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业军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重庆 402560)
肛周脓肿是由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所致的一种肛周疾病[1]。肛周脓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等有关。肛周脓肿的高发人群为年龄为20 ~40 岁的男性[2]。临床上将肛周脓肿分为特异性肛周脓肿和非特异性肛周脓肿两类。特异性肛周脓肿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肛周脓肿。特异性肛周脓肿的发生与患者感染结核杆菌有关。非特异性肛周脓肿的发生与患者混合感染厌氧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有关[3]。依据肛周脓肿与肛提肌的距离,可将肛周脓肿分为低位肛周脓肿和高位肛周脓肿两类。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是病情较严重的一种肛周脓肿。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具有感染范围大、脓肿位置高等特征[4]。临床上对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多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切开双挂线引流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肛周脓肿的治疗中。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使用切开双挂线引流术对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选取2018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在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进行治疗的68 例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实施切开挂线术的患者设为切开挂线术组(34 例),将其中实施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的患者设为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34 例)。在切开挂线术组患者中,有男24 例,女10 例;其年龄为17 ~63 岁,平均年龄为(39.56±11.69)岁。在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中,有男26 例,女8 例;其年龄为19 ~62 岁,平均年龄为(39.74±11.8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纳入标准:1)患者的病情符合《中国肛肠病学》中有关高位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2)患者的病情经影像学检查被确诊为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3)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增高的情况。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由发生外伤所致的肛周脓肿。2)患者发生特异性感染。3)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4)患者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或精神功能障碍。
使用切开挂线术对切开挂线术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5]:为患者取截石位,对其进行常规麻醉、消毒。在患者存在明显脓肿波动的位置处沿其肛缘做一个长2 cm的放射状手术切口。使用止血钳扩大患者的手术切口,清除其脓腔内的脓液。切开患者的肛门外括约肌浅层至其肛窦,经其肛管直肠环在其齿线处挂橡皮条。术后6 h 内,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切开双挂线引流术对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6]:术前,对患者进行灌肠。为患者取截石位,对其进行常规麻醉、消毒。在患者存在明显脓肿波动的位置处沿其肛缘做一个长2 cm 的放射状手术切口。使用止血钳扩大患者的手术切口,清除其脓腔内的脓液。分离患者的脓腔,刮除其脓腔内的坏腐组织。将双氧水与氯化钠溶液相混合,使用此混合液冲洗患者的脓腔。在患者肛门后侧括约肌上挂橡皮筋,并在橡皮筋上挂虚线对其进行引流。术后6 h 内,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术后切口愈合的时间、住院的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的复发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症状。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肛门失禁、切口感染及急性尿潴留。术后6 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病情的复发情况。
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完全消失,其创口完全愈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基本消失,其创口基本愈合。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有所改善,其创口缩小。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未消失,其创口未愈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术后,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切口愈合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 ;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低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愈合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 s)
表2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愈合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 s)
分组 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分) 切口愈合的时间(d) 住院的时间(d)切开挂线术组(n=34) 3.11±0.51 25.39±1.57 17.36±1.15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n=34) 2.12±0.39 20.83±1.62 13.72±1.28 t 值 3.794 4.979 4.082 P 值 0.028 0.011 0.019
术后,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术后6 个月内,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病情的复发情况
马蹄型肛周脓肿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肛周脓肿。马蹄型肛周脓肿的高发人群为男性。多数患者都是因坐骨直肠窝发生感染形成肛周脓肿后未能及时进行切开引流,导致其因括约肌间隙、肛提肌上间隙及坐骨直肠间隙发生感染而形成复杂的马蹄型肛周脓肿[7]。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可出现发热、全身无力、持续性肛周疼痛、肛周受到压迫时肛周疼痛加重等症状[8]。临床上对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多进行手术治疗。使用挂线术对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进行治疗,可减轻其术后疼痛,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其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促使其较快地康复[9]。随着挂线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不断对挂线术进行改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挂线术包括切开挂线术、切开双挂线引流术、挂药线术及推移皮瓣挂线术等[10]。在本研究中,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术后,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切口愈合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术后6 个月内,切开双挂线引流术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切开挂线术组患者,P<0.05。这说明,使用切开双挂线引流术对高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术后其切口愈合的时间、住院的时间较短,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情的复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