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然到超然

2021-11-19 05:22宫倩英
牡丹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家珍福贵余华

余华是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作品意蕴深刻,内涵丰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总结余华的创作会发现,在不同的年代,其创作倾向是有显著差异的。在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等短篇小说确定了其先锋作家的地位。分析总结余华的先锋小说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以及欺骗和杀戮,阅读余华的先锋小说,读者感受到现实的恐惧、不安,会让人体会到社会的黑暗及无边的苦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的创作风格开始发生转变。阅读余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以同情、理解的眼光审视自己笔下的人物,这种在理解事物后的超然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作品的主要特点。

《活着》是余华文风转变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也是余华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之一。文章基于偶然和超然两个层面阐释《活着》,旨在深刻地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内涵。

一、偶然——悲剧人生的酿就

总结余华的文学创作会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其文学创作的风格是迥异的。最开始的时候,余华的创作是对生命价值失落的怀疑和批判,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其开始尊重并认同平凡、渺小的个体生命,对待社会的态度由愤怒开始转向超然。《活着》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阅读《活着》会发现其已经不再“发泄”“揭露”“控诉”,而是开始向读者展示高尚,展示对万物的同情以及自身的超然。活着就是活着,“福贵们”已经不再计较生命之外的价值,如钱财、地位、身份等,他们的要求简单而朴素,即“活着”。但是,一次次的偶然变故导致亲人相继去世,这样的偶然性描写让读者开始感叹生命脆弱与时光易逝,也会让读者有命运变幻无常的感慨。纵观福贵的一生,其是由偶然所组成的戏剧人生,这个曾经大富大贵的浪荡少爷,一夜之间变为了草根农民,父亲一气之下亡故,妻子被老丈人强行接走,母亲因为心急劳累卧床不起,在拿着家里仅存的银元为母亲请大夫的时候,被莫名其妙抓壮丁。经历了一番惊险之后回到家的福贵,得以“苟且偷生”,但是其却经历了一次次偶然,看到了亲人相继离世,可以说,福贵这一生的悲剧与“偶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一次次的偶然,酿就了福贵悲情的一生。

二、超然——死亡悲剧当中的“活着”

《活着》这部作品中描写了诸多人物的死亡,在这些人物的死亡中,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的死有合理性因素,其他人物的死则都是因为偶然。面对死亡、面对苦难,福贵顽强地活了下来,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悲伤,以坚忍的意志对抗苦难,这实际上是福贵饱经沧桑之后的一种淡定,是其经历生死之后的一种超然。福贵实现了对自我生命的救赎,这种救赎从形式上来看是对苦难的一种超越,从精神上理解则是对绝望的一种超越。

阅读《活着》,深刻思考福贵这种“超然”会发现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福贵对“活着”有自身的特殊见解与超越;第二层是福贵背后有另外的力量支撑着他,比如妻子家珍的真情和对福贵的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没有家珍,福贵可能无法坚持下来。在整部作品中,家珍对福贵这个丈夫有爱,有顺从,她没有因为福贵的家庭发生变故而离开福贵,也没有因为父亲的强势阻拦而抛弃富贵,他对福贵的爱成为福贵面对现实的支撑。最终,在家珍的影响下,福贵浪子回头。

《活着》这部小说最让人感叹的莫过于世事无常。福贵经历了家庭巨变,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在死亡的摧残下,福贵痛定思痛,在无奈中坚忍地活了下来。在经历了大变之后,福贵超脱了生死,看淡了一切,所以才会对“活着”有了特殊的理解。在《活着》这部作品中,读者能够看到福贵的蜕变,而他的蜕变是在一次次的变故中发生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发生诸多变故,福贵可能永远是那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他也不会真正体会到人情冷暖,更不会对真情的可贵有所理解。勇敢面对生活的福贵,三次走进医院却是三次送别自己的亲人,面对亲人的离开,这位铮铮男儿最终还是难以抑制地流下了泪水。

三、文化——身死背后的精神意蕴

世事无常,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留下缺憾,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人们的力量是渺小的,面对生活中的缺憾,我们往往会表现得无能为力。如果在遭受苦难的时候换一种态度,那么我们可能会拥有不同的人生。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因为被生活欺骗是既定事实,我们是无法改变事件本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要学会承受,然后尽可能去弥补和化解,这样,生活才会好转。如果沉浸其中无法释怀,我们的生活不会有改变,生命质量更会受到损害。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最终家里就剩下了他一个孤寡老人。虽然经历诸多生离死别,但是福贵并没有哭天喊地,也没有对时代有愤恨,更没有抱怨命运不公,而且在诸多磨难面前,他依然没有拒绝活着。福贵在逆境当中没有被打倒,他乐观地顺应平淡的生活,一片淡然与超脱。读者能够从福贵的身上看到凡俗人生的坦然、平和、自足,这是生命的知觉和本能,是勇者的智慧与超然。

纵观中华文化,会发现“活着”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民间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而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不管是历史上的起义、战乱还是统治者的争权夺利,受难的永远是普通人,而普通人也有坚定的意念,即活下去。总结中国历史会发现,中国人之所以执着于“活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经历的苦难太多了。虽然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安定了,人们的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依然会让人们感叹活着不容易。正是因为如此,《活着》既会让人感动,又会让人感觉无奈。

世事无常,命运多变,所以在构建理想人生的时候需要以儒家的“入世”理论作为指导,要在生活中不断肯定自我并不断实现自我的提升。在遭遇困难和不幸的时候,要以道家的“出世”思想为基本理念,要实现自我的否定与自我的解构,这样可以消解内心的苦闷。在面对生死的时候,要以禅宗的“超世”为指导,寻求自身的解脱。简单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呈现的内容是多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精神力量来实现自我武装,这样,在面对生活困境或者在构筑生活理想的时候,就会有更加积极的态度,也会有更加乐观的人生方向。《活着》中的福贵,短短一生却困难重重,在重重磨难面前,其并没有放弃“活着”,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重新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其所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四、结语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哲理能够让读者有所思考。从偶然和超然的角度对《活着》进行评价可以发现,福贵的一生遭遇了太多的偶然,这些偶然让福贵的生活更具悲情色彩。在这样的悲剧人生中,主人公没有抱怨、愤恨,而是收拾悲伤,继续坚强地活着。福贵的生活偶然和看待事物的超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处世哲学。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宫倩英(1967-),女,山东高密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家珍福贵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活着》·家文化·忍让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活在当下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