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曼丽,王 栋
(1.周口市中医院药剂科,河南 周口 466000;2.周口市中医院皮肤科,河南 周口 466000)
荨麻疹是由皮肤或黏膜血管渗透性增加、血管扩张等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目前临床认为荨麻疹分为非免疫介导和免疫介导两种。非免疫介导多为肥大细胞直接引起或由患者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引起;免疫介导多由免疫球蛋白E和补体系统介导[1]。在临床上,荨麻疹多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的急性与慢性荨麻疹,在短期痊愈的为急性荨麻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为慢性荨麻疹。该病主要为门诊药物治疗,笔者为了解门诊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药物应用情况,收集了本院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处方各500张并对其药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门诊治疗的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处方各500张。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急性与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物使用构成比、使用频次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参照药品相关说明书及循证医学证据对门诊治疗药方进行分析。
2.1 药物使用构成比 均抽取500张,急性荨麻疹使用频率前三位分别为抗组胺药、抗过敏药及激素类药;慢性荨麻疹使用频率前三位分别为抗组胺药、抗过敏药及外用药,见表1、表2。
表1 治疗荨麻疹药物使用构成比(%)
表2 治疗荨麻疹药物使用类别(n)
2.2 不合理用药 抽取的1000张药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330张,占33.0%,不合理用药主要为主要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联用及中成药的使用。其中二联急性与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联用情况见表3、表4。
表3 急性荨麻疹抗组胺药二联用情况
表4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二联用情况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为接触过敏原,包括食物、药物、吸入性、细菌、真菌等引起。荨麻疹种类多样,诱发的原因各有不同,较为常见的有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2]。正规用药是治疗荨麻疹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最长用的药物为H1/H2受体拮抗剂,对各类荨麻疹均具较好临床效果。对于某些患者上述药物可无明显效果,需联合2种及以上抗组胺类药物或增加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治疗。本研究为了解本院门诊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用药情况,抽取门诊药方1000张,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用药情况。
本研究显示,在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中抗组胺药使用频次最高,表明抗组胺药仍是治疗荨麻疹的主要药物。排在第3位的为激素类药物,慢性荨麻疹为外用药。急性荨麻疹发病急、范围广,少数患者伴呼吸道症状,糖皮质激素具抗过敏、抗炎等作用,是治疗急性荨麻疹的较好选择,对于慢性荨麻疹虽指南中仍将糖皮质激素作为二线治疗方案的一种,但慢性荨麻疹病程长,连续使用3d糖皮质激素后停用,多数患者出现复发,导致临床上不将其作为常用治疗药物。复方甘草酸苷片可显著抑制T细胞的多度反应,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3]。故现临床上将其作为治疗荨麻疹的又一重要药物,但其作用是否优于糖皮质激素,尚需进一步考证。
荨麻疹好发于青少年,糖皮质激素具抑制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长期使用会影响患者生长发育,故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用药指征。在本研究中抽取的100张处方单中,合理用药率仅为42.0%。其不合理用药主要有多重糖皮质激素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过长;儿童无指征全身使用或患儿无特殊体征使用等。过度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耐药,抗生素本身也可成为过敏诱发原加重荨麻疹。在本研究抽取的1000张处方中抗生素使用68例,查阅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病史及患者临床症状等发现合理用药率仅占45.0%。本研究中抽取的1000张处方中所使用的依匹斯汀、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属哌啶类H1受体拮抗药,联合使用疗效有待验证,但联用可引起消化系统、中枢系统等不良反应,故临床上不提倡上述药联用。在本研究中抽取的1000张处方中有45例使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而合理用药率仅占38.0%,不合理处主要为不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复方甘草酸苷片在临床应用时应了解患者肝胆功能,患者胆汁排泄功能是否正常,肠道菌群是否平衡后酌情使用[4]。
综上,抗组胺药是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药物,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熟练掌握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联用及中成药的使用,同时加大处方审核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沟通,利于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避免不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