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艳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特别有韵味的写景美文。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重点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的韵味、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色彩美及美妙的声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预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在预习中,我布置学生试着画了思维导图,因为这一课的结构清晰,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文章的结构,并能够自主学习,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下面是学生预习后上交的思维导图。
通过这些图,我也对学生在预习中对已知的和未知的课文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语文课堂里,我一向主张,教学生不会的,不重复孩子们已知的。这样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避免了繁琐的文本分分析,把时间用在更好地感受、品读语言文字的美,用在了解作者行文思路及结构中,感受写作之美。
学生对于秋天很熟悉,但是他们不会像课文中那样观察仔细,他们有一些粗略的印象,需要通过课文的描述去回忆,并且通過课文来加深这样的印象。在读中去品味秋天的美,去体会语言的美。在课文中更多地渗透情感的教学,通过想象说话,把秋天的景色进行语言的重新组合,成为学生自身的语言结构。教学设计中的小诗首尾呼应,起到了引入和总结的作用。对于重点词句引读、导读,还是比较到位的。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并让学生在读中观察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点,然后再入情朗读,体会句子的韵味美。在让学生感受秋天色彩美时,大量的图片展现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在音乐中想象秋天的美。寓教于乐,朗读加体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让学生回想扇子、寄信的经历和田野的景色,以及见到的菊花的色彩,理解本段的几种修辞手法,学生因为有了生活经验,谈起来有话说,自然理解文意也不难。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让他们闻着各自带来的水果,学生不仅闻到了橘香,还闻到了菠萝的甜味,葡萄的酸味……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对课文中“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的理解不攻自破。这样将生活与文本结合起来,突破了对这段的难点句“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的理解。理解最后一段中“欢乐的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秋天里有趣的生活来体会快乐,理解文意。学生兴奋地谈着:秋天里去秋游;去看菊展;吃螃蟹;吃各种新鲜美味的水果……在交谈中,他们回忆着秋天的生活,感受着秋天的快乐,理解了课文的含义,实现了“三维”的统一。
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将生活带入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读着课文,谈着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理解了这么优美的散文,使“晦涩”变成了“通俗”。但课堂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上有收获也有遗憾。教学中,首先是师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时能较好地落实知识点并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有遗憾,安排计划只能是预设的,而课堂是多变的。当学生不能按照我的预设回答问题时,我有一些手忙脚乱,安排欠妥,在某些环节放开了没能即时收回来,造成时间不够,没有时间“回读”感受,也说明我的教学不娴熟,没有做到“教育机智”。而且这篇课文应以读为主,但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功夫不够,没有让人感觉到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层次的进步的朗读,应该让学生也尝试配乐朗读。
这节课因为考虑到是公开课,为了展示课堂的完整性,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些仓促,学生充分理解的机会不足。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考虑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留有学生思考、互动的充分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真,学透,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