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斌
摘 要:随着全新教育形式的普及,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需秉持着相同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能力、习惯和素养,使中学生处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整本书阅读应用较为广泛,既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面,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增强阅读实效性。本文首先讲述了整本书阅读的含义,其次分析了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则提出了实际的创新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创新;教学策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蕴含着绚丽的文化和多彩的精神,而阅读无疑是获取的唯一途径,所以阅读能力的提升十分必要。阅读教学对于任何阶段都十分重要,而中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期,目前的阅读教学多注重单篇教学,整本书涉猎较少,而整本书阅读具备着显著的优势,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能加强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学素养,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圈点、批注等。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得到了书中人物成长的完整体验,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合理利用整本书阅读能切实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机结合整本书阅读优势,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的语文阅读都是节选自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时内容、形式都较为单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有限。而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从整体出发,对书籍的布局、内容进行思考。整本书阅读指的是针对写作背景、写作内容、作者等进行有机整合,对其进行整体把控,利用泛读、精读、课外和课内阅读融合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赏析[1]。整本书阅读有着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掌握阅读技巧,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本书阅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当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要结合实际的阅读材料而定,采取最为合理的方式,并且辅以教师的即时评价。阅读的时间不只是局限在课堂上,在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技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上,适当扩展课外阅读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从而汲取其中的精髓,丰富精神世界[2]。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整本书阅读正符合这一教学理念,能为教学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一)拓展阅读空间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局限性较强,注重教材内容的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就仅局限在教材知识中,阅读不够全面、通透,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并且阅读空间的狭窄,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单凭借基本教材内容中的知识,阅读空间是有限的[3]。因此,教师必须要借助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空间,学生阅读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后,见识了不同的题材、写作手法等,视野得到了开阔,丰富了知识面。精神世界的充盈,就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气质,所以整本书阅读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需充分重视起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符合当下培养素质的根本任务,注重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无疑阅读更加精细,这就利于理解能力的提高,并且得到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提高阅读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阅读,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发展而言,形成良性的循环。阅读本就应该由兴趣激起的,而不是出于某一目的,学生只有体会阅读的乐趣,才能坚持下去。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揣测人物心理、故事情节,不经意间进行了自主思考,潜移默化地提高思维能力。整本书阅读给予了学生深度阅读的空间,学生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也参照了他人的理解,思维广度得到了有效提升。机械式的阅读缺乏实效性,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初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促进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三、语文整本书阅读创新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根本任务也变成了能力的塑造、习惯的培养,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意识,从而形成优秀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应强化技能训练,摒弃枯燥的内容讲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应明确自身引导者的角色。
(一)构建课程体系,制订阅读计划
要想整本书阅读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必不可少,是其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应明确阅读的实际目标,针对学情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文本、阅读方式和阅读计划。例如:在进行《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名著阅读时,阅读目标应制订为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意在提升精神修养。又如在进行《长征》的整本书阅读时,阅读方式可以采取章节导读、全书阅读、影片观赏等,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人物事迹,拓宽学生视野。阅读计划应做到详细、周到,结合学生学情规定阅读量,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有序阅读,提升阅读的实效性。
(二)推动师生共读,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结合阅读材料,推动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教师可以创设“师生共读一本书”的主题活动,并明确活动规则,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章节进行阅读,并最后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文本讨论和指导,这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整本书阅读开展前,教师需要针对文本内容制订问题,为学生提供源动力,使学生读有所感,以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就能获得阅读成就感,将中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开展整本书阅读前,可以辅助学生制订针对性的阅读清单,内容包括阅读方法、阅读问题等,让学生依据问题,有序开展阅读。例如:在进行《骆驼祥子》的阅读时,阅读清单应包括了解名著作者,然后是明確文章主角祥子的人物特点、人物理想等,最后则是是否实现梦想,发展成了怎样的人,原因是怎样的[4]。让学生懂得该重点阅读哪些,做好深入阅读的准备工作,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作用。
(三)开展阅读引领,感悟阅读兴趣
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清单,必须要遵照学生学情,难度要适宜,否则将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整本书阅读本就是以自主思考、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题材的权利,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感悟作品的语言表达、文学形式,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师需放宽阅读条件,不能给阅读过多限制,顺应学生的喜爱。例如:针对七年级的阅读,教师就可让学生从情节、形象入手,找到生活中的缩影,聊一聊感兴趣的内容[5]。针对九年级的阅读,教师就应让学生抓住语言表达技巧,注重将其融入自身写作技巧中,提升思想内涵,以读促写,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来侧面提高写作能力,使学生表达更加丰富,条理更加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阅读、热爱阅读,使学生深受教师的熏陶。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思想认知
针对阅读评价而言,考试是主流方式,这样的方式局限性太强,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利。因此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注重考试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过程评价,使评价体系更加完整。例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读书笔记,实时地写下阅读心得,最后对读书笔记进行评比。
整本书阅读评价反馈可以大致分为几个类型,包括基础性反馈、评价性反馈和专题性反馈,基础性反馈就是了解文本内容,分析其中内容的关联性,例如:针对《居里夫人传》制订人物关系表。评价性反馈就是对自身阅读体验的总结,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中,总结主人公保尔的形象[6]。专题性反馈就是从一个角度出发,对这一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如《朝花夕拾》表达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阅读反馈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活力,不再只是拘泥于单调的考试评价方式,以多样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多元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尽相同的,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知识内涵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让学生给予教师个性化的“答卷”,才能使学生收获独特的思想认知。语言本身就承载着“美”,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利用整本書阅读将德育、美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实现智慧、能力的双层提升,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提高思想境界。
结束语
整本书阅读和传统的阅读截然不同,能将阅读本文的精髓抽丝剥茧,以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切实有效地丰富精神涵养,增强阅读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整本书阅读,将整本书阅读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助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创新探究[J].新智慧,2021(10):107-108.
[2]蔡莉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新选择[J].试题与研究,2021(10):1-2.
[3]李晓芹.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三种课型探究[J].读写算,2021(09):181-182.
[4]杨秀雯.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5):7-8.
[5]廖巧青.基于阅读素养培养的“整本书阅读”支架系统建构策略:以《骆驼祥子》为例[J].课外语文,2021(07):9-10.
[6]郑双龙.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育引导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