、参与、感动和感悟,让市民群众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育起自信心和认同感,将是一个我们非遗工作者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即文化个性,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人文特质。长春市从1800年建城,历经了200余年的风烟,土著民的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与闯关东的中原移民带来的农耕文明在这块黑土地上相互碰撞、融合、裂变,从而形成了多元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构成了我们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

为了让市民群众分享长春市地域特色鲜明、历史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策划中将进入国家、省、市级名录的非遗项目进行整体构思,设计了图片文字与影像宣传相结合、活态传承与静态展览相结合,现场表演与群众互动相结合,地域特色与民俗相结合的形式,向市民群众立体全景式推出,以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陪伴春城的广大市民群众共同纪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不仅让市民群众大饱眼福,更重要的是通过普及知识,让大家回味过往,守望传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重塑形象,扩大影响范围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目标,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长,并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文化(艺术)馆如何扩大影响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实现公益服务最大化,是时代赋予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2020年纪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中有10个主题非遗展馆、12项手工艺课程体验培训、20家民间手工艺人进行互动体验活动。长春市的优秀非遗表演团队,包括东北大鼓、评剧、赵家古筝、杂技、古琴等逐一亮相,同时商街汇集了30多个非遗项目进行展示,还有15个展览馆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核心,他们大多身负非遗项目的绝活与绝技,纪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为传承人提供了一个传承的舞台和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向社会各界推介非遗项目,从而更好地提升传承人的技艺。

这些形态多样、具有鲜明本土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市民逐渐熟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历史的积淀,正被市民近距离去感受。同时,持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示,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最佳方式和有效举措。通过纪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的市民关注非遗,享用非遗衍生的文创产品,尊重、赞赏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汲取文化力量。

四、夯实基础,延伸推广空间

长春的地理和空间资源,蕴含和积淀了长春人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特质。长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根发芽、伸枝散叶,日益强大。我们深知,尽管长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也是明顯的,长春市非遗保护基础相对薄弱,与先进地区相比,有很大距离,由于我们工作起步比较晚,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即县(市)区的普查工作没有全面展开,各县(市)区资源的分布、数量和种类亟须摸底调查,两级名录体系亟须完善,专业工作人员亟须培训和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塑一座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彰显地域特色、营造社会和谐方面的优势,着力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把长春市建设成现代化文化名城助力,是长春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目标。未来五年是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长春市的非遗保护工作。

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长春市“十四五”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和措施;要重点开展普查工作,建立完备的数据库;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重心转移到保护上来,对有特殊价值且保存完整的传统文化,进行持续性保护;要加强非遗的阵地建设,通过建立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生产性保护”基地;要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建立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机制;要培养一批专业队伍,并吸引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进来;要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弘扬,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

非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留下的珍宝,是凝结先辈汗水和智慧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非遗的推广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未来五年,长春市非遗保护工作将与长春市的旅游产业相融合,与长春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融合,与长春市的传统文化产业融合,与长春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融合,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讲好长春故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群文工作者,我们深感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伴随着各项新政策落地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更要深入研究文化内涵,回归文化传统,同时又要与时俱进、开拓视野、博采众长、创新发展,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光彩四射。

参考文献:

[1]龚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59-60.

[2]周和平.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艺术教育,2018(17):8-12.

(作者简介:李欲伟,女,本科,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英奎)

猜你喜欢
长春市市民文化遗产
登泰山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