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1-11-19 01:34王昌林盛朝迅
海洋经济 2021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

王昌林 盛朝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北京100032

进入21世纪,以高新技术引领带动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和重要引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且能够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导向性的特征。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中,都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了部署。国家印发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海水利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为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路线图。

本文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绩与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期望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益参考。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我国提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最初是源于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此后,海洋经济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观点。

无论是海洋新兴产业还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内涵界定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见表1)。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曾在《展望2010,撑起海洋战略新产业》中提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意义,需要通过海洋科技促进产业发展[2]。2010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开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时提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海洋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海洋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发展潜力巨大、需求市场广阔,具有较大产业带动作用的海洋产业门类。主要包括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工程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深海战略资源开发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等。

表1 国内外关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定义和范围界定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海洋领域新的技术诞生并应用或重大战略需求牵引而产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产业。

1.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洋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产物,具有新兴性、高成长性和带动性、技术密集、高附加值及动态性等特征。

一是新兴性。主要是指由于海洋领域新的技术应用、新资源(能源开发)或新的组织管理模式而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食品、健康、安全等重大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生产生活空间,一般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前沿性和带动性,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海洋产业。

二是高成长性和带动性。指海洋新兴产业具备发展速度快、市场需求旺盛、收入弹性大、未来增长潜力高等特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

三是技术密集性。具有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高密度的研发科技人员、高频度的研发活动以及顺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干中学与人力资本累积机制,知识和技术密集,能够加快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是高附加值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要符合产业高端化发展趋势,瞄准全球价值链高端,从研发、设计、标准制订和营销等环节入手,发展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前景好、高效集约的产业。

五是动态性。指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范围会根据技术条件或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动态变化调整。比如,由于新的技术应用将会产生新的海洋新兴产业门类。同样,部分原有的海洋新兴产业在发展壮大后会成为海洋支柱产业,甚至在进入产业衰退期后也会成为海洋传统产业[3-5]。

2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有关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创新要素和社会资金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态势明显。重点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示范应用逐步增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根据我国发布的海洋经济数据显示[6-7],以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电力等为代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远高于其他海洋产业,产业规模大幅提升。2020年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超过全球新增容量一半,海水淡化日产能力较“十二五”末提升超过60%,显示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2)新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随着国家对海洋的重视和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企业加大了对海洋,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价值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和投入,促进了产业技术成果的加速升级。“蛟龙”“深海勇士”“奋斗者”号潜水器、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蓝鲸2号”钻井平台、天鲲号绞吸疏浚船等大国重器的建造应用,海洋生物制品领域微藻、蛋白类、脂类、生物材料等多项制备技术的攻关,海水淡化领域超、微滤膜和压力膜壳自主技术的提高,提升了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带动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3)产业发展需求稳步增长,未来发展空间较为广阔。从市场需求角度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攀升、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新技术、新产品、优质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为海洋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发展空间。例如人们对健康食品、特效药物的需求会催生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的发展;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需要海水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对深海资源的认知、勘探、研究和保护开发,需要各类海洋装备和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实现自主自立;海岛度假、邮轮旅游、海上体育竞技、海洋文化旅游、海洋休闲康养等新兴业态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增加,会促进海洋旅游快速兴起;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提质增效对资金和高质服务等需求日益加大,涉海金融服务、高端航运服务、海洋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也将迎来较大机遇。

(4)国家支持力度加大,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给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指引。“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海洋产业发展相关主管部门从出台规划、基地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国家还陆续出台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兴海、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及加快发展海水利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专业规划和有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见表2)。

表2 “十三五”以来国家出台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

2.2 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关键领域技术已取得创新突破,但产业规模偏小,对海洋经济贡献度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1)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高技术性的特征,对海洋科技创新有更高的依赖性。近些年,虽然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大量基础研究成果,部分领域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但还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自主性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关键装备技术试验检验条件的缺失等问题。海工装备领域,我国主要开展后期生产设计工作,中低端产品具有较好基础,市场份额较高,高端配套产品仍然由国外巨头公司控制,国产化率低于20%。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领域存在原创型药物少、提炼技术不高、产出率低等问题。海水淡化领域,大型国产装备在质量性能、可靠程度、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聚砜、PT超短纤维等基础原料和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等关键装备均依赖进口。深海水下机器人焊接技术一直难以提升,高端焊接电源技术受制于人,国内仍以模拟控制技术为主。

(2)资金支持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有着高投入性的特征,其研发和应用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对投融资保障机制要求较高。但我国投资机构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运营特点、潜在风险了解不够深入,开发的针对性产品较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创业阶段往往面临企业规模较小、信用评级不高、投资收益前景不明朗等问题,直接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

(3)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行业间低端竞争激烈。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尚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拳头产品不足。如国内大多数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企业为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屈指可数,且产品线以生产、销售生物制品为主,出口则以工业提取粗成品和原料为主,占据产业链或价值链顶端的海洋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较少。此外,随着国家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沿海各地纷纷出台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但是很多项目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太少,产业项目规划上不仅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而且要素投入主要倾向于中低端环节,制约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健康发展。

(4)产业人才欠缺,高层次人才匮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要实现持续增长和培育壮大必须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作为保障。与发达的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机构屈指可数,高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在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团队或基地。

3 “十四五”时期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与主要任务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仍是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成长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海洋经济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坚持以“创新、集群、绿色、统筹、开放”为主要着力点,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布局优化集群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陆海统筹联动发展、国际合作开放发展。大力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打造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和平台,有力支撑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遭受严重冲击,新订单大幅萎缩,已建成及在建产品大面积延期或撤单。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处在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加快赶超的战略机遇。应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加快调结构、去库存、补短板、创品牌,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二是推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跨越式发展。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食物与能源资源,也为创新药物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应把握全球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趋势,坚持资源优先,强化应用导向,进一步加大投入,夯实产业创新基础,优化产业生态,激发市场活力。着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规模与效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体系。

三是促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加大对海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推动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对于保障沿海地区水安全、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按照“突破关键技术、夯实制造支撑、做优增值服务、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提升海水利用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海水淡化制造业,补齐海水淡化服务业短板,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上下链条协同联动、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的海水淡化产业体系,并通过优化健全海水淡化发展机制和政策,进一步提高海水淡化应用市场规模。培育建成一批海水淡化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和综合利用示范区,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化应用为支撑、以提高战略支撑能力为导向的海水淡化产业。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逐步培育成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是有序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立足海洋能资源条件,以海岛开发和海上作业用电需求为导向,兼顾解决沿海地区清洁能源需求。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统筹规划,分步发展,科技创新,政策激励,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开发利用。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海洋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电站为重点,有序推动海洋能项目建设,提升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整体水平,补足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短板,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装备开发。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海洋能开发效率,大力推动海洋能国际合作,促进海洋绿色能源走出去,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是加速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关键海洋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突出,材料问题已成为我国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此,应加强产学研结合,重点开发生产海洋防腐涂料、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推动海洋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积极打造以海洋新材料产业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人才、基地、项目协调发展,推动知识、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聚集,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建设一批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4 重大举措建议

(1)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和效率。推广“链式突破”,从全产业链角度梳理产品和技术的痛点和缺失,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对“断链”逐一“补链”,支持全链条产品的综合设计研发,提高产业链系统创新效率。开展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培养企业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和良性循环,以创新带动产品升级,以创新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整体跃升。在推进补链强链的同时,要加快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研究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设施共享、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

(2)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途径。建立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投向的专业金融机构或服务部门,加强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展全产业链的融资服务。优化银行信贷结构,重点支持深水、绿色、安全、智能等海洋高技术领域。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由政府基金引导、政策性金融先行、商业银行为主体,直接融资渠道作为重要补充。通过各级政府基金引导,带动社会投资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3)强化主体扶植,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针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不足的问题,组织实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强企行动,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从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作为扶植对象,在研发平台建设、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

(4)壮大海洋高科技人才队伍,推进人才体制改革。创新海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模式,推进海洋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有序增设相关专业硕士、博士授予点,大力培养产业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国家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符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国家重大海洋科研项目、海洋科技产业化平台和研发基地、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等为载体,尽快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极端环境生物资源利用、波浪能和潮汐能利用、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集聚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研发人员,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队”和各级人才梯队。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给予人才流动更大的空间,吸引更多陆上人才“下海”。

(5)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鼓励海洋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特别是在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工程等重点领域,支持创新中心和企业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鼓励沿海地区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发展示范区,在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管理、技术、人才、制度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海洋科技国际合作与产业创新,努力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
爱的海洋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