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承

2021-11-20 10:04刘红梅
参花(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宝卷河西文化

摘要:河西宝卷在河西走廊地区具有悠久的流传历史和广泛的流传范围,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教化价值。河西地区图书馆对于河西宝卷的保护,不仅要做好宝卷文本的搜集整理,还要在宝卷的数字化保护方面积极探索,有所作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应积极寻求突破点,做到河西宝卷的“活态保护”。

关键词:文旅融合 河西宝卷 保护 传承 地方文献

一、河西宝卷及其价值、保护现状概述

(一)产生、内容及流传

宝卷,是一种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说唱文学,是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的民间吟唱的俗文学,是了解河西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灿烂的河西走廊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重要文化根脉。河西宝卷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后渐趋沉寂,开始走向式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西农村,文化生活匮乏,抄、念宝卷仍然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当时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文字传播,稍有点文化的人都愿意抄写,抄了自己保存或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也会请人抄写,靠它来镇宅辟邪,现在搜集到的大量宝卷手抄本大多属此类;二是宣卷,即“念卷”,农闲时节或节庆假日,被请来的念卷先生端坐于火炕正中位置,面前置一小桌,上面摆好主人家精心制作的糖茶及油炸食品,先生漱口净手后开始朗声念卷,其余人或围火炉、或坐热炕听卷接声。此外,亦有少量的木刻本、石印本流传于世。

(二)分类

河西宝卷所记载的故事,大多都体现出朴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理念和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的教化功能。按其内容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佛教类,如《菩萨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历史故事类,如《昭君宝卷》《康熙宝卷》;神话传说类,如《仙姑宝卷》《天仙配宝卷》;寓言类,如《老鼠宝卷》等。

(三)河西宝卷的价值

1.学术研究价值

河西宝卷所涵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表现手法灵活而多样,具有重要的叙事、音乐、音韵、方言、宗教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河西民间精神,更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是研究河西民俗、民风、民情和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2.社会教化价值

河西宝卷以戏剧故事、神道故事、民间生活琐事为主要内容,通过讲唱文学的形式,达到劝善教化和娱乐的效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宝卷讲唱和方言俗语、风土民情融为一体,特色鲜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传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价值。保护和利用好河西宝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助推“一带一路”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四)河西宝卷的保护现状

2006年,河西宝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西各地相继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在当地流传甚久的河西宝卷,建立起一批河西宝卷传习所,并通过资助和培训传承人等形式,使《河西宝卷》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但是,受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媒体传播的冲击,宝卷的念卷人、听卷人逐步减少乃至传承“断档”。以山丹县为例,无论正式出版还是手抄本的河西宝卷,大多都是喜爱者所收藏和个人欣赏,会念卷的多是农村地区的老人,真正进行的“念卷”活动除文化部门组织的表演性质的之外,几近绝迹。且以市、县为区划整理研究的宝卷交叉重复的较多,而且都是纸质出版物,“活态”保护不到位。

二、图书馆在河西宝卷保护中的作用

(一)宝卷文本的收藏与保护

十几年来,在上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积极组织领导下,在大批文化爱好者的搜集挖掘下,河西宝卷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整理出版了《金张掖宝卷》《酒泉宝卷》《山丹宝卷》《永昌宝卷》《临泽宝卷》等近240部宝卷。为丰富河西地区圖书馆地方文献的馆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宝卷的数字化保护

河西宝卷作为一种说唱艺术有其独特的说唱程式,程式的保护与传承是说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基于以上原因,图书馆在宝卷文本收藏的同时,还应发挥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便利条件,组建成立专门的河西宝卷数据库,利用数字收集储存技术对“河西宝卷”已有的印刷资源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多媒化处理,建立起全面、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对于已出版的宝卷逐一将其系统化、数字化,使其能够展现出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展示优势,构建“河西宝卷”的多媒体系列展示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河西宝卷”实现全方位动态展示、数字化传播,兼顾传承与保护,建立起大众、专业、便捷、高效的数字媒体资源网络发展平台,真正实现借助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1.收集、储存与研究

图书馆要在全面调查发掘的基础之上,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和数字展示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河西宝卷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充分应用各种技术将河西宝卷转换成数字化形态,使河西宝卷得以永久保存,实现河西宝卷的重现、再生和利用。

2.共享、传播与传承

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而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影响下,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极其重大。河西宝卷的数字化具有环保意义、生态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它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再现真实的河西宝卷说唱及其传播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能够与数字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互联互通。另外,还可借助现代新型媒体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河西宝卷传承传播”。笔者调研发现,近年来,众多河西宝卷传承人、爱好者、研究者在坚持按传统方式传承传播河西宝卷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传承传播宝卷的新途径、新方式,积累了不少重要经验。其中利用微博、微信、优酷、快手、美篇、抖音等传播平台,采取录制视频上传播放、文字图片视频混合上传播放、在平台直播等形式展开大力宣传,使河西宝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在众多平台中,以“快手”为平台的直播或录播宣传取得的效果最为显著。如2020年春节前后,河西地区张掖、金昌、武威几市先后有河西宝卷爱好者16人从事直播,近70人从事录播。春节期间每晚直播念唱时在线听众在2000人左右,把传承活动从“热炕头”搬上了“互联网”,在“网上”进行着传承活动,开辟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宝卷文化传承传播的新途径、新方法,既活跃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宝卷文化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其进行欣赏、学习、传承和研究的需求,河西宝卷的影响面也得到极大的扩展。

三、文旅融合为宝卷的保护与传承开拓了新的途径和空间

河西宝卷作为一种长期活跃流传于民间、具有固定“程式化”和顽强生命力的俗文学,对其的保护传承必须注重完整性。可惜由于自身工作性质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图书馆对宝卷的收藏,只起到了文本及音视频保存的作用,远远无法达到“活态保护”的效果。对河西宝卷这样一种极具研究和教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它回归民间,回归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保护传承其文本的同时,也保护传承其念唱程式、习俗及其价值观,使其“活”在民间。

2018年4月文旅合并,融合发展,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文化旅游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也为河西宝卷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河西宝卷“活态”保护开拓了新的途径和空间。

(一)民俗文化旅游节上的重头戏

近年来,各地为发展旅游,积极借助各类传统民俗节日,恢复和兴办了许多民俗文化旅游节,受到广大民众和游客的青睐。仅以张掖市山丹县为例,连续举办了数届的传统民俗节日就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节、四月四大佛寺庙会、六月六中山寺庙会、七月七赐儿山庙会、腊八冬至民俗节……在这些传统民俗节日的活动现场,组织宝卷传承人进行的宝卷念唱展演活动,成为颇受群众欢迎的重头戏。念唱现场,往往围观群众扶老携幼、络绎不绝,传承人轮番念唱,围观者齐声接唱,气氛热烈。更令人欣喜的是,念唱活动也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的关注,不少人主动询问、模仿和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宣教效果。

(二)旅游景点景区中的聚焦点

目前,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逐漸受到游客热捧,一些乡村的旅游景点或乡村民俗记忆馆,正在尝试将宝卷念唱活动嵌入其中,作为一个新的聚焦点来吸引游客的参与与互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张掖市临泽县的丹霞民俗村、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的农耕民俗记忆馆,均有固定的宝卷念唱表演项目。外地游客在体验乡风民俗、游览农村风光的同时,满怀兴致地观看宝卷念唱,了解宝卷相关知识,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旅游文创产品中新的增长点

以宝卷内容为素材的文艺作品创作、延伸产品开发研究正在成为河西旅游文创产品中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如张掖市将《仙姑宝卷》经过创新改造,将其打造成名为《仙姑传奇》的舞台情景剧,以宝卷传承活动为内容的舞台剧《宝卷印象》等,均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还有以宝卷内容为素材的连环画、雕塑、剪纸等旅游产品,也得到了游客的喜爱。这些文创产品的研发、开发,进一步开掘了河西宝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附加值。

四、结语

作为承载河西宝卷文本收藏功能的图书馆,不仅要加强宝卷文本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宝卷的数据化保护方面积极探索,更要在宝卷的“活态”保护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图书馆可以提供宝卷文本的查找、咨询服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普及宣传,可以搭建平台邀请不同地区的传承人进行交流切磋,可以举办宝卷相关资料及产品的展览展示,使河西宝卷这一过去以农村家庭为背景、念唱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更好地进行河西宝卷的保护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方步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2]李亚棋.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承[J].温州大学学报,2016,29(6):88-93.

[3]程国君.论丝路河西宝卷的文化形态、文化特征与文化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16(2):36-41.

[4]任积泉.河西宝卷保护传承的方法探索与启示[OL].中国民俗网,2019-4-19.

(作者简介:刘红梅,女,本科,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培黎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管理)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宝卷河西文化
陇原“寻宝”
——河西宝卷整理的回顾与反思
年味里的“虎文化”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谁远谁近?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